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西汉兵败投降的李陵,居匈奴25年不参与国政,恪守自身信条不还汉

西汉兵败投降的李陵,居匈奴25年不参与国政,恪守自身信条不还汉

来源:历史知识网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西汉抗匈名将李广之孙,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典型的降将,也是一位大节有亏却获得普遍同情的悲剧英雄人物。李陵出生将门之家,一生主要生活在汉武帝、汉昭帝当政时期。李陵的祖父李广威震匈奴,父亲李当户曾担任武帝的郎官,叔父李淑曾为代郡太守,叔父李敢因战功赐爵关内侯,一门三代在西汉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均立下过汗马功劳,也为历史留下了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家族。

祖父李广历仕文景武三朝,少年声名显达,为将骁勇善射,号称“飞将军”,一生纵横沙场半个世纪,历职二千石四十余年,几乎参与了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全部重大战役,却每每无缘封侯,最后兵败自杀;叔父李敢壮年封侯,为泄李广身死之愤击伤卫青,最后被霍去病射杀于甘泉宫;待至李陵,又因兵败投降匈奴,致使李氏门败,陇西人皆以之为耻。

李陵青年时因“李氏世将”的身份获得汉武帝关注,先后担任建章监、骑都尉一类的武官,也曾带兵深入匈奴,但更多是屯兵卫胡、教射于边关一带。就战争性质而言,投降前的李陵及其祖、父辈所从事的都是抗击异族侵略、保家卫国的军事活动,是正义的。然而相较李广的“飞将”声名和李敢的封侯业绩,李陵一生在军政舞台上并没有太大建树,如果没有天汉二年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自请单独将兵一事,他或许不会那么快走向正面战场,而将更多从事后方军事活动。

李陵一生以天汉二年居延之战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宦汉朝,颇得武帝重用,多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所任多为后方防守屯卫之职;后期贵仕匈奴,娶单于女,官封右校王,地位仅在单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之下,却明显失去了从政的热情,他基本不曾主动参与匈奴国政,身居匈奴二十五年,李陵除征和三年率军对战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汉部外,没有留下参与其他军事活动的记载。

李陵率步兵五千深入浚稽山,面对匈奴数十万大军的围剿,部队支撑了数十日,虽然敌方多次占据高山、上风等有利地势,采取夹击、纵火等战术,但李陵部队均勇敢突围,甚至一度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单于多番产生罢战之心,作为部队的将领,李陵之不屈不挠、智勇有谋、统帅有方。同次战役中,贰师将军李广利领骑三万,杀敌万余,部队死伤两万,相较李陵五千步兵、杀敌万余、生还四百多人的作战情况,可见李陵将才较李广利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陵为人极重情义,忠厚仁善,礼遇同僚,又能谦让下士,得士死力,其行为颇有君子风范。李陵素日领兵边关,与朝中同僚较少来往,然言行举止以信义著称,声名极好.

居延之战前的李陵富于理想主义色彩,进当报效君王、退则马革裹尸,行为举止体现了封建社会臣子的本分.但无论投降前后,李陵对武帝偏宠外戚的行为均无议论之辞,且不管是出征前武帝仅派给李陵五千步兵的行为,还是出征后武帝受老将路博德挑拨、强令李陵深入浚稽山的错误命令,李陵都不曾表达不满情绪,反而尽忠职守、唯君命是从,寄希望于忠君报国和军功封侯,这些都表明败降前李陵对武帝是极为尊重的。

居延之战中随着居延战事每况愈下,李陵奋勇杀敌的豪迈情怀逐渐被兵败受缚的感伤情绪替代。管敢投降后,李陵部队受困峡谷、孤立无援、矢尽车弃、伤亡惨重,加上军情外泄,战败已成定局.临降前夜李陵内心虽不乏一战擒单于的豪迈气概,但更多是无力回天的绝望之情,当军吏劝李陵效法浞野侯赵破奴时,他义正言辞地予以拒绝,对于三代将门的李陵来说,他不可能不了解武帝朝汉将频繁投降匈奴、再伺机立功重返汉廷的实例,但李陵的君子人格和儒家礼义思想不允许他这么做,而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李陵对即将战败的现实又是不甘和遗憾的,天意作弄,时不我与,当建功立业的豪情远去,兵败投降或战死的道路摆在眼前,李陵满腹怅惘,再待韩延年战死,李陵终降。韩延年之死是李陵投降的一大契机,一则韩延年乃故相韩千秋之子,武帝对韩千秋战死南越心有愧疚,因而对韩延年极为爱护,封他为成安侯,韩之死让李陵自感无颜再见武帝,二则韩之死使李陵原本纠葛的内心突然动摇,与其战死,不如投降苟存性命待他日东山再起一雪前耻,这是李陵选择投降的最重要动机

居延之战后投降后的李陵内心之痛苦可想而知,他一方面自觉愧对君王,有负国家,为老母无辜受牵连深感内疚、自责和担忧,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武帝之宽厚,能体谅他当时的心境,姑且保全家人,待他戴罪立功,获得君王赦免和族人宽恕,再重新回归忠臣孝子的伦理道德体系,这一时期的李陵对武帝是有期待的。

当武帝诛其家人后,李陵的人生陷入了窘境,对于极重家庭的李陵来说,作为忠君基础的亲孝不复存在,他很难再坚守君臣道义,所以他会指责武帝年迈昏庸、法令无常、滥杀无辜,这是立足亲孝一端对君王的批评。既因族人被诛而怨恨武帝,又因武帝的不理解而加倍自悭。始元六年苏武还汉前后,李陵对待苏武的态度也有变化。李陵投降正是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对于自己的投降行径是心有愧疚的,当李陵劝降苏武而不得,又闻苏武“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的忠君之辞时,李陵身负君恩的自我体认被激发。

所以他对苏武是敬重的。李陵拒绝任立政迎归,远在苏武还汉前五年,原因是“丈夫不能再辱”,可苏武还归之际,李陵苏武的态度中既有敬佩,又有艳羡,他说“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他亦希望自己如苏武般名耀千古,但理想幻灭后便不由自主地对归汉抱有一种犹疑态度,他一方面深恨自己的降敌行为,自感愧对君王、愧对老母,愧对道统,另一方面又固执地将汉王室与武帝当成制造自己悲剧的刽子手,以此来减轻内心的自责感与愧疚感。

从兵败投降、族人被诛到苏武还汉,李陵人生的悲剧意味日益突显。李陵的痛苦在于他内心深处同时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贪生怕死、避祸求福的性格弱点,一个是中国人文传统所积淀和培养的良知与道德感,因其力量相当,彼此无法完全克服或压制,所以内心才极度痛苦和矛盾。

兵败辱没将才,投降有负君王国家,族人被诛有违亲孝伦理,不返汉土是为坚守最后的尊严。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