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竹林七贤:魏晋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挣扎

竹林七贤:魏晋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挣扎

来源:历史知识网

说道魏晋文化,大家会想到什么?是“清谈”还是“玄学”,我想大家始终绕不开的名字就是“竹林七贤”吧,他们几乎成为后世隐居山林的典范人物,而真实的“竹林七贤”真的没有那么洒脱。

魏正始九年(248年),24岁的嵇康带着家眷从都城洛阳来到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寓居。这本是历史长河中很细微的一次人口流动,却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起到了惊天动地的杠杆作用。此举引发的历史光芒贯穿将近两千年的时空,至今让我们炫目不已。

嵇康(224-263),早年丧父且家庭贫困,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长大后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成了当时文坛的领袖之一。史载其“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中国的政治体制喜欢将体制外的青年才俊纳入到体制中来,以免他们成为体制的敌人。曹魏朝廷就喜欢上了表里俱佳的嵇康,有意笼络,嵇康很顺利地迎娶了曹操曾孙女(一说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成了皇亲国戚,官拜中散大夫,后世人称“嵇中散”。应该说,嵇康对于曹魏是感恩的,但嵇康也并不是政治白痴,当时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多人已经看在眼里,嵇康身居闲职,无法左右国家命运,他不愿和黑暗政治同流合污,只能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阳——在那里,汉献帝退位后在此渡过余生。不久后,嵇康迎来了第一位朋友。

阮籍(210-263),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名门之后——建安七子之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这位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精英在步入官场后,感受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他逐渐学会了明哲保身和谨言慎行。就在当年,曹爽征召阮籍出任自己的参军,要拉他进入曹氏集团。阮籍不愿意被捆绑在任何派系上,便托病辞官归里,来到了山阳。紧接着,七人中最年长的也来了。

山涛(205-283),河内怀县人(今河南武陟),同嵇康一样出身贫寒,但他没有嵇康的运气,苦读诗书的山涛到了40岁才混了个郡主簿。不过其对当时形势的敏锐度是非常高的,他选择了弃官而去。

当时的三人,嵇康最年轻,但凭借其精深的学问、崇高的声誉和皇亲国戚的光环,成了领袖。不久之后阮籍的亲戚也来了。

阮咸(生卒年不详),名声并不在阮籍之下,和叔叔并称“大小阮”。阮咸为人狂放,不拘礼法,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后世将阮咸弹得琵琶简称为“阮”,直至今日依然(琵琶其实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在阮咸之后,又来了两人。

向秀(227-272),山涛同乡,早年对于仕途无兴趣,有隐居之志,恰好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要来凑热闹了。

刘伶(221-300),沛国(今安徽淮北)人,在后世,这位仁兄的名气是最大的,不过不是其文学作品,而是其酒仙的称号。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最擅长喝酒和品酒,还专门写了篇《酒德颂》谈喝酒的好处。评剧《刘伶醉酒》影响颇大,这也是刘伶在后世成名的原因。

最后来的,是个神童。

王戎(234-305),山东琅琊人(今山东临沂),生于名门琅琊王氏,从小聪慧,学问日益精进,善于清谈。但是这些年长者对于王戎是持保留意见的,王戎太年轻了,他根本对这个世界还不了解。

就这样,山阳城外竹林中的7位常客: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时常聚首,畅饮高谈,醉了就卧倒泉边,醒来继续清谈歌唱,所谓“竹林七贤”。看起来,他们是多么的逍遥快活啊,为何他们还有苦闷和挣扎的情绪在呢?其实他们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的情绪。

首先,他们是现实的逃避者,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那是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七人虽然多数生于三国时期,但政治的残酷性还是让他们深有感触的。从当时的国籍来讲,他们都是曹魏人,曹魏以“九品中正制”为根本建国,这让很多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身在政治漩涡中的人也无法摆脱政治的桎梏,他们找不到填平鸿沟的方法,又不愿意继续受到残酷现实的压迫,只能选择了逃避,躲进了竹林。竹林七贤的核心嵇康阮籍山涛都是如此。

