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语义
典故:1、劳谦有终;2、永元之隆。
语义:1、劳谦有终,《周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万民服也”,意为勤劳而又谦虚的君子,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会有好结果的;2、〔略〕。
出处:1、东汉·班固">班固、陈宗等《东观汉记》;2、南朝·宋·范晔">范晔《后汉书·孝和帝纪、文苑列传》。
二、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
汉和帝刘肇">刘肇〔公元79—106年〕,东汉第四位皇帝,汉章帝刘炟">刘炟第四子。
章帝的窦皇后无子,可她美貌而有心计,风头正盛,曾构陷宋贵人致死,让其子刘庆">刘庆也丢掉太子位。刘肇">刘肇出生后,生母梁贵人为自保,主动献出儿子,窦皇后立为嫡子,但仍没放手,诬陷她家父谋反,致使她抑郁而逝。
建初7年〔82年〕,章帝立刘肇">刘肇为储君。章和2年〔88年〕,33岁的章帝驾崩,10岁的刘肇">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和帝年少,嫡母窦太后如愿以偿,临朝称制了。
窦太后称制,组建外戚核心集团。她任命大哥窦宪">窦宪为侍中,总管朝廷机要,负责发布诏命;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窦景、窦環皆为中常侍,内执机要,外传诏令,四兄弟并居要职,都守在皇帝身边,控制了帝国政治中枢。
此时,外戚窦氏,权倾一时,政令多出其门,朝臣望风承旨。有一次,和帝召见窦宪">窦宪,朝臣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怒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制止这场闹剧。而由此可见,窦氏权势之贵,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同时,窦氏还呼朋引类,扶植亲信,结党营私,奢靡贪腐,专权横行。平民百姓侧目而视,贤臣公族也无计可施,无人能与抗衡。
窦宪">窦宪女婿郭举,为射声校尉,得到窦太后宠幸,经常出入内宫。他大逆不道,竟然利令智昏,同亲信邓磊的母亲元氏">元氏,与窦太后密谋,企图杀害皇帝,篡夺江山。
汉和帝年岁虽小,心里可很清楚,窦氏日盛,又野心膨胀,谋图不轨,自己命将不保,国家前程堪忧!
他想除掉窦氏,夺回权力。可是,他看出,朝臣都是窦氏亲朋,只有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鸿,不肯依附窦氏,他想召入他俩共商大事,而又担心被窦氏耳目发现。后来,他想到身边的宦官郑众">郑众,此人谨慎机敏,又有心计,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
于是,他召见郑众">郑众,果然,两人一拍即合。他俩研究决定,发动政变,武装夺权,并安排好指挥人员、谋划出方法步骤、拟定了抓捕名单,准备一举铲除窦氏集团。
首先,和帝颁发诏书,召回窦宪">窦宪回京辅政,将他调离军队,骗回京都,然后伺机掩杀。窦宪">窦宪作威作福,骄横成性,接到诏书,也没作怀疑,就带着近侍,耀武扬威地回来了。他们赶到京城,天色已晚,皇帝传旨,要他翌日廷见。
这是永元4年〔92年〕6月2日。
当晚,汉和帝刘肇">刘肇驾临北宫,诏令司徒兼卫尉丁鸿,统率执金吾、及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宫和北宫;封闭城门、把守路口;接着,兵分数路,按照名册,逮捕郭举父子、邓磊母子等,将窦氏党徒亲信,全部投入大牢,一律处死。
同时,收缴窦氏仨弟官符印信,并勒令离京,回归封地。
第二天上午,窦宪">窦宪还一无所知,刚进殿堂,就被抓捕,收缴了印绶,改封为冠军侯,也勒令回封地。窦宪">窦宪心有不甘,要见太后,企图挽回败局,无奈长乐宫已被封锁,无法靠近;派家人送信求救,也被搜出、拦阻,他也只好携家回归封地。
最后,和帝确认窦氏兄弟都已回到封地,又派出使者,手持敕令与鸩酒,分别去勒令他们,一一自杀谢罪。
汉和帝年少,但天资夙成,决策英明。他借鉴历史经验,细致谋划,合理部署,环环相扣,一鼓作气,连续出击,出手狠辣,滴水不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顺利发动武装政变,彻底铲除窦氏集团,使朝政复归皇帝,再现了昭帝诛上官、宣帝诛霍禹的故事。
郑众">郑众,他是宦官,章帝时任中常侍。和帝时加钩盾令〔御苑主管〕。郑众">郑众不依附窦氏,一心忠于皇室,得到和帝信任。和帝诛锄窦氏,郑众">郑众居首功,封为鄛乡侯,升任大长秋〔近侍首领〕。
此时,和帝重用宦官,确有客观原因,这与先皇命短、宗王命微、皇帝年幼,而外戚权盛、朝臣失势,诸多因素,无不命途相连,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英主要崛起,无可奈何而用之,这是可以理解的。
东汉中后期,在刘肇">刘肇之后,帝国继君,无不年少,无不靠外戚扶持;长大了,不甘做傀儡,就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又成了宦官的玩偶,他们全是前靠外戚,后靠宦官,陈陈相因,恶性循环,形成怪圈,直至灭亡。
