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蜀汉内部对北伐态度不一,故诸葛亮、姜维北伐均需先处理内部矛盾

蜀汉内部对北伐态度不一,故诸葛亮、姜维北伐均需先处理内部矛盾

来源:历史知识网

甘露二年(257年),当姜维">姜维在前线接连对曹魏发动进攻时,后方的蜀汉中散大夫谯周">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文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指责姜维">姜维的北伐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甚至会导致亡国,“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阻止姜维">姜维继续北伐,但公然指责朝廷军政大员的谯周">谯周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甚至还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由此可见,当时的蜀汉朝廷中意识分裂之严重,而此种矛盾状态的存在,也是蜀汉政权挥之不去的“基因”。

众所周知,蜀汉政权正是一个因意识分裂而造就的混合体。

当初,面对群雄逐鹿的大势,益州首脑刘璋">刘璋并没有多少雄心壮志,他跟隔壁的同族刘表">刘表一样,只求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优哉游哉的小日子。所谓的“以观时变”,说白了就是谁也不得罪、看情况抱大腿。

刘备">刘备

这种状态其实没啥不好:当时的混战,本质是华夏内部的地主集团内讧,并没有多少正义、邪恶之分。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像刘备">刘备那样致力于问鼎中原,固然让人佩服;但安于现状、保境安民,随后像张鲁">张鲁张绣">张绣那样“识时务”,其实也无需诟病。

主公们尚且如此,那些打工的武将谋士更没啥心理障碍。所以韩嵩">韩嵩、刘先劝刘表">刘表投靠曹操">曹操,官渡之战时大量曹操">曹操部下向袁绍">袁绍暗送秋波,东吴托孤大臣张昭">张昭主张放弃抵抗……

对于益州势力来说,这更不成问题了。

听说曹操">曹操大军南征荆州、刘崇束手,刘璋">刘璋果断低头认怂,先派阴溥“致敬于曹公”,随后让张肃">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紧接着又安排张松">张松跑去荆州示好,蜀地君臣争相为将来博取优势身位,曹操">曹操也欣然笑纳、对他们加官进爵,当时的益州已经名义上归顺了曹操">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曹操赤壁战败,刘璋">刘璋心头再度燃起了持续割据一方的希望之火。然而,当时的益州士大夫集团已经分成了两种意见:其中的绝大多数,自然希望“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继续在刘璋">刘璋集团中充当既得利益者;另一部分则不安于沉寂平淡的现状,早就“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希望趁着乱世建功立业、拜将封侯,他们以法正">法正张松">张松为代表。

随后的情节众所周知。建安十六年(211年),获悉曹操">曹操即将进攻汉中,刘璋">刘璋惧怕不已,法正">法正张松">张松利用这份情绪与刘备">刘备里应外合,可谓名副其实的引狼入室。

张松">张松

但这个过程其实充满了挑战与艰难,张松">张松被诛,围攻雒城耗时一年、搭上了军师庞统">庞统,建安十九年(214年)兵临成都时、城内兵精粮足,若不是刘璋">刘璋主动放弃,刘备">刘备的胜利将来得更迟。这充分说明,益州势力对于刘备">刘备集团,绝非“箪食浆壶以迎王师”。

不过刘备">刘备好歹是一时英杰,他以关、张、赵、马、诸葛、法正">法正为基本盘,拉拢了以董和">董和黄权">黄权李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地豪强,终于拥有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大本营。

当发展形势大好时,由此带来的红利往往能掩盖许多矛盾,刘备">刘备曹操">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时,定然是蜀汉政权最为团结的时期——跟着这位武德充沛、锐意进取的主公,前景确实比刘璋">刘璋时期更吸引人。

但随着荆州被夺、夷陵战败,蜀汉政权被空前削弱,一些不愿意与外来荆州人生死捆绑的本地势力打起了小九九,汉嘉太守黄元、本地豪强雍闿">雍闿、牂柯太守硃褒、越巂夷王高定等纷纷闹事。但蜀汉的中央武装、汉中前线基地都掌握在以诸葛亮">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手中,他们稳字当头,外和孙权">孙权、内剿叛乱,很快稳定了局面。

但如何团结人心,则是蜀汉政权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一点,咱们得佩服刘备">刘备托孤高明。

诸葛亮">诸葛亮一改益州长期以来刑罚混乱、恩义不施的弊端,严格实行法治、并注重恩威并施,而且极为公允,对所有人均采取有功者赏、有罪必罚的态度。他治理期间的蜀汉,史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接近了和谐团结的最高境界。

诸葛亮">诸葛亮

但纵然如此,当诸葛亮">诸葛亮着手延续刘备">刘备的对外进取战略时,仍然面临着益州、荆州两系不同诉求的矛盾。对本地地主而言,守成才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对外来力量来说,只有高举兴汉大旗,才能让自己在益州站得住脚。而且,三足鼎立中蜀汉最弱,时间并不站在他们这一边,以攻为守才是求存之道。

因此,面对这种现实,即使德高望">高望重如诸葛亮">诸葛亮,也不得不多次通过《出师表》向各方解释北伐的客观必要性。

五次北伐未遂后,诸葛亮">诸葛亮抱憾去世,临终前选定蒋琬">蒋琬费祎">费祎作为自己政治领域的接班人,而姜维">姜维则担负了军事继承者的角色。

蒋、费二人均以处事公允、待人宽厚、胸怀坦荡知名,他们很好地处理了蜀汉政权中各方的矛盾,维系了蜀汉政权的平稳有序。但对外军事方面,二人都不具备诸葛亮">诸葛亮那种力排众议的威望与能力,蜀汉整体由攻转守。

蒋琬">蒋琬执政期间,曾任命姜维">姜维为镇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一边平定边镇叛乱,一边伺机谋取凉州。正始五年(244年),曹魏进攻汉中,蒋琬">蒋琬费祎">费祎王平">王平率军阻击,送给对方重大失利。

正始七年(246年)蒋琬">蒋琬死后,领军的姜维">姜维多次要求对外用兵,但总是被老成持重的费祎">费祎节制,每次获得的兵力极为有限,很难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姜维">姜维

但在嘉平五年(253年),费祎">费祎在酒宴上被曹魏降将郭循">郭循刺杀,从此再也没人具备制约姜维">姜维的能力与威信。从此,姜维">姜维重拾诸葛亮">诸葛亮的对外战略,开始了持续北伐。这一年,距离诸葛亮">诸葛亮去世恰好过去了20年。

可惜的是,此时的蜀、魏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无论经济实力还是人才队伍,都远非诸葛亮">诸葛亮时期所能比拟。姜维">姜维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甚至还多次遭受重大失败,自然引起了益州地主们的极大反感。谯周">谯周的《仇国论》不过是这一意见的公开表达,故而刘禅">刘禅也无法持有偏向任何一方的姿态。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大军进攻,当邓艾">邓艾奇兵突进蜀地后,由于姜维">姜维远在汉中,刘禅">刘禅谯周">谯周等益州士人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了开门投降,重演了当初刘璋">刘璋面对刘备">刘备的那一幕,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