其次,看似“离经叛道”,其实他们是礼制的恪守者。后人谈起竹林七贤,第一印象往往是他们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做派。人们都说竹林七贤“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确,这七人的观点虽然不同,争吵也不断,但其核心的思想依然是道家哲学。他们的避世,恰恰是因为现实斗争中,这些强权人物不遵守礼制,让众多知识分子失望而造成的。

这七个人在竹林中饮酒、弹琴、对弈,高谈阔论,谈论的话题涉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对待自然等等。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知识分子。竹林七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包括逃避残酷的现实、保持纯洁自然的心灵、追求自然的生活等等,也都吸引着后来者,让后来者从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资源。不管后世怎样评价,他们的思想直至今日依然有着强大的力量。

不过好景不长,很多人认为七人的分崩离析是因为政治观念不同,这当然是其中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就是外界政治环境的极大改变。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曹氏集团彻底失败,司马氏成了不可撼动的胜利者。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等人陆续走出林子,当官去了;阮籍的思想还是有入世的儒家的根基的,迫于压力也接受了朝廷的征召。嵇康向秀等人还经常在竹林中聚会,可光景大不如前了。他们之后怎么样了呢?

其实无论是曹魏政权的实际建立者曹操或是篡汉的曹丕,都有知识分子的一面,他们对这些对政权无碍的人还是比较宽容的,但在后来当权的司马氏看来,知识分子聚群清谈是不可接受的。清谈的话语体系是非官方的,行为是反礼教的,竹林清谈的存在就是对权威的无声反抗,对朝廷的藐视。而且竹林清谈影响力越来越大,瓦解他们势在必行。

首当其冲的就是领袖嵇康,他先是拒绝了已经出仕的山涛请他出仕的好意,还写了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言辞非常激烈,后来又插手了好友吕安的家务事,而被官府收押。最终致死嵇康的实际上是钟会钟会其人颇具才华,但气量狭小,当初主动结交嵇康,却被无视,因而怀恨在心,对嵇康实施了文字狱。当时有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意拜嵇康为师。可这番好意加速了嵇康的死亡。司马氏怎能让这样的人威胁自己呢?公元263年,嵇康被杀。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这是嵇康在《幽愤诗》中的最后几句,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那点卑微的心愿了。

嵇康绝交的山涛混得不错,其实有种说法就是嵇康与其绝交是为了保护山涛,而山涛也在老友死后一直照顾着嵇康的儿女,可谓仁至义尽。山涛虽然出身贫寒,但在司马氏上台后得到了重用,因为其姑奶奶的女儿就是司马懿正室、后来的宣穆皇后司马师司马昭的生母——张春华,他们之间算是远房的表亲,正是有了这个强大的后盾,山涛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才华,后来他坚定的支持司马炎成为世子,这让他在西晋时期,也备受恩宠。难能可贵的是,山涛始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高洁,高寿去世。

七贤中最小的王戎也做了高官,不过他深谙处世之道,明哲保身、阿谀求全是他最拿手的,在西晋时期,跟着奢靡之风,开始大量敛财,最高做到了司徒,在八王之乱中去世。

阮籍在政治上作为不多,在官场中游戏人生,时常喝的酩酊大醉,其他官员视为异类。因为他为司马炎写了劝进书,得到了司马炎的保护,自始至终都善待于他,得到了善终。

向秀一直位居闲职,在曹魏和西晋时期,向秀历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位不干事,领一份薪水,表明姿态而已。他深知官场黑暗,只能闷声不语。

酒仙刘伶算是死得其所,出仕后做到了建威参军的闲职。后来遭到了罢免,终日以酒为伴,最终酗酒而死。

阮咸后来也入仕为官,不过司马炎认为他酗酒成性,所以不予重用,后来任始平太守,无疾而终。

应该说,嵇康之死不仅终结了“竹林七贤”,也终结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曾经饱读圣贤之书的人,看到了嵇康的下场,难免会想到自身。于是魏晋时期的文化充斥着靡靡之音,大家空谈成性,娱乐至死。后来中华大地又经历了南北朝的大乱世,连士族门阀都遭到了打击,何况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呢!

当古代残酷的国家机器打断了知识分子的脊梁的时候,还能指望他们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吗?“竹林七贤”的各自命运也恰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