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何处?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何处?

来源:历史知识网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近年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很多人都用它来表达爱国的情感,但不一定了解这句话从何而来。事实上这句话源自于西汉时期一场千里远征后的奏疏,奏疏最后一句写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写出此话的正是策划了此次远征的陈汤。不过这次远征的发生“纯属意外”,陈汤这次上书也是为了给自己辩诉。

北匈奴虽弱,也不愿臣服汉朝

公元前36年,此时的匈奴早已不复昔日强盛,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较弱,经常被北匈奴攻击,迫于无奈归顺了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虽然也号称要归属于汉朝,但之后他把来到单于庭的汉使全部杀掉。正当他思考如何逃避汉朝报复时,更靠西方的康居国邀请他夹击汉朝属国乌孙,于是他就趁机跑到了更远的康居国境内。没了忌惮的他更加嚣张,肆意掠夺西域各国,西域各国敢怒不敢言,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强大的汉朝身上。

离汉朝万里后,匈奴自然毫无顾忌

陈汤就是在这个时间来到西域的,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官,陈汤虽有才能但仕途不顺,为了建功立业他主动请缨担任了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到达西域后,他和西域校尉甘延寿很快发现了郅支单于的野心,躲到西域后边的匈奴不只是在躲避报复,还在趁机掠夺恢复元气。陈汤提议趁匈奴还没有建城扩军,集合西域各国军队一举击溃匈奴,否则其“必为西域患”

汉军虽强,仍需朝廷才能调兵

作为一名老兵,甘延寿也十分赞同陈汤的观点,只是他也明白自己并无调兵权力,所以准备请示朝廷。陈汤却认为战机瞬息万变,朝廷官员远离前线,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必然不准调兵。不过甘延寿才是最高长官,他不同意陈汤也毫无办法,似乎这次突袭匈奴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不过随后甘延寿忽然病倒,陈汤作为副校尉取得了西域地区的最高指挥权。事实证明他也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一方面他假传圣旨,调集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屯田军队;另一方面他还召集了西域诸国讨伐匈奴。等到甘延寿发现时,四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在既成事实面前,他也只能帮助陈汤完成此次突袭来减轻责罚了。

汉军快速攻陷郅支城

随后陈、甘二人分兵两路突袭,很快就打到了单于庭,等到四万大军兵临城下时,郅支单于先是吓得逃离了郅支城,不过听说了西域各国都出兵后,他又觉得自己逃无可逃。无奈他只能回到城中,骗自己说汉军远征,粮食有限,无法久攻,决定坚守城池。不过匈奴守军只有三千,所谓城池也只是木头城墙,只用了一天一夜汉军就全歼了守军,割下了郅支单于的人头。

经此一战,西汉彻底巩固了自己在西域的统治,之后北方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景象。纵观陈汤的一生,虽有贪财自私的一面,但其主导的郅支城一战一举击溃了北匈奴的威胁,保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为祖国赢得了长期的边境和平。凭借这些功绩,未来陈汤这个名字还将随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流传下去,受后世敬仰。

作者:夜明晨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