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223年刘备兵败夷陵,蜀汉政权危机重重,白帝城托孤诸葛亮2件大事

223年刘备兵败夷陵,蜀汉政权危机重重,白帝城托孤诸葛亮2件大事

来源:历史知识网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的闰六月,刘备大军在夷陵溃败,刘备一路逃到了永安,前后在那里待了有十个月的时间,最终在章武三年的四月去世,一代枭雄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在永安的十个月时间里,刘备过得也不是很安稳,先是兵败之后,刘备立刻调赵云带兵来到永安。调赵云来永安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吴军一直在对刘备集团施加军事压力,最终到了当年八月,也就是刘备兵败跑到永安的两个月后,孙权才退兵。

到了九月,曹魏大军南下,刘备在白帝城屯兵观望局势的变化。一直到11月,孙权派人来说和,孙刘两家的关系才算是真正的和缓下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刘备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可见这次惨败对刘备的精神打击非常地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戎马一生的刘备准备开始安排后事了。

章武三年的二月,诸葛亮刘备的诏令来到了永安,诸葛亮到永安后的两个月后,刘备病逝。死前,刘备完成了自己对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次政治布局,那就是托孤。

刘备托孤的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里记载的很少,就是一句话:托孤给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但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对托孤的事情记载非常详细,甚至还有两个人的对话。最重要的就是刘备所托:“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接着诸葛亮表决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接着刘备又把后主刘禅叫过来,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根据这个内容,非常多的人一直关注点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的说刘备到死都在算计,都在玩儿所谓的帝王星术。

其实整个托孤的关键点根本不在所谓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么,刘备托孤诸葛亮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他到底托付了什么给诸葛亮呢?

托孤一般都是君主考虑到自己的继承人年龄太小,所以找几个靠谱的大臣来辅助。一般都是安排自己信赖的大臣,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权力结构。比如汉武帝立八岁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安排霍光、金日、上官三人辅助。

不过既然要托孤,当然会授权给托孤大臣超出人臣的权力,汉武帝霍光来辅佐自己的儿子,用的就是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但是汉武帝继位的时候,还比刘禅要小一岁,只有16岁,汉景帝就没有托孤的安排。东汉时期,一般皇帝年龄小,都是让太后来临朝。

曹丕死的时候,太子曹睿都22岁了,完全是个大小伙子,曹丕却安排了曹真陈群司马懿来辅助。曹丕还告诉太子,不能怀疑这三个辅政大臣。显而易见,曹丕的托孤完全是一种政治布局的需要。

其实,刘备托孤也是当时蜀汉政权的危机之下,作出的政治安排。

刘备的永安托孤是两件事情,而不是一件事情。刘备托孤,除了安排诸葛亮李严一正一负的两个大臣辅政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做出了重大的政治路线交代。只有理解了这个,我们才能明白,永安托孤完全是当时蜀汉政权,面对内外两个困境之下,而产生的特殊政治需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那就是刘备究竟向诸葛亮托付了什么事情?

我们从诸葛亮《出师表》中找找答案,建兴五年(227年)的三月,诸葛亮北伐之前,给后主上了一个表,这就是闻名于世《出师表》。

讲到永安托孤的时候,诸葛亮说,先帝有重托,现在南方已经稳定,兵强马壮,应该率领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中的这段话,足以表明刘备去世之前,曾经把重大的事情对诸葛亮做过托付。同样接受遗命辅政的李严表达过同样的意思,建兴四年,李严策反孟达时给孟达的信中说,“我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德良伴。”

两个辅政大臣都清楚,身上肩负了什么样子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是请求后主授权他率军北伐,按照程序上来说,诸葛亮北伐必须要刘禅授权,但是北伐讨贼是蜀汉的国策,是先帝的遗命,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要特别说到临崩寄臣以大事。

刘禅收到上表后也立刻下诏书北伐,在诏书中也讲到了刘备托孤“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也就是说,刘禅授权诸葛亮完成北伐,和出师表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

