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实现了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战乱。
他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被历朝历代所沿袭,但为什么秦朝只经历了短短的14年就灭亡了呢?
当年的赵国面临强大的赵国、楚国、齐国,都没有退缩。秦军英勇无比,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大秦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何在统一之后却被项羽、刘邦打败呢?
项羽、刘邦带领一群农民居然推翻了秦朝,这不禁让人思考完成统一大业的秦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一、秦灭六国
秦庄襄王去世之后,嬴政登上王位。但是当时嬴政年龄小,大权被权臣吕不韦掌握。
嬴政长大之后,想要夺回政权。
经过多年筹划,在嫪毐发动叛乱的时候,嬴政把他们一网打尽。在公元前237年又废除吕不韦的职位,此后嬴政掌握国家大权。
嬴政掌握实权后开始对外征战,
公元前236年赵国和燕国发生战乱,秦国趁乱夹攻赵国,占领了赵国大片国土。
秦国实力逐渐强大,其他小国畏惧秦国,在公元前231年魏国和韩国向秦国割献土地,以谋求平安。
公元前230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大臣被秦军贿赂,帮助秦军。
在第二年秦军占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公元前227年攻打燕国,遭到燕国和代国的抵抗,经过讨伐,燕国灭亡。
后来秦国陆续灭亡魏国、楚国、齐国等国家。
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历经10年,最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后,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称自己为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面对地势辽阔的国土他修筑长城抵御外敌。为发展经济,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币制、交通等。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
二、秦君主的暴虐
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被历朝历代所沿袭,他奠定中国政治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
秦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主要归咎于秦始皇后期的暴政。
秦始皇在统治后期迷恋长生不老之术,他四处求仙,找人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
他为求取丹药,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
秦始皇对长生不老药的渴望,受到了许多儒士的抨击反对。
在李斯的推波助澜下,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秦始皇留下遗旨,让公子扶苏继位。
他们谎称秦始皇立有遗嘱,让胡亥继位。然后模仿秦始皇笔迹给公子扶苏、蒙恬写了一封信,内容是皇上下令要把他们赐死。
看到这封信的公子扶苏,在心灰意冷下自杀身亡。
他们二人统治残暴,导致天下民不聊生。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以暴力驱使人们修筑长城,数以万计的人因修长城而死,因此还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
秦二世贪图享乐,没有人能制约他的权力。
他大兴土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阿房宫和墓地。
为加强都城的防卫,他还从各地征收粮食。
秦二世的暴虐统治下,百姓讨伐声逐渐增大。
陈胜、吴广在流放中率先起义,而后各地起义不断,秦国战火肆起,秦二世被逼无奈在望夷宫中自尽而亡。
三、取胜关键
刘邦能推翻秦朝重新建立起政权,不仅因为他们的才能,更是因为当时的秦朝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就算没有项羽和刘邦推翻,也会出现其他人来推翻,秦朝的统治注定不会长久。
项羽他做事认真,身后还有军队。刘邦虽然草民出身,但是他善于结交朋友,
这是他们各自的能力。能推翻秦朝统治更重要的在于秦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百姓不仅要服徭役还要交沉重的赋税。
当时百姓刚经历过战乱,民不聊生,但统治者不仅不让百姓休养生息反而横征暴敛。
这种做法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各地百姓哀怨不断。秦朝从根本上失去了民心,百姓为了重新获得美好生活,其他人起义的时候,他们纷纷响应。
赵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他重用自己的人,使官场腐朽。整个朝廷都是谄媚之徒,许多忠臣良将对秦朝统治不报有希望。
秦朝统一之后,秦朝军队一分为三。
一部分在长城附近戍守边疆,一部分散落在原来各国都城驻守,还有一部分镇守百越。所以面临起义军的时候,秦国大军四分五裂,无法集中全部力量参与战争。
总结
项羽、刘邦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是大势所趋,民生所向。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君主,他确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保证了皇权独尊。他所制定的种种政治制度,一直被后世继承并不断完善。
虽然秦始皇的贡献很大,秦军在统一六国的时候英勇无比。
但秦朝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为百姓着想,与民心背道而驰,所以面对项羽、刘邦的讨伐才会如此轻易的失败。百姓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君主是船,民心是水,水可载船,也可覆船。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