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字长文,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李陵远征。一个关于少年雄心,被自己人联合绞杀的故事。
那一年,诗人王维奉命赴边关慰问将士,途中路过居延。
在这里,他看到了随风而去的蓬草,也望见了翱翔于天际的大雁;他感受到了大漠与孤烟的荒凉,也接受了长河与落日的洗礼。
在这里,他感觉一片孤寂。
他知道,居延,自古就是阻挡北方民族入侵的屏障;他也知道,这样的孤寂,千年来未曾改变。就在王维来到这里的八百多年前,一个叫做李陵的汉朝骑都尉,也曾率领五千步卒,从这里匆匆而过。
也许,他也见到了这样的长河落日,只是我们无法知道,他有没有来得及收拾好心情,去欣赏这样的风景。
我们只知道,长河落日,是他此行的终点;归雁入胡天,也成了他摆脱不掉的宿命。
一、少年时的李陵
虽然他无法切身感受到父祖征战沙场的荣光与终生难封的悲凉,但他一定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过自己家族的故事。他的内心应该一直燃烧着一团火焰,他希望这团火焰,能够让他的家族浴火重生,就像凤凰那样。
于是,我们看到,史书上说少年的李陵,
“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这样的努力,这样的谦恭,也让少年李陵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很快,他便成为了建章宫守卫营的军官。而后,汉武帝又专门对他进行了一次考验:
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里。
简单说,就是挑事。
李陵二话不说,带着八百人就越过了居延,不过,由于没有见到匈奴兵,所以他又带着这八百人,平安地回来了——
这是李陵第一次路过居延。
这是一次玩命的冒险,但李陵却乐在其中。这给汉武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给李陵升了官,拜为骑都尉,并分给了他五千人,让他带着这群勇士,在酒泉、张掖等地日夜操练,以备他日之用。
勇敢者李陵
这五千人,是一群来自荆楚地区的勇士。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他们如何从湖南等地,千里跋涉来到了边关;也难以确知李陵是如何训练他们的,但从后来的战斗力来看,他们应该是一群作战英勇、战斗力极强的
“特种兵”
。
这是李陵的心血,也是李陵的家当,他们支撑着他的雄心,他要用他们,复兴自己家族的荣耀。
而现在,他还要等待一个机会。
机会,就在几年后,到来了。
二、李陵的救援战略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
“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
这一战,李广利大获全胜,斩匈奴首级万余。
相信作为汉武帝的大舅子,此时的李广利一定想到了他的前辈,同样是汉武帝的舅子的卫青:他的光芒,会不会同样降临在我李广利身上呢?
不只是李广利自己,有着这样的奢望,这些年来,
李广利,有理由这般自信!
然而事实证明,他太过乐观了,因为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这次出击,是孤军深入。
很快匈奴主力便抓住了战机,对李广利实现了合围。李广利的军队,也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坐镇后方的汉武帝,反应迅速,立即派因杅将军和强弩都尉路博德,救援李广利,然而不知怎地,效果却几乎没有。
不甘人后的李陵
直到此时此刻,汉武帝才终于想起了李陵。不过,李陵仍然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故事当中的,因为汉武帝只想让李陵,去给李广利运送粮草辎重,搞搞后勤。
可是主角天然自带光芒,或者说,主角绝不甘于平庸。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他们会放下所有舒适,去选择荆棘。因为他们知道,从荆棘丛中杀出来的,往往是强者;因为他们知道,荆棘丛中留下的鲜血,会变成荣耀。
李陵就是这样的人。
在蛰伏多年之后,在刻苦训练多年之后,他觉得实现雄心与抱负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对汉武帝说:
“臣所率领的边关将士,实乃荆楚之地的勇士,沙场上的奇才,力可伏虎,箭可百发百中。臣愿领着他们,前往战场,分散匈奴之兵,以解贰师将军之围。”
李陵的战略构想,简单来说的话,就是“围魏救赵”。事后也证明,这样的战略是正确的。
然而汉武帝似乎有点不赞同,他说:
“我看你是不想当别人的附庸吧。我可没有骑兵给你,你自己掂量掂量吧。”
真是老谋深算啊,他一眼就看出了李陵的内心:
你小子就是不想跑龙套,就是想独自立大功!
换句话说,我扶植的是李广利,你想趁机捞战功,展示自己吗?
