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清谈之风的兴起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汉族的性格由先前的阳刚而变为阴柔,很多男子不再追求峨冠博带、端庄严肃的仪容,而是纷纷以修饰脸蛋、敷粉装扮为美,不再以展现阳刚气为荣,而是更追求于有类女子的阴柔美。我们读这段时期的史料,屡屡会发现在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时,常会使用“美容仪”、“美姿仪”、“容貌艳丽”等词汇,可谓数不胜数。
就三国而言,要论到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娘炮型”、“自恋型”美男,则非何晏">何晏莫属。此君不凡不仅脸蛋长得漂亮,而且人生际遇极富传奇,但最终的命运却极为悲惨,颇有点“红颜薄命”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何晏">何晏的传奇人生。
据史书记载,何晏">何晏是汉灵帝">汉灵帝时期大将军何进">何进之孙(《魏略》称其为何进">何进之弟何苗的孙子),在何家遭遇灭门之灾时幸免于难,与寡母尹氏相依为命。尹氏虽然是寡妇,但由于容貌奇美、艳名远播,所以被以好色闻名的曹操">曹操看中。曹操">曹操一向有收集“二手女人”的癖好,所以在出任司空后不久,便利用权势将尹寡妇纳为妾,同时一并将何晏">何晏收为养子。
缘于母亲良好的基因,成人后的何晏">何晏容貌俊美,脸蛋细腻洁白,比美女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喜欢修饰,动作扭捏(史书称其“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不顾影”),故在魏朝有“傅粉何郎”的说法,一时传为美谈。三国美男不在少数,但论到“娘炮型”、“自恋型”美男,第一之名则非何晏">何晏莫属。
何晏">何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自幼聪慧过人。据《世说新语》记载,何晏">何晏被曹操">曹操收为养子的时候才七岁,因不肯做曹操">曹操的干儿,于是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曹操听后明白何晏">何晏的用意,便将他送回何家。但不知何晏">何晏长大后感觉后悔,还是迫于曹操">曹操的权威,最终还是做了曹操">曹操的义子,而且还经常穿戴世子的服侍。曹丕">曹丕非常讨厌何晏">何晏的炫耀、僭越行为,所以每每称呼他为“假子”。
曹操">曹操因为喜欢何晏">何晏的聪明和才华,所以不仅收其为养子,而且还把姑娘,即后来的金乡公主">金乡公主嫁给他,这样一来何晏">何晏便成为曹操">曹操的养子兼女婿,可谓亲上加亲。然而何晏">何晏这个人生性好色,经常在外沾花惹草,又因长期服用五石散导致行为放荡,所以更加不被文帝曹丕">曹丕看中。所以在曹丕">曹丕在位期间,何晏">何晏一直没有做官。
何晏">何晏虽然因性格轻浮、矫揉造作,深为文帝、明帝所厌,迟迟不得仕进,但凭借着漂亮的脸蛋、极佳的辩才和深厚的玄学功底,依然在当时博得极高的知名度,有一支庞大的“粉丝团”。但何晏">何晏虽然知名度很高,但在传统士大夫眼中,依旧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轻浮之人。比如当时的大名士、尚书郎傅嘏便指斥何晏">何晏为“利口覆邦”的小人,将来必为国家的祸患。
大将军曹爽">曹爽执政后,何晏">何晏因依附于他骤得提拔,官至侍中、吏部尚书之职,与尚书邓飏">邓飏、丁谧">丁谧狼狈为奸。讨厌三人所为的士大夫们,曾为他们编了一篇谤书,书中称“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三狗”当然指的是何晏">何晏、邓飏">邓飏和丁谧">丁谧,而默则是曹爽">曹爽的小字,意思就是说三狗都想咬人,而丁谧">丁谧最为凶恶。何晏">何晏等人依仗曹爽">曹爽的权势作威作福八年之久,最终在司马懿">司马懿父子发动的政变中迎来自己的末日。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爽">曹爽倒台后,司马懿">司马懿别有用心地让何晏">何晏参与治理曹爽">曹爽等人的案件,以图通过“狗咬狗”的方式,来扩大捕杀范围。然而蒙在鼓中的何晏">何晏还以为自己有生存的希望,于是便彻底查办曹爽">曹爽的党羽,想要以此获免。司马懿">司马懿称应当有八族需要被灭门,当何晏">何晏排列了丁、邓等七姓后,司马懿">司马懿却说还不够。此时穷困急迫何晏">何晏反问司马懿">司马懿“难道是说我吗?”司马懿">司马懿呵呵一笑然后说正是,于是下令收押何晏">何晏。
初,宣王使晏与治爽等狱。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穷急,乃曰:“岂谓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见《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注引《魏氏春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十,何晏">何晏与曹爽">曹爽等因“谋逆罪”被司马懿">司马懿诛灭三族,正式结束自己极富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