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苏武面对同事接二连三的倒戈,耻与之为伍,惨遭流放北海牧羊而生

苏武面对同事接二连三的倒戈,耻与之为伍,惨遭流放北海牧羊而生

来源:历史知识网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即派使臣前来与汉修好。汉武帝为嘉奖其诚意,派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手持汉节出使匈奴。

在出使期间,恰逢前汉将虞常反叛,副中郎将张胜因参与密谋,致使苏武一行被扣留。单于敬重苏武忠烈,对其招降,多次威逼利诱而未成,后将其流放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声言要公羊生子方可回国。汉昭帝继位,匈奴与汉和亲,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汉使又至匈奴时,苏武属官常惠夜见汉使告知苏武未死,而在北海放牧,并与汉使商量对策,假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足系有苏武的裂衣帛书,匈奴单于听后十分震惊,以为苏武德行已感动上天,立即归还苏武等九人。

始元六年春(公元前81年),苏武在留居匈奴十九年后,终于重返故国,汉帝为褒其忠义,拜为典属国。宣帝甘露三年,汉皇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好德行,于是令人将他们的形体相貌画于麒麟阁上,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共十一人,苏武在其列。伟大的形象总是多侧面的,它有着无穷的涵义。

忠贞不二、不辱使命的爱国情感:苏武的爱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不辱使命、矢志不降等事迹中,集中表现在出使匈奴后的两次自戮、两次拒降和得知武帝驾崩后的态度上。首先,两次自戮。当苏武得知副使张胜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而事发的消息后,认为必定会牵连到出使团,且属下有罪乃是自己失职,以杀身成仁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当苏武得知单于决定拘降汉使并逼迫其受降时,苏武对假使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引刀自刺,被救活。两次自戮表明苏武处处把国家荣誉、利益放在首位,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其次,两次拒降。第一次是拒绝卫律的劝降,已投降匈奴身居高位的卫律,先斩虞常再降张胜,并以“连坐”的罪名胁迫苏武,遭到苏武“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的质问,接着,卫律举剑恐吓并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趁此机会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行径,展示了其不卑不亢的英雄气概,并宣扬汉王朝的强大。

第二次是拒绝李陵的劝降。兵败而降的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僚与朋友,从人情、心理上去规劝,从李陵口中得知: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追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自杀;母亲已经故去,妻子也已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不知生死。如果说苏武原是担忧自己的家人受连累而不降的话,现在便没什么好担忧的了;如果是为了忠君为主而拒降的话,现在得知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滥杀无辜,即使回汉,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好似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名声、家庭、信念一一推翻,并辅以自己的遭遇,可以说李陵的理由颇为充分。然而,苏武的回答则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最后,当苏武李陵口中得知武帝薨的消息时,面向南放声大哭,口吐血,每天早晚都会哭吊,持续几个月之久。

坚贞不屈、矢志不移的民族气节:当匈奴剑斩虞常之后,卫律说只要汉使投降者,即可免罪不死。张胜作为事件的引发者,参与谋反本应获罪,当剑至自己时,慌忙跪下请降以求不死。苏武在虞常被斩、张胜投降之后,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毫不畏惧、拒不投降。而卫律在得知好友李延年被诛后,害怕受到牵连,主动投降匈奴,甘心为且靼侯单于所用。在苏武出使匈奴之时,卫律已经被封为丁零王,极受单于重用,奉命审理此次谋反事件,并负责招降苏武卫律先以强逼恐吓苏武,后又现身说法以自己投降之后所得到的的荣华富贵来诱惑苏武。面对恐吓与利诱,苏武严词拒绝,并怒斥卫律的背主投降行径。

李陵和张胜、卫律不同,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的十万骑兵,在弓矢全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投降了匈奴。本想先保住性命,再找机会立功回朝。没想到汉王朝收到错误的信息,认为李陵不但投降还为匈奴练兵,于是杀其全家。在回汉无望的情况下,李陵娶单于公主,被封为右校王,为单于所用。当李陵受命于单于去北海劝降苏武时,其劝降之辞可谓层层推进、情深意长。最后,谈到当今武帝法令无常,大臣常常无罪而被杀。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让李陵极富感染力的劝降之词显得毫无意义。李陵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但其投降匈奴又是事实,无法改变。苏武与三者的对比,让苏武的形象愈加高大。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人生意志:第一,地窖幽禁。单于敬苏武忠烈,用淫威施恩惠以诱逼其降,被拒而大怒。于是将苏武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苏武以毡充饥以雪止渴,拒不投降。第二,北海牧羊。单于见苏武不死,认为其有神明庇佑,于是把苏武发配至北海牧羊,声言要等到公羊生出小羊之时,才放其回去,很显然这是将苏武放置在人生的绝境上。苏武在人迹罕至、无衣无食的情况下,挖野鼠、吃草根以充饥,终日与那根代表汉廷的节杖为伴,尊严不倒,爱国之心不变。“贫贱不移”是需要极为坚韧的意志,苏武有之。

第三,无论是地窖幽禁还是北海牧羊,苏武都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并且坚持了十九年,一个固守职分而一再坚拒利诱,无视威吓且不畏死亡的人,已可堪称人中之杰。能经得起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吞毡噬雪以充饥,十九年孤苦的煎熬,犹不改其志节者,非有超人毅力所不能。

苏武所表现出的不辱使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其卧雪食毡、牧羊北海的故事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许多歌咏苏武的诗歌,以苏武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小说、电影、乐曲以及以苏武形象为主的绘画、雕塑、工艺品等文艺作品。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