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蒙恬自尽前留下一句名言,曹操一委屈就读一遍,读一遍就哭一次

蒙恬自尽前留下一句名言,曹操一委屈就读一遍,读一遍就哭一次

来源:历史知识网

做权臣,其实很辛苦。

严嵩和珅这样权倾朝野的厉害角色,虽然能嚣张一时,但是皇帝还是轻而易举就能把他们扳倒,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权臣不一定都是“奸臣”,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不缺乏手握重兵,却忠君爱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名将,他们是权臣,也是忠臣。如秦之蒙恬

如果秦始皇搞一个五虎上将排名,蒙恬就算不是第一,最少也得是第二。蒙恬家族世代为秦将,从蒙恬的祖父起,蒙家便为秦国征战。据《史记》记载:“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骜征讨韩、赵,蒙恬之父蒙武随名将王翦灭楚,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虎父无犬子,蒙恬从小学习兵法,练习骑马射箭,文武双全。始皇一统天下,蒙恬因功被封为将军,弟弟蒙毅也官居高位,蒙家两兄弟皆深受始皇器重。后来,“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蒙恬不但负责击退匈奴、收回失地,还负责建造长城、修筑秦直道、迁徙安置百姓、开垦耕作荒地、绘制塞外地图等工作。

蒙恬不但武功盖世,手握重兵,是秦朝的肱股之臣,更是秦帝国的柱石。其弟蒙毅也被始皇亲近,能够和秦始皇“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出行时,二人同乘一辆车,而在朝中,蒙毅则能够侍奉在始皇帝跟前。于是一时间“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但是,如此贤臣良将,却不能善终。

性格决定命运。蒙毅刚正不阿,一次赵高犯错,蒙毅严格执法判赵高死刑,始皇帝却不舍得杀害赵高,竟将他赦免。从此赵高蒙毅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前210年,始皇帝驾崩于东游途中,赵高勾结胡亥李斯,扣下诏书,假传遗诏,赐死驻扎北方的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蒙恬认为事有蹊跷,劝扶苏一起回咸阳一探究竟。

可惜扶苏太过忠心,拒绝了他的建议,直接抹了脖子,蒙恬不愿遵从,被收押入监。待大局已定,秦二世胡亥本打算释放蒙恬,让他继续镇守北方,抵御匈奴。但赵高蒙恬报复,执意要杀蒙恬蒙毅兄弟,就造谣说蒙氏兄弟有意谋反,结果胡亥是非不分,赐死蒙恬蒙毅兄弟。派使者赐蒙恬毒酒一杯,说:“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蒙恬身受奇冤,悲痛万分,却没有反抗: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意思是,我蒙氏世代为秦效力,出生入死,我手握重兵30万,就算被囚禁了,反叛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宁愿坚持守义之节,愿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不辜负先皇的厚爱和祖上的教诲和荣光。

说罢,蒙恬一口喝下毒酒。这番话掷地有声,把一个臣子的忠肝义胆、舍生取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蒙恬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其铮铮铁骨和无暇忠心更是令人感动,这句话也因体现“忠义”而广为流传。数百年后,三国枭雄曹操看到后,深有感悟,看一次哭一次,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曹操之所以痛哭,是因为蒙恬三代被秦重用,自己则是四代被汉重用。在评价上,人们却都说蒙恬忠、自己奸。如周瑜斥责他:

“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各种指责、谩骂、非议等铺天盖地,所以,曹操写了一篇《述志令》,向世人和朝廷表明自己的心迹,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不仅回顾他的一生,更是直接表明了他没有代汉自立的意思。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还认为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如此看来,曹操当时内心的煎熬,的确与蒙恬临死前有几分相同之处。曹操有生之年,果然没有称帝,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是忠于汉王朝的。至于子孙怎么做,他管不了,也管不着了,不是吗?

参考资料:《史记·蒙恬列传》、《述志令》等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