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匡衡幼年“凿壁偷光”,成为丞相后阿附石显,并“专地盗土”数万亩

匡衡幼年“凿壁偷光”,成为丞相后阿附石显,并“专地盗土”数万亩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中国人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也就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而对于一些能够催人奋进、引人向学的名人典故也大都会编纂成书,好古为今用。在数不清的名人典故之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

汉代刘歆在他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也正是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匡衡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儒。“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就这样一直读书一直成长,匡衡后来经过多次努力终于通过了考试做上了平原文学。在这个职位上虽然没有太多的收入,但是匡衡可以凭借职位之间读到更多的书,这也算是了却了他儿时的一个梦想。

在做平原文学期间,匡衡对《诗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一成就引起了当时很多学者的注意,他们纷纷上书建议当时的皇帝汉宣帝给匡衡调官京城。“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这一做法引起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的注意。后来汉元帝登基后把匡衡调到京城,相继做了郎中、博士和给事中。

身在其位各谋其职,匡衡不论在什么职位都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来还因为京城地区发生地震趁机上书给皇帝提建议:“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民所共者大,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官卫,罢珠崖,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宜遂减官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并且凭借着这些贡献他顺利地当上了代理丞相,被封为乐安侯,至此,匡衡再也不是那个被人看不起的穷酸书生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匡衡

随着地位的提高,匡衡自己的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研究政治。“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一代大儒、丞相为了能够在朝堂之中不至于失势,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而且这还远非他恶行的全部,为了能够排除异己,对于攻伐匈奴立下大功的陈汤也抓住其“擅兴师矫制”不放。“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卤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石显匡衡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渐不可开。’元帝内嘉延寿、汤功,而重违衡、显之议,议久不决。”“匡衡石显以为‘郅支本亡逃失国,窃号绝域,非真单于’。元帝取安远侯郑吉故事,封千户,衡、显复争。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成帝继位后他联合当时的御史大夫甄谭弹劾宦官石显:“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这是他在仕途中走的一步险棋,因为这次弹劾让他卷入了党派争斗中,最后闹得上书告老还乡,还差点失去成帝信任。这也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加非于君,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从这里开始匡衡就走上了仕途的下坡路,一旦失去了朋友,那么势必在平时就会遇到很多麻烦。于是就有了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醉酒杀人后被朝中众多臣子联合上书弹劾匡衡“专地盗土”的事件。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衡谓所亲吏赵殷曰:‘主簿陆赐故居奏曹,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计时,衡问殷国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亦不告曹使举也,听曹为之。后赐与属明举计曰:“案故图,乐安乡南以平陵佰为界,不从故而以闽佰为界,解何?’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僮,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监临盗所主守直十金以上。《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所以一统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计簿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及赐、明阿承衡意,猥举郡计,乱减县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

回乡后的匡衡就这样碌碌无为地过完了一生,现在想起来匡衡也算得上是一个伪君子了,表面上看起来忧国忧民、人畜无害,但是背地里却做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匡衡

从人人称赞的“凿壁偷光”的好学之士;再到被记录在《汉书·匡张孔马传》中与奸佞为伍,落得一个“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的恶评,很难说这不是匡衡的咎由自取。

匡衡之所以不能善终就是因为在面对权力诱惑的时候,没有保持头脑清醒,才会犯错,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一切文章,只会有选择性地告诉人部分“真相”。想要知道事情的全部,就必须多听多看。王尊在弹劾匡衡的奏折中,虽然指出了他的一些不法行为,但是同时也认同了他在治理国家政务、教化人民、扭转社会风气上的建树。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批评他政治上一塌糊涂时,也肯定了他在经学上的重大贡献与

他少年时代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丈夫光明磊落,春秋之义,笔则笔,削则削,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一概抹杀,类于蔽贤妒能之鄙夫哉?”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