李陵没有退缩:
“臣用不着兵马,愿以少敌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话说得豪气干云,让人热血上涌,汉武帝,为之一壮。
况且,现在的汉武帝,确实也需要一个人去远征,否则,李广利连命都没有了,他还扶植谁?于是,汉武帝下定决心,让李陵放手一搏,
等一切都安排好后,李陵把目光投向了北方:我将把那里搅得天翻地覆,那里将会有我的荣耀……
三、首战的军事才华
于是,李陵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到达了浚稽山。
在这里,他终于碰到了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主力大军。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李陵沉着冷静,展现出了优秀的指挥才能。
他屯兵于两山之间,用大车围成营寨,亲自率领士卒在营外列下战阵,手持戟、盾的士兵在前,手持弓、弩的士兵在后,并且令行禁止,
“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而匈奴见李陵军少,则生出轻敌之心。李陵率部迎击,汉军千弩齐发,匈奴众多兵士应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汉军追击,又杀死匈奴数千人。
荆楚勇士
战斗过程很简单,但内容却相当丰富。
首先,
匈奴六倍于李陵之兵,仍然落得大败,可见李陵军队的战斗力之强悍。
其次,
李陵虽然初涉战阵,但却有着超越他年龄的稳重。他精心选择了大山之间,并以大车为屏障,围成了军事指挥所,同时确立了鼓、锣的战斗语言,建立了信息指挥平台,如此从容不迫,真有大将之风。
而匈奴单于大惊之余,迅速从附近调来了八万军队,对李陵进行合围。
至此,李陵的
“围魏救赵”
之计,发挥了作用,此行解救贰师将军的战略目的,也达到了。
四、且战且退中的临战指挥
此时,匈奴的军队,已是李陵军的二十倍。
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面对匈奴大军,李陵选择了且战且退,李陵也做出了
第一次变阵
,他宣布:中三箭的人坐在车上,中两箭的人负责驾车,中一箭的人,继续战斗。
这应该是一次相互扶持的大逃亡!
可逃亡,对于强者来说,终究是一个不光彩的字眼,所以很快,李陵为了提振士气,做出了
第二个决定:在全军中进行搜索,只要发现有军中有女人,就抓住杀掉。
而这些女人是哪里来的呢?她们都是关东群盗的妻子,被发配到了边疆,用来服侍戍边的士卒的。
这其实在当时是一个惯例。边塞艰辛,朔风如铁,唯有温软的女人,可抵漫长岁月。
李陵对此应该不会不知情,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决定抛弃这些温暖了边塞的女人们,在他看来,女人太温暖、太柔软,会酥了将士们的骨头。
张宏杰在《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中,就曾说过,男人面临失败的时候,妇女的命运就会遭遇转折,男人擅于通过贬低女性,宣泄自己的不愉快。
李陵是这样吗?不知道,我们只是知道,战场可能不太属于女人;我们只知道,这个残忍的办法,起到了效果:第二天士卒用命,又杀敌三千,随后李陵引兵东南,抵达了大泽葭苇中。
匈奴单于追至此处,见葭苇干枯,于是立即在上风口点火,意图火攻。
在扑面的草木灰中,李陵做出了他临战指挥的又一个决定:他也让士兵点燃了身后的葭苇,
因为只要自己提前烧了下风口的葭苇,那么上风口的火,就无法再烧过来了。
这就相当于是釜底抽薪。而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之中,还能冷静地想这样的妙计,李陵的临战指挥,相当灵活,脑袋相当清醒。
在无边大火中,空气中的火星连同飞灰,四处乱溅,让人窒息,但李陵却率领着这群荆楚勇士们,踏着刚烧过的葭苇地,继续后撤。
他们知道,他们离大汉越来越近,每个人心中都升腾一团火,这团火的名字叫——希望。
可火,总有灭掉的时候。
五、形势急转直下
边关大漠多胡杨,它们嶙峋的身子仿佛金戈铁马,风骨奇特,铁骨铮铮。
千年不倒、不朽的它们,就站在这里,见证了太多太多人世间的故事。
在胡杨的见证下,匈奴士兵再次遭遇了李陵军的强烈阻击,甚至就连匈奴单于,都差一点被连弩击中。
惊魂未定之下,一个不祥的预感,盘踞在单于的脑海中。这个想法,让他有点呼吸困难,甚至有点缺氧,他需要理一理思路,于是对左右说:
“汉军引我们南下,莫非是有埋伏?我们还是后撤吧。”
可左右却坚决不同意:
“数万大军打不过这几千人,传出去,岂不是让汉军笑掉大牙?”
