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细数襄樊之战关羽的十一大错误,他的历史形象配得上武圣二字吗?

细数襄樊之战关羽的十一大错误,他的历史形象配得上武圣二字吗?

来源:历史知识网

关羽">关羽,本字长生,却没有长生的命,不知道“活在后世人心中”算不算。

明朝时,关羽">关羽的地位达到顶峰,至清朝早期,正式取代姜子牙">姜子牙,成为“武圣”。

可能时人更愿意相信,这位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大英雄,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吧,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却“住着”另一个关羽">关羽

而这个关羽">关羽,曾在襄樊之战中一连犯下十余个错误,导致其最终的失败。

一、擅自出兵

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攻取天下的必要条件,除“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还有三点,即“结好孙权">孙权”、“天下有变”、“荆益二州同时出兵”。

那么当关羽">关羽北伐时,天下形势如何呢?

215年,孙权">孙权吕蒙">吕蒙为将,攻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并与刘备">刘备对峙。后因诸葛亮">诸葛亮鲁肃">鲁肃极力劝和、魏将张郃">张郃进犯蜀地,使得双方以湘水划界,表面上呈现出和平态势。217年,鲁肃">鲁肃去世,主战的吕蒙">吕蒙开始与孙权">孙权密谋夺回荆州。

曹操">曹操方面,218年9月亲率大军抵达长安,次年3月进入汉中,5月撤兵。期间,许都附近多有叛乱,但至关羽">关羽北伐前,叛乱已定。

至于刘备">刘备,由于连年征战,又新夺汉中,四方未稳,将士疲惫。

我个人猜测,关羽">关羽选择此时进兵的原因之一,是孙权">孙权动了。

219年,孙权">孙权领兵再攻合肥,只是《武帝纪》与《吴主传》都未曾提及,想必规模远不及215年。

这或许就是个阴谋,目的是打消关羽">关羽的顾虑。

我相信,如果兄弟们没有在汉中之战建功立业,关羽">关羽是不会轻易进兵的,比如215年那场惊天动地的合肥大战。

二、分兵围城

关羽">关羽北伐的部队只有三万,但他却兵分两路,一路围攻曹仁">曹仁驻守的樊城,一路围攻吕常">吕常把守的襄阳。

纵观整个冷兵器时代,在几十倍于守军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取胜的例子多如牛毛。比如208年,孙权">孙权十万大军围困合肥几十天,最后无功而返,虽有将领的因素在,但围城战绝不简单。

关羽">关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曾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刘封孟达">孟达求援,可二人以“上庸未稳”为由,拒绝出兵。关于刘封">刘封孟达">孟达,我曾在《刘备">刘备用人》一文中提到了这一段。

既然意识到了兵力不足,却没有合兵一处,致使两城皆没有攻破。

可见,自信过了头,并不是一件好事啊。

三、羞辱降将

虽然兵力不足,却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很多史料都记载了这段故事,只是过程非常简略,而且没有一处说明“水淹七军”是人为因素。

关羽">关羽传》说:“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

我认为,关羽">关羽不是神,他没可能去搞水利工程,于禁">于禁七路援军被水淹,是天灾。

当然,这不是否定关羽">关羽的理由,因为他深知气候的变化,提前备好了战船,如同当年,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战时,认定会刮起东风一样。

可是,在处理于禁">于禁庞德">庞德的问题上,关羽">关羽的做法可谓愚蠢至极。

如文所载,于禁">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却将他囚禁起来,羞辱了这位战功赫赫的五子良将之一。

可惜啊,如果关羽">关羽能在这件事上做足文章,像张飞">张飞对待严颜">严颜那样,或许投降者远远不止于禁">于禁和这三万援军。

这并非空谈,因为于禁">于禁的投降,出乎所有曹魏将士的意料,尤其是曹操">曹操,他不断地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庞德邪!

那么庞德">庞德如何呢?他被关羽">关羽困于堤上时,仍被甲持弓,与关羽">关羽对峙,甚至亲手杀死了想要投降的两个将军。被俘后,大骂关羽">关羽,最终被杀。

关羽">关羽可以将庞德">庞德送往益州,让他的哥哥劝他投降,即便希望渺茫,也比杀了他要强上数倍。就算杀他,也可以将尸首送往许都,表示对这位忠勇之士的敬重。何况,关羽">关羽起初是爱惜庞德">庞德的。

然而,庞德">庞德还是惹怒了他。杀人或许痛快,却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四、亲送降兵

于禁">于禁一同投降的,还有他手下的七路大军,共计三万人马。该如何处理这些降兵,成了关羽">关羽最头疼的问题。

最终,关羽">关羽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在围城的紧要关头,下令停止进攻,并抽调兵力,亲自将三万降兵送回江陵。