重用宦官,虽从刘肇">刘肇始,无可重责,却也自有因果。历史证明,凡是衰世的帝王,都难以逃脱这一怪圈;令人不解的,却是他的皇后邓绥">邓绥,蹊田夺牛,也让继君安帝把旧戏重演。
五、少年英主,勤劳国事〔典故本事〕
少年英主汉和帝,智铲外戚后,立即临朝,处理善后事宜。
至此,和帝才知自己身世之谜。他追封生母梁贵人为恭怀皇后">恭怀皇后、也追封了宋贵人;对于窦太后,三公奏请,依光武帝黜吕后故事,贬斥窦氏,而和帝却不忍,他念及窦氏有侍奉先帝之情、又有养育自己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贬黜,遂不降封号,只移居别宫,驾崩后,仍谥章德皇后,与先帝合葬敬陵。
这时,他虽然只有14岁,但智慧老辣,黜陟得宜。自此,汉和帝刘肇">刘肇,终止太后临朝,正式开始亲政,自己执掌朝纲了。
他勤奋谦虚,依靠老臣,广纳忠谏,制订施政决策。他选贤纳能,唯贤为用;整顿朝政,黜陟官员,净化吏治,安定社会。
他主张宽刑,宽缓为政,清理冤狱,“务从宽恕”。他注重德治,教化百姓,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减轻赋徭,赈济灾荒,组织流民,开垦荒地,悯惜鳏寡孤独,体恤民间疾苦,与民休养生息。
有汉以来,南越进贡龙眼荔枝,十里一驿,五里一站,驿使接力,昼夜传送,劳累费时,民不堪苦。唐羌上书,请求停贡,和帝批复:“远国珍馐,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心意,殷殷可鉴。岭南供鲜果义务,持续二百多年,遂被中止。
他派兵重创北匈奴,迫其远遁,安定西域,稳守北疆;西域都护班超">班超,派遣甘英">甘英,出使古罗马,到达伊拉克、伊朗、波斯湾等地,促进了中西交往。
六、汉和帝“劳谦有终”,开创“永元之隆”〔典故本事续〕
汉和帝亲政,雄心勃勃,励精图治。他长年累月,日耕不辍,早起临朝,晚批奏章,宵衣旰食,勤勉国务,呕心沥血,从不懈怠。郎中苏顺,亲见亲闻,深有感触,遂著文议政,称赞和帝,说他“劳谦有终”,意为,皇上勤政爱民,虚心纳谏,是一位又勤奋又谦虚的君王,受到朝廷上下、帝国万民的拥戴,因此,他获得了好政绩:“卓矣煌煌,永元之隆”。
正如苏顺所言,在和帝时代,文化事业昌盛,科学成果辉煌。
永兴元年〔105年〕,发明家蔡伦">蔡伦,把自制的纸张、与造纸工艺报告,呈报朝廷。汉和帝刘肇">刘肇,敏锐地认识到,此项发明的伟大意义,他大加赞赏,并诏令各郡国,兴办新工坊造纸,满足全社会的需求。一时间,蔡伦">蔡伦造纸术,在全国迅速普及,不久,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传到欧洲,直至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
同时,史学家班固">班固完成史著《汉书》,科学家张衡">张衡发明地动仪、改进浑天仪,还发表天文学著作《灵宪》,第一次揭示出月蚀的成因,等等。
也正如苏顺所言,在和帝时代,帝国疆域辽阔,四夷宾服,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口骤增。到永兴元年,全国耕地面积达732万公顷,在籍人口达5325万,国力趋于帝国鼎盛,江山辉煌壮丽,社会繁荣昌盛,永元之隆,青史垂名。
东汉帝国〔25—220年〕,立国凡196年,历12帝。
前一组,仨皇帝,功业卓著,英名永垂。其第一位,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再造大汉帝国,史称“光武中兴”。他的功勋,无与伦比,只有帝国创建者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才有资格与他比肩。
第二第三,明帝和章帝,成年继位,和平接班,他父子俩,继承先帝遗策,一严一宽,励精图治,文功武治,业绩显赫,成就了帝国的一个黄金时代:国富民强的“明章之治”。
至于和帝后的一组,计八位皇帝,即殇帝〔在位1年〕、安帝〔19年〕、顺帝〔20年〕、冲帝〔1年〕、质帝〔1年〕、桓帝〔22年〕、灵帝〔23年〕、献帝〔31年〕,这八位,除了只干1年的三位、与被曹操">曹操保护一辈子的献帝外,剩下的四位,都是幼年即位,权在外戚;长大了依靠宦官,杀了外戚,又权落宦官,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前前后后,一个不落,终其一生,全都是名为皇帝,实为傀儡。
而本文的主角,汉和帝刘肇">刘肇,是帝国的第四位皇帝,他夹在上述两组之间。他与前三位不一样,是幼年上位的,这可跟后八位一样。但是,他天资夙成,又通晓历史,年仅14岁,就借鉴前朝故事,英明决策,果敢指挥,成功政变,铲除外戚后,由自己主政,可没像后八位,又有受制于人的困惑。
少年刘肇">刘肇,心比天高,志在图雄。他用那双仍然稚嫩的手,执掌着帝国乾坤,继往开来,勇往前行。他主政时,在前辈的基础上,运筹决策,苦心孤诣,开创了帝国的鼎盛事业: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106年〕,他积劳成疾,英年而逝。谥号孝和皇帝,葬于慎陵。
汉和帝刘肇">刘肇,天纵英才,10岁即位,14岁亲政,27岁去世,执政14年,励精图治,劳谦有终,人生壮丽,事业辉煌。他是汉帝国最后一位高光帝王,一代贤君。
陈存选2022、10、04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