是啊,追了这么久,结果徒劳无功,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你莫非在开玩笑?追下去,万一能捞到好处呢?
呵呵,果真成年人只讲利益。
单于拗不过众人,只得再战李陵,结果再次失败,又损失了两千多人。这一战,让单于彻底崩溃了,他下定了决心,必须撤退!
如果这时候,匈奴真的撤退了,那么历史恐怕就会完全颠倒过来了,李陵将会立不世之功,享无上荣光,复李家威名,破封侯魔咒。
可惜啊,可惜。就在这时,一个改变李陵命运的小人物出现了。
小人物改变历史
历史有时候就是很有意思,它既是由大人物推动的,也是由小人物构成的,比如李陵军中的军侯管敢,他因为受到了上级的辱骂,一生气一跺脚,投靠匈奴了。
我想,上级对下级的辱骂,应该不是第一次,为什么管敢在这个时候,突然就受不了呢?莫非这一次,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管敢受不了匈奴的追击了,找个理由就跑了?
无论如何,战争,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有时候,它拼的就是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的管敢,却将匈奴单于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因为他带来了重要的情报,他告诉对方:
“李陵没有援军,他与韩延年各指挥部分士兵,以黄与白为帜。只要猛烈冲击,他们必败!”
单于大喜,于是决定再试一试,他继续攻击汉军,而且还增加了宣传攻势,满山遍野,尽是“
李陵、韩延年速速投降”
的喊叫声。
一时间,匈奴士气大振,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李陵只好在漫山遍野的匈奴士兵的喊声中,大声下令继续后撤,取道山谷南行。重获自信的匈奴单于,有如神助,竟然迅速派兵,占领了山谷上面的高地。
一时间,箭如雨下,死伤遍地。活着的人,顾不得自己身上流血的伤口,甚至来不及悲伤与哀鸣,他们能做的,只有南逃。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
然而此战,并非没有亮点,史书上说,与十万匈奴兵作战数日的李陵军、且战且退的李陵军、没有后援的李陵军,
此时还有3000多人。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李陵军一共只有5000人,打了这么多天仗,李陵只损失了不到2000人!
这究竟是怎样的战斗力啊?为了训练他们,李陵究竟下了多少苦功,挨过了多少难熬的岁月?实在一言难尽!
只可惜,这三千多人,弓箭却全都用完了。而失去了远距离攻击能力的李陵军,又悲伤地发现,南逃的路上,又是一个绝命的山谷……
六、李陵的黄昏
那是一个黄昏,山谷中虽然看不见夕阳,但是落日的余晖却染红了一侧的崖壁,与士兵的鲜血,融为一体。
也许,那时还有风,它刺破了岩石,夹杂着尘土,舔舐着将士们流血的伤口。
李陵和他的荆楚勇士们,被困在了这个山谷中。
此时,他的脑海里,还在回放着山谷那惨烈的战争场景。他看到巨石从山上抛下,重重砸在了士兵的身上;他也看到了血肉横飞,看到了鲜血迸溅。
他和他们,终于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李陵的黄昏
在这个黄昏里,李陵第一次脱下了战袍,换上了便衣,他告诉左右:
“你们休要随我,我要去挑战匈奴单于!”
左右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李陵的话,李陵就已经消失在了山谷中。他们也麻木了!
良久,李陵回来了,他终究还是没有去挑战匈奴单于。他只是一个人,回想了自己短暂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回望了这个残酷的战场,默默地告别了那些死去的兄弟。
李陵叹息:
“兵败,死矣!”
士兵则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何况之前也有被匈奴俘虏的人,十年之后,依然回到汉朝,官复原职了啊”
这是一个台阶,大家都在想后路。
李陵再叹:
“且住,吾不死,非壮士也。”
这次简单的对话,李陵说了两次“死”,他真的下定决心去死了吗?也许不是,
他只是在试图说服自己,去选择勇敢地赴死。然而,这恰恰说明,他对于人世间的留恋。
是啊,他还那么年轻,他还有抱负没有施展,他的李氏家族还等待他来复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轻易放弃岂不可惜!