三万人马,比自己的围城部队还要多!如果能一鼓作气,拿下襄阳和樊城中的任何一座城池,对于战局的变化或是决定性的。

退一步讲,不用降兵攻城,派关平">关平赵累">赵累,或者任何副将送降,哪怕坑杀、遣散这些人,也好过离开指挥所,让主力部队进攻停滞,要明智得多。

延误战机,是兵家大忌,作为一军统帅,生死关头,却无权衡之谋,这与“武圣”之名,难言相符啊。

五、任用两人

送降兵回江陵,或出于三点考虑,即破城无期、粮草不济、增加储兵。

其中,粮草是最关键的问题,自己的主力部队尚且缺粮,又新获三万人马,这是对后勤部队的极大考验。

战乱年代,偏安一方都时常食不果腹,何况荆州地界是瘟疫重灾区,负责运粮的糜芳">糜芳和士仁,难免有完不成任务的时候。

关羽">关羽不这样想,他只是认为二人无能,还要从重治罪。

糜芳">糜芳,是关羽">关羽之下的掌权人;士仁,是公安县的最高领导。他们都非常关键,既然起了杀心,就应及时换人,以免生出祸端。

扬言重罚,又继续重用,这样的操作,有多少正常人干得出来……

六、无视陆逊">陆逊

关羽">关羽动了,最高兴的要数孙权">孙权

只是,关羽">关羽并没有莽撞行事,而是留下精兵守城,以防在陆口驻军的吕蒙">吕蒙

吕蒙">吕蒙明白,自己不走,关羽">关羽是不会彻底放松警惕的,于是称病回了建业。行至芜湖时,吕蒙">吕蒙打消了唯一的顾虑,他发现陆逊">陆逊是个人才,索性推荐他来接替自己。

陆逊">陆逊来到陆口之后,给关羽">关羽写了一封非常肉麻的信,把他捧上天的同时,把自己贬到了泥里。

这一招,关羽">关羽十分受用,他此前并不知“江东有陆逊">陆逊”,便想当然地认为陆逊">陆逊是个无能之辈。

或许他忘了,曾经的吕蒙">吕蒙,也不过是个大头兵。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不起眼的陆逊">陆逊,把握住了战机,将关羽">关羽送上了绝路。

七、调离守军

关羽">关羽陆逊">陆逊的信夸得飘飘然,脑子一热,更改了自己先前那个无比英明的决定:将留守荆州的精锐部队,统统调往襄樊。

对此,糜芳">糜芳和士仁曾极力反对,劝告关羽">关羽,如果荆州空虚,一旦东吴来犯,则无兵可守。可关羽">关羽不听,笃定陆逊">陆逊没有这个胆量,还拿出信来让二人看。

在荆州,关羽">关羽决定好的事,八匹马也拉不回。

或许是这十年的“大哥”生活,让关羽">关羽更加刚而自矜、目中无人吧,所以他不买任何人的帐,即便是孙权">孙权本人也不行。

八、交恶孙权">孙权

孙权">孙权曾向关羽">关羽示好,想和他结为儿女亲家,结果被关羽">关羽连同使者一起骂了,《三国演义》中的原文是:“虎女焉能嫁犬子”。

有人说,孙权">孙权想要拉拢关羽">关羽,离间他与刘备">刘备的感情,而关羽">关羽看破了孙权">孙权的诡计,所以大怒。

我个人认为,孙权">孙权当不会这般天真,他肯定知道关羽">关羽颜良">颜良后去寻刘备">刘备的事,“离间计”自己会中,可关羽">关羽是不可能的,他与关羽">关羽结儿女亲家,或许只为制约关羽">关羽,让关羽">关羽有所顾忌吧。

无论如何,关羽">关羽并没有考虑到,或是他根本不在乎辱骂孙权">孙权的后果。如果他能以“两方结亲,需君主首肯”为由推脱,哪怕假意答应,像孙权">孙权那样,恐怕也不至于惹来杀身之祸。

为什么说“像孙权">孙权那样”呢?这就不得不提关羽">关羽孙权">孙权的二次交恶了。

由于纳降了三万大军,粮草更加紧张,便向孙权">孙权借粮,而孙权">孙权也表示愿意提供粮草,可关羽">关羽几次催促其兑现“承诺”,结果被一拖再拖,于是关羽">关羽大怒,干脆抢了湘关之米。

可惜,关羽">关羽不是孙权">孙权

对荆州用兵,需要借口,刘备">刘备借而不还,还远远不够,所以孙权">孙权等的就是关羽">关羽来抢粮。

想必表面上愤怒至极的孙权">孙权,心里已经乐开了花吧。

九、继续攻城

孙权">孙权动了,行动之前,写信向曹操">曹操示好,并相约攻伐关羽">关羽曹操">曹操派人将这份绝密消息“偷偷”送给关羽">关羽

关羽">关羽传》中说,是司马懿">司马懿蒋济">蒋济曹操">曹操献计,派人说服孙权">孙权,达到离间孙权">孙权关羽">关羽的目的,而《吴主传》却说,是孙权">孙权忌惮关羽">关羽,于是写信向曹操">曹操示好。其实这一点无关紧要,至少那封“密信”是真实存在的。

