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绸缎、珠宝、乐队|昭君出塞除了丰厚“嫁妆”,还有哪些隐形财富

绸缎、珠宝、乐队|昭君出塞除了丰厚“嫁妆”,还有哪些隐形财富

来源:历史知识网

昭君出塞图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历来文坛歌颂昭君和亲的诗文数不胜数,无论褒贬,都已是往事。然而历史不应只关注昭君本人,还要全面的了解,她以一个汉朝公主身份和亲,都带了些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和亲政策自古皆有。在民间,婚姻嫁娶,少不了"嫁妆"一词,嫁妆多少,显示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声望和实力。丰富的嫁妆可以彰显女子身份的高贵和本家的实力,甚至可以实现在夫家地位的提升。同样的,对于朝廷,和亲更是关乎皇家颜面和朝廷形象。因此,嫁妆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昭君出塞,不仅仅因为她本人的凄美故事。更是因为,它是汉朝历史上一个较大规模的和亲,同样的她所携带的随嫁也为汉匈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汉朝合亲的开始和转换

1.汉朝初期的和亲是为了休养生息

《汉书·匈奴传》说:"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刘敬是汉代民族"和亲"政策的首倡者。公元前200年,刘邦">刘邦亲自率军出击匈奴。在平城东北的白登,遭遇匈奴单于的围困,史为"白登之围"。"白登之围"让刘邦">刘邦意识到,在西汉与匈奴当时的力量对比下,汉朝初步统一,常年战乱百姓生活艰难,无力再支持大规模对外战争。

因而,刘邦">刘邦采取刘敬的"和亲"政策,希望通过时间等待双方实力的调换,先稳定国家政治局势,恢复生产,以图来日对匈奴的进攻。至此,和亲政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安抚边疆国家的政治手段。

值得思考的是,刘敬的和亲本意不仅仅是献出一个公主换取和平那么简单,而是对匈奴进行物质交流、文化交流,企图通过此种方法麻痹匈奴,借此拖延时间,来换取以后双方力量的互换。刘敬想用中原文化经济优势来同化匈奴,以华夏族的风俗礼仪和先进的物质文化生产力影响少数民族,使其最终采纳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时的中华文明便可以称之为先进文明。以匈奴为代表的草原文明对种植技术,冶铁技术,和建造技术有着极大的需求。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知道,每次中原王朝受到游牧王朝进攻的时候,往往是草原出现大旱,草原牧民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才爆发的战争。

战争

而当和亲以后,双方相互贸易,带来一系列的交流就会导致下层牧民受惠。即使上层有战争的打算,而下层尚能生存,没有战斗欲望,战争就打不起来。

2.和亲变成了匈奴求取汉朝公主

前面说的和亲是为了借助和亲实现双方力量的互换。而到了武帝以后,汉匈实力发生了变化,汉朝开始强大,而匈奴在内部发生叛乱后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和汉朝相对。因而,为了不再发生战争,并且匈奴统治者地位不够稳固的情况下,他们就需要汉朝的援助,小国依靠大国才能生存,匈奴势力减弱,为保障稳定也只能依靠大汉才行。

昭君

因此,双方的合作就需要枢纽,而公主就是联系的纽带。武帝之后匈奴数次派遣使者请求和亲,早在武帝时期"数使使好辞甘言求和亲"。而这时汉朝势力强盛,西汉政府提出要求,"即欲和亲,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到了后来,匈奴再想求取公主往往会献出大量牛羊和马匹作为和亲聘礼,来获取汉朝公主。到了此时和亲原本的目的转变成了汉朝彰显国威的一种形式。

翦伯赞先生1961年在《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一文中说:"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由此,和亲政策对维护边境稳定起着极大作用,而由此产生的和亲礼仪也由此发展。

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为匈奴都带来了什么

1.昭君出塞时彰显国力的丰厚礼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谷缯,采二色,重缘袍"。

汉代对公主出嫁陪嫁品有着丰厚的财物,通过此种方法,来表明朝廷的地位尊贵,同样的,匈奴将女人看做财富,汉朝将丰厚的礼物送给匈奴来保证双方稳定。

汉代昭君和亲时,一定携带了大量绫罗绸缎。汉代丝绸技术发展,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销往西方,丝绸价值极高。因此为了展示地位,汉代丝织品是一定会出现在随嫁品中的。同样的匈奴多以毛皮为衣,纺织技术不足,丝绸被匈奴极为看中,被认为是贵族才能穿戴的。由此,丝绸出现在随嫁物品中是必然的。

