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马镫虽然只是个铁环,但历经百年才成形,为什么发明马镫这么难?

马镫虽然只是个铁环,但历经百年才成形,为什么发明马镫这么难?

来源:历史知识网

马镫大约在公元4-5世纪才产生,发明来自是北朝,的确不是汉朝人。马镫虽小,但对骑兵的发展却产生了划时代的作用。汉朝的冶铁发达,也并不是没有制造马镫的技术,发明有时候不单纯只是一项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想象力。

马镫的发明并不是一下子成形的,也是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发展与改进,最终才成为符合骑兵要求的必备装备之一。

马镫的东西方之争

关于马镫的发明,东西方的学者们曾有过争议,但最终确定中国为发明马镫最早的国家。西方学者认为马镫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最初是套在裸脚上的绳套。后来这种文化传随着佛教文化一并传入中国,到公元5世纪时,中国人已经使用上了整只脚踩踏的马镫。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仅仅只是西方学者的推测,因为他们没有有力的实物证据来证明。但马镫在中国的出现则有着充分的证据。

1950年,长沙西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马和人骑马造型的陶俑(如下图),其中四尊马身的左侧都塑有一个三角形的马镫,但奇怪的是,骑马人的脚却没有踩在马镫上。所以,当时的考古学者认为,这种单侧的三角形马镫只是用于上马时用的,上马之后就不镫了。

1954年,西安草厂坡1号墓出土了一组披着铠甲的战马陶俑,上面也塑有马镫造型。早期的文物工作者认为其时代为北朝,后来改为十六国时期。到1970年,我国已有多座墓葬相继发现马镫实物、陶俑与壁画。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马镫最早在中国产生并普及,这个结论基本没有疑义。由此,有学者认为,马镫的发明过程,最初由供上马用的单马镫,到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双马镫,直至普及。

那么,马镫为什么出现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汉朝虽然没发明马镫,但的确参与了马镫发明的过程。

骑兵冲击战催生了马镫的出现

与马镫关系最紧密的马具是马鞍,因为马镫是系在马鞍两侧,骑马人脚踩马镫的力量由马鞍来承受,最终传递到马背上。

东汉和三国时期骑兵冲击步兵军阵的战术已经很成熟,也已相当普遍。冲击战术需要骑士将自己尽可能的固定在马背上,以抵抗刺杀敌人时反冲力。

早期的骑手所采用的手段就是加高马鞍,高耸起来的前后鞍桥为骑手提供了前后两个方向的依托,从而起到了稳定效果。

汉代在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作战频繁,著名的大将卫青霍去病都以闪击战闻名。汉代骑兵采用冲击战术后,加高马鞍保证了骑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使用戟或矛的杀敌效力。

自汉代开始,骑兵马鞍的前后鞍桥越来越高。但同时,由于马鞍增高,又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增加了上马困难。于是便催生出了,如长沙西晋墓葬中的三角形单马镫,以此作为上马的辅助工具。

从三国后期到西晋时,正是高桥马鞍与单马镫组合的盛行时期。当骑者意识到在纵马驰骋时,将一只脚放在单马镫上时,也可以获得一些支撑力。于是,双马镫的出现便顺理成章了。

到十六国时期逐步进化为双马镫,使骑兵拥有了比高马鞍更能保障其稳定性的新方法。至隋唐时,因为双马镫的普及,马鞍的造型因此而变得较浅。至此,骑兵冲击战术也定型了,骑兵正式成为压倒步兵的陆战主力军。

但是有一个问题,马镫究竟最早产生于中国的北方还是南方,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地点?这个问题无法回答。有外国学者认为,马镫有起源于骑马民族,因为他们想要骑马时不那么疲劳,但也有可能起源于非骑马民族,因为他们想要快速的掌握骑马战斗的技能。

不过笔者认为,马镫产生于骑马相对成熟,且对骑术有更高要求的民族可能性较大,这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镫发明对骑兵的影响

从制造工艺的层面来看,马镫本身并没有什么深邃的技术含量,但它的确经历了数百年的孕育过程。

西方学者认为,马镫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骑士在武器上的使用。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士是一个运动迅速的射手或投枪手,但有了马镫之后,骑士就可以使用长矛或长剑。

比如长矛,在马镫发明前,它只能在臂膀末端挥动,打击力量来自肩膀和肩肌。而有了马镫,骑士的打击力度不仅来自他的肌肉,而且来自他本身和他疾速前进时骑乘的联合重量,从而加大了骑士对敌人的打击力度。

马镫的出现,有效地把马和骑士溶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单独的战斗单位,特别是提高了马力的运用,从而增强了马背上骑士的战斗力。

在我国两汉时期,骑兵的近战冲击武器主要是长戟,到三国文献中,骑兵使用长矛的记载就比较多见了。

汉魏时习惯将长一丈八尺的长矛称为“矟”或“槊”,长度约4米左右。实际上,“槊”与矛的一种,但只有长的矛才能被称为“槊”。“槊”和戟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取消了前部橫向的戈刃,从而专用于刺杀。

长戟之所以被长矛所取代,从技术层面讲,由于戟横向的枝妨碍了穿透效果,造成对穿铠甲敌人的杀伤力不如矛槊。

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骑兵刺杀武器除了在保证穿透力的同时,还要满足两个因素:

其一,避免对骑者形成太强大的反冲力。长戟的横刃在顶撞到敌方时,显然会增加骑者落马的危险。

其二,避免兵器的长杆完全贯穿敌军身体而造成难以拔出的局面。对于高速驰骋的骑者来说,如果刺穿或刺得过深,都很容易带来跌落马背的危险,也加大了丧失手中武器的可能性。

而如果马镫骑兵用长矛冲击时,长矛的形状则有利于避免发生以上状况的发生。长矛的刺杀力比长戟要强,同时在长矛的矛锋后,一般会绑上一段布或马尾毛,还有用金属丝,这样有利于兵器在刺杀敌方的同时,又保证了兵器的拔出。

除了在兵器运用上的影响之外,装备有马镫和马槊的骑兵,由于脚踩马镫使得他们在马背上更加稳定,因此对步兵的威胁也就大增加了。

综上所述,马镫虽然不是发明于汉朝,但汉朝也参与了其发明的过程。马镫虽小,但这个小小的装备其影响力又是巨大的。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