总之,关羽">关羽得知后,决定继续围攻襄樊,这等于放弃了最后一次全身而退的机会。

此时的关羽">关羽,尚有精兵,或许攻破被洪水浸泡的樊城已指日可待。而且城内的天人将军曹仁">曹仁,确有弃城而逃的打算。

可是,满宠">满宠的劝说和那份“密信”的及时送达,坚定了曹仁">曹仁的决心。

我们知道,古代战场,士气极为重要,以威震华夏之声威,尚不能取胜于抱定必死之心的敌人,何况此时的攻城将士心乱如麻,而守城的将士士气高涨呢。

十、分兵打援

不知道久攻不下的关羽">关羽,内心是何想法,但他总在关键时刻展现“潇洒”,却实在让人无奈。

徐晃">徐晃带新兵支援曹仁">曹仁,声东击西,秘密攻打四冢。

关羽">关羽心血来潮,又是在围城的关键时刻,亲自带领步骑五千来战徐晃">徐晃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关羽因与徐晃">徐晃同乡(河东解县,即山西省运城市),又曾同在曹营为将,便与徐晃">徐晃闲聊起来,直到听见徐晃">徐晃说出那句“取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之后,方才醒悟。

大敌当前,双方以性命相搏,当分清立场。

不知真实情况如何,但以精兵迎战,却被追杀至营内,致使围城之势瞬间瓦解,投沔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恐怕轻敌之心不言而喻。

这不禁令人想起当年的江陵之战,周瑜">周瑜围攻曹仁">曹仁,而关羽">关羽自绝北道。

可十年之后,关羽">关羽以为自己还是那个打援的奇兵,却忘了正在攻城的不是周瑜">周瑜,而是群龙无首的将士。

造成这一局面的,正是他自己。

既然选择放弃退路来攻城,就该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心,攻下樊城,那时徐晃">徐晃杀到,也可依城据守。

关羽">关羽一错再错,被徐晃">徐晃杀败后,樊城之围亦破,只得罢兵。

十一、盲目撤退

关羽">关羽败了,只得收起残兵,往“自己的地盘”撤退。

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线,但《关羽">关羽传》记载,“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我自知有些牵强,可即便关羽">关羽兵败时,不知孙权">孙权已占据江陵,也应向西去上庸搬兵,因为在关羽">关羽决定最后一搏之前,已经得到了孙权">孙权联合曹操">曹操,准备夹攻他的消息了。

然而,关羽">关羽没有西行,他再一次与“活下去”擦肩而过。

向南撤,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孙权">孙权已夺取荆州,正欲与曹兵夹攻关羽">关羽,要么孙权">孙权正在路上,关羽">关羽要以败兵之势抵挡孙权">孙权精锐之兵的疯狂攻城。

当然,事情的发展原本是向好的,因为曹操">曹操这个超一流的政治家,或说阴谋家,决定放关羽">关羽一马,他下令曹兵不许追击关羽">关羽

有一种观点是说,关羽">关羽正是发现了曹仁">曹仁徐晃">徐晃没有追他,才放心南撤。或许吧,只是无论怎样,只要不是向西,那么与孙权">孙权一战,就在所难免。

除此之外,关羽">关羽还犯了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探听消息。

想必各位都能理解,探听虚实是所有人都会做的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他的不智,不仅仅在于这一行">一行为。

关羽">关羽派使者先行回去,一来为探听城中状况,二来谴责吕蒙">吕蒙的背后偷袭,只是吕蒙">吕蒙太狠了,他不惜杀掉一路追随自己的同乡老兵,也要表现出“爱护荆州百姓”的样子。

所以,当使者回去后,关羽">关羽的士兵们几乎全部弃他而去,留下来的不过十余人,其中包括关平">关平赵累">赵累

我在想,关羽">关羽刘备">刘备一样,都不善于鼓舞士气,刘备">刘备徐州被占,也是如此狼狈的局面。可是,如果换做曹操">曹操呢?相信他一定会以“妻儿皆陷于城内”为由,鼓动士兵们杀回去。

直到此时,关羽">关羽才准备前往上庸,只是吕蒙">吕蒙哪里肯放走他啊,朱然">朱然潘璋">潘璋早已“断其径路”,等待着他自投罗网了。

关羽">关羽临沮被杀,这场轰轰烈烈、决定三国未来走向的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后人往往用“大意失荆州”来为关羽">关羽开脱,可这十余个错误,不是一句“大意”就能掩盖的。

历史和小说,区别很大,却也无所谓区别,因为我们总愿意相信自己心里的那一个。

但无论如何,历史上的关羽">关羽,并不似民间流传的,或说文学形象中那般伟大,他和“武圣”的差距,恐怕不仅仅是“成功”和“失败”这般简单吧。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