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汉帝国之南越伏波战,称得上是史诗级的一场大碰撞

汉帝国之南越伏波战,称得上