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从无谋逆之心的兵仙韩信,却招来杀身之祸,和其个人性格关系重大

从无谋逆之心的兵仙韩信,却招来杀身之祸,和其个人性格关系重大

来源:历史知识网

来说说韩信,说说他的幸与不幸吧。韩信(约前231—前196),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天才,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在秦末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他指挥若定,大展雄才,为打下刘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刘邦曾当着众大臣的面说:“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早年就不够幸运,他没有出身在将相之家,连好点的家境都没有,家里穷,自己又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致连肚子都填不饱,只好经常到别人家蹭饭吃,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受人白眼,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幸运的是,一个替人洗衣服的老太太看他可怜,经常给他饭吃。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投奔了他。从军是韩信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也正是在烽烟战火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开始显露他的超群之处。

不过,在项梁的部下时间太短,还寂寂无名。改归项羽后,项羽任命他做了郎中。担任郎中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郎中就是帝王的侍从官,除了护卫、陪从外,还有随时建议、顾问及差遣的职责,他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智谋。他也善于抓住机会,给项羽提供计策,不幸的是,项羽根本不以为意,没把他看在眼里。

韩信自觉能凭本事干一番大事业,天下纷争,正是用人之际,何愁无用武之地?于是他转投刘邦。人们常说“幸得贵人相助”,韩信一生遇到了三个贵人,第一个是漂母,第二个就是滕公。话说韩信投奔刘邦,起初依然不被人所知,并且还因为犯法差点被处死。正是在生死关头,他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的豪言,让滕公刮目相待,刀下留人。

滕公是刘邦的好友,是跟随刘邦起兵反秦的战将夏侯婴,位高功大,在汉军中分量+足。他不但救了韩信的性命,而且+分赏识韩信,亲自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可惜刘邦也不是一个善于识人的主帅,并不认为他是个奇才。但毫无疑问,因为有了夏侯婴的赏识、推荐,韩信的知名度肯定是大大提高了。韩信遇到的第三个贵人,不用说就是萧何了。作为高帝刘邦钦定的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得知人之明的确非同寻常。此时的韩信无名无功,他的才能尚未得以展现,而萧何韩信并无交往,但他仅凭跟韩信的数次交谈,就看出他的满腹韬略和非凡的军事潜能,视之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不二人选,这是何等的眼光!

因此,当韩信刘邦不重用自己而大失所望,不辞而别时,萧何闻信,心急火燎之中上演了“月夜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在刘邦心目中,萧何就是他的左臂右膀,是他最亲信的心腹,所以他关心的是萧何。而萧何关心的却是韩信,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让刘邦留住韩信。称他“国士无双”,是罕见的人才,意图引起刘邦的重视,马上重用韩信。不料刘邦还是不以为然,居然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用他为将在萧何的“步步紧逼”之下,刘邦步步退让,不但答应拜韩信为大将,而且一改傲慢无礼之态,最终以庄严隆重的完整礼仪完成了拜将仪式。韩信有幸,终于在萧何的强力举荐之下,身登大将,从此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战功赫赫。

并且最后与刘邦会师垓下,决战项羽,夺取了楚汉相争的最后胜利。韩信以他的谋略和战绩,印证了萧何的预言,证明了他的天才,为大汉江山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自己赢来王侯的高位和盖世的声望。然而,不幸的阴影正悄悄逼近。刘邦虽然不善识人,但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一旦重用,就基本能做到用人不疑,最典型的是陈平张良萧何韩信也一直受到他的倚重。

但是韩信实在太能打,太有本事了,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什么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水淹楚军全是他的拿手好戏。得到韩信,绝对是刘邦的大幸,但功高于世,使得刘邦对他又喜又惧。没有他,办不成大事,有他在,又放心不下,于是在畏忌猜疑之心的作用下,在重用他的同时,刘邦又不断对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牵制、打压手段。韩信独当一面,兵强马壮,于是刘邦韩信每一次大胜、每一次势力壮大的时候,都会把他的精兵抽调走。这些举动自然是要削弱他的实力,防止他一家独大。

如果说这些还做得冠冕堂皇、不怎么显山露水的话,那么冒充使臣闯入军营夺印信和兵符、夺军权、等,就相当露骨,简直过分了。但韩信并没有计较,依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驰骋沙场。刘邦的用意,可谓司马昭之心,天下人都看在眼里。于是就有了武涉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为王的插曲。武涉是奉项羽之命来做说客的,项羽也知道要拉拢韩信入伙是不可能了,只求能和平共处就好,于是他采用离间之策,怂恿韩信自立为王。

他们的劝说之辞都可谓句句入情入理,很有说服力,蒯通更是推心置腹,再三进言,恳切动人。但韩信都不为所动,反复表达对刘邦知遇之恩的感戴之情。应该说韩信的话是真诚的,他不是一个玩弄权术的人,他并没有拥兵自重、谋反作乱之心。虽然蒯通明确指出他功高震主、处境危险,但他宁可相信自己,相信刘邦

汉六年(前201),有人诬告韩信谋反,高祖假意巡游,“实欲袭信”。韩信也不是不知其来意,但还是去拜见刘邦;为了表达忠诚,甚至还带上了好友、项羽亡将钟离眛的人头,可刘邦还是把他拘捕上刑,押解离楚。可到了洛阳,刘邦又把他无罪释放了,只是削王为侯,改封他为淮阴侯。观整个谋反事件,颇显蹊跷,但无论如何刘邦的目的达到了,那就是削弱、压制韩信

这个事件对韩信的打击是巨大的,他终于相信“汉王畏恶其能”,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从此心灰意冷,闷闷不乐。韩信不懂权术,同时又是一个自视甚高、不善自保的人,与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的低调柔顺迥然不同。他自恃才高功伟,喜欢直来直去,放言无忌,喜怒形于色。他当面说刘邦带兵之能不过十万,而自己却“多多益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人们对萧何之于韩信一生所起作用的高度概括,也可见人们历来对萧何的微妙态度。萧何慧眼识英才,倾力让这个战无不胜、才华耀眼的军事天才走上历史舞台,无论对韩信、对刘邦,还是对历史来说,都是幸运的。但对韩信而言,萧何既是最大的“贵人”,也是最终的“克星”。

汉十年(前197),陈豨反叛,刘邦御驾亲征,韩信想做内应却不等行动就被人报告吕后。吕后不敢轻举妄动,请来了萧何萧何出好计,自己又骗韩信说,陈豨已死,列侯群臣都进宫祝贺了。这种大事,你即使病了,也应该强打精神进宫道贺的。韩信不得不勉强进宫,随即被吕后斩杀。他死于吕后之手,死于萧何之谋。而韩信临死前“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的话中,满腔悲愤之外,还包含着他的不甘和对萧何等人的不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人们如是概括韩信的一生,也道出了对人生兴衰际遇的无尽感慨。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