更何况,此时李陵的心中,还有一个巨大的谜团。他想不清楚:
接应他的军队去哪了?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干嘛?
想到此处,李陵又望向了,崖壁上夕阳洒下的余晖。
夕阳,仿佛有一股魔力,它总是让人惆怅,让人变得感性,让人无法下定决心。
夕阳
然而,夕阳毕竟是短暂的,冰冷的黑夜终将来临。
李陵恢复了平静,他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他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兄弟负责,他要世人都知道他这次远征的艰辛,他要让后世都明白他们的勇敢和不易。
于是他下令,分给每位将士干粮和水,让大家分批突围,并相约如有逃出去的人,一定要回到大汉,将这次远征的始末,上报天子。
再见了,我的大汉;再见了,同袍兄弟;再见了,我的雄心。
……
最终,四百人逃回大汉,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
七、被雄心压垮
虽然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讲究物哀之美,但我们依然给了某些失败者,足够的尊重。
因为悲剧色彩,总能唤起人的共鸣。
比如,李陵的雄心。
他从少年时,就展露出了个人的抱负,他不畏艰险,率八百人进入匈奴腹地;他边塞练兵,带出了一群战斗力强悍的勇士。
他本可以选择,不去营救贰师将军,本本分分的押送辎重粮草。
解救贰师将军,本就不是他的任务。
可他的雄心,却让他选择冒险,选择成为孤胆英雄。
然而,雄心这个东西,可以成为英雄的注脚,也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它会让你忽视现实,陷入英雄主义,不能自拔。
李陵,不就是这样吗?他的战略构想,太过宏大,以至于十万匈奴兵夹击而来,他却敢以五千精兵抗之;他远去的背影,太过决绝,以至于他忽略了自己只有五千人,就算是无比强悍的五千人,也仅仅是五千人。
李陵似乎忘了,他连将军都不是,他只是骑都尉;他也许忘了筹划,这五千人应该如何从战场上撤回来;他更忘了,自己南逃的路线上,会有这么多绝命的山谷。
他同样没来得及思考,强弩都尉路博德,为什么没有接应自己?
八、被围剿的雄心
作为后援的路博德
,“羞为陵后距”。
是啊,他这么一个老资格的将军,会愿意给孺子做后援吗?论资排辈的话,李陵算老几?5000人就敢远征,就显他风光吗?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李陵到春天,我们两个一起出击,必有斩获。”
真到那时候,路博德就成了这场战争的主导。然而,心急的汉武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所以,路博德不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没有出现的路博德,受到了汉武帝严厉的训斥,汉武帝看得明白,大骂他“奸诈”。然而也仅仅是训斥,尽管他明白路博德是故意的。
而按照以往的惯例,路博德本应该是死罪。
坑了李陵的,不只是路博德,还有公孙敖。一年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去接引李陵,结果没完成任务的他,却故意带回来了一个假消息,他说:
“我抓住了一个俘虏,据他说,李陵正在给匈奴练兵呢。”
“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至此,李陵的退路也彻底被封死了。
而真实情况呢?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
这就很有意思了。
或许,李陵这场张扬着雄心的远征,已经侵害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他不仅得罪了很多老将军,也抢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风光,更何况李陵还那么年轻。
要知道,这场战争,汉武帝的本意,是扶植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啊。他希望李广利成为第二个卫青,但不希望别人成为第二个霍去病。
所以,当李陵以五千勇士,对抗十万匈奴兵,扬名天下之时,他的归宿或许只有两个,战死或者永不会来。
汉武帝希望他战死,其他人则希望他战死或者永不不来。
这是对李陵的绞杀,这是对陇西李氏的绞杀,这也是对雄心壮志的绞杀。
被围剿的雄心
后来的李陵应该看明白了这一切,所以,他决定永不归汉。
汉昭帝即位后,也曾试图接回李陵,他派出李陵年少时的好友任立政出使匈奴。而面对故友的劝说,李陵只留下一句话:
“吾已胡服矣!”
李陵还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个汉人,他叫苏武。只有和他在一起,李陵的心才会被填满。
而苏武,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故国。
他只好写信给苏武,向他告别: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此后,李陵再也没有到过居延。
李陵,终究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正如你我一样!
作者:脑洞阐史观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