汉代玉器

同样的,匈奴对金银财宝的喜爱自古皆然,无论是唐代,宋代各个朝代,金银财宝是匈奴入侵最为直接的目的,统治者赠送金银财宝,就会满足统治者欲望,使他放弃通过战争劫掠获得财富,以此换得边境和平。

从《史记·匈奴列传》卷"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薛、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可以看出匈奴对这些物品的大量需求。

同样的对于医学典籍也是极为重要,匈奴人不长寿,老弱被视为累赘,疾病死亡他们往往看做天意。因此医学技术不足,汉代大量医学典籍进入有利于保证公主健康,并且保证匈奴王健康。可以看做保证政治延续过度的稳定,以此防止匈奴内部混乱,导致汉朝对匈奴政治联系发生波动。

2.昭君出塞时不可忽视的随从队伍

和亲公主或宗室女的陪嫁,包括物品与随嫁陪从。在每一次和亲的背后,都有一串长长的随行队伍。他们以陪嫁者的身份跟随主子来到异域,不仅服务于他们的主人,还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

汉武帝">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国,武帝为公主配备有赠嫁的属官御史数百人。甚至有的皇帝还专门培养婢仆训练他们外国语言。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时还携带了大量能工巧匠,文人,医师,官属,卫士等。

昭君出塞时正值昭宣时代,汉匈两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好,和亲也是为了表达双方友谊的一种方式。因此昭君的出行队伍也极为隆重,所以公主随从人数也必然是极为庞大的,这些随从主要为成群的奴仆之家,多为某种技艺之匠人。

昭君出塞

同样的,为了保护沿途道路安全和财物的顺利运输,军队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军队保证行进中的安全。同样的,大量物资需要运输就少不了骡车马车,以及看护人员,由此构成了大量的随从队伍,使得场面极为壮观。

而这些大量的随嫁人员,给匈奴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匈奴地区的发展。同样的,公主随从中也必然会携带乐师等人,这些乐师将中原乐曲和本土乐曲结合,也必然带来艺术的交融。大量的随从和当地匈奴结合,就开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多民族国家雏形。

3.昭君出塞带来的无形财富

昭宣之后,匈奴内乱不已,蒙汉王朝大力扶持,方得复兴。匈奴部众对汉朝非常感激,单于上书愿世世为汉保卫北疆,请求天子撤回守边的吏卒,让百姓休养生息。汉匈再次联姻,昭君远嫁匈奴,成为两族人民友好的象征,传为千古佳话。

集市

对于昭君和亲,汉朝还派遣使者,同意双方互市。这可以看做随着公主的和亲,双方开始改变政策,汉代开放边疆互市,对于下层百姓有利,更加保障了双方友谊的稳定,更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相互依赖。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昭君入匈奴和亲。唯有这个政治前提,之后双方的一系列政策才有的放矢。故而,这些政策便可以看做是昭君带来的,因此浩浩荡荡的出塞队伍中,不仅是无数的绫罗绸缎,金银珠宝,护卫随从,更有的是对汉匈双方有利的国之大计,相比物质上的赠予,这些无形的政策才是昭君出塞时最为重要的嫁品。

结语

昭君出塞象征着一个国家对和平和友谊的期盼。曾有人不认同女子和">子和亲,但是,对于当时那个时代,和亲的确有可取之处。昭君浩浩荡荡带来的随从队伍,带来的是对和平的渴望,带来的是汉匈文化的融合,物质上的赠予是对落后民族的一种帮助,大量财宝会推动当地发展,大量的随从带来的是先进的文化技艺,而随着随从在匈奴地区的扎根繁衍,最终才有了一个融合的多民族国家。

昭君和亲的巨大成就也证明了和亲政策在处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昭示了汉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的历史主流。

参考文献

1.《汉书·匈奴传》

2.《后汉书•舆服志》

3.《史记·匈奴列传》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