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不就是复兴汉室的定位吗?刘备为什么要在临终的时候给诸葛亮以特殊授权的方式,把北伐复兴汉室作为大事托付呢?这就要提到刘备托孤的重点。

刘备托孤的重点不是强调复兴汉室必须完成,而是北伐讨贼的事情必须展开。这实际上就是交代身后的政治路线,刘备当上皇帝后,用“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来表明,刘氏仍享有天命,他是刘邦刘秀的事业继承者。但是刘备当上皇帝后,并没有北伐曹魏来复兴汉室,而是去打了孙权,而且还惨败。

这不就是说明你刘备不是苍天所垂青的人,不然你怎么失败了?所以夷陵之战的惨败,从根本上动摇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当时蜀汉内部遭受巴蜀当地人的议论,说汉室已经没了,在外面,曹丕已经禅让当了皇帝,而且当时的曹丕正在对蜀汉进行舆论攻势,希望蜀汉取消帝号,然后归顺称藩。益州的南北部都发生了叛乱,当这些问题汇总起来,有可能蜀汉政权很可能就被取代。

所以,当刘备以汉为国号,就必须让自己和整个天下联系到一起,必须坚持天下还是汉室的天下,刘家依然有天命,只有这个,在巴蜀的统治才能合法。

也就是刘备在白帝城的十个月时间里,认真反思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只有不断的北伐征讨曹魏,天下才是汉室的天下,蜀汉整个政权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才能够凝聚人心,巩固这个政权。

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备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已病入膏肓,儿子还不足以承担这么大的事情,谁能够肩负起北伐的事业呢?刘备选择了诸葛亮,选择诸葛亮或者选择任何人,刘备都会产生两个疑问,那就是能力和忠诚。

从永安托孤的对话来看,刘备不怀疑诸葛亮的能力,因为他说“君才十倍于曹丕”。所以诸葛亮在能力上,能够帮助蜀汉政权度过眼前的危机,也能够消灭曹魏,复兴汉室。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北伐消灭了曹魏,这可是盖世奇功。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不甘心做大汉的臣子呢?比如曹家,平定了半个天下,但是最终自己当了皇帝。

诸葛亮会不会像曹操一样呢?所以刘备才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为提前打消对诸葛亮忠诚的疑虑。其实,刘备的意思很简单,这个取就是收取汉家的旧河山,也就是收复失落的汉室天下,也就是我儿子刘禅,你觉得能够辅政他完成复兴汉室的事情,你就辅佐,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诸葛亮自己完成这件事情。

同时,这也就反驳了什么“君可自取”,是刘备说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当皇帝。在当时刘备的帝业根本就没有完成的状态下,天下绝大部分都不在刘备的手里,蜀汉遭受的危机是帝位可能被取消,而不是取代。

如果刘备诸葛亮当蜀汉的皇帝,那皇帝位不管是在刘禅还是在诸葛亮的手里,迟早玩完,所以只有北伐,刘备集团的皇帝位才合法,才能度过当下的政治危机。消灭了曹魏,天下平定了,刘家的帝业才算完成。

这个过程需要诸葛亮辅政刘禅来完成,如果刘禅不成器,那诸葛亮你自己去消灭曹魏而取天下,是我刘备授权的。

至于诸葛亮能不能带着蜀汉消灭曹魏,刘备自然不清楚,作为刘备,他只能解决当下蜀汉遇到的危机,他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北伐讨贼,无论如何,北伐讨贼的事业必须进行。

他当众表达对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的充分信任,打消了任何对北伐事业的疑虑。诸葛亮也当场表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完成刘备托付的大事。刘备在白帝城的十个月,他最终找到了解决当下蜀汉困局的方向。

通过永安托孤的安排,他希望在自己死后,蜀汉集团能够围绕在诸葛亮的周围,团结在北伐讨贼的旗帜之下,只有这样,蜀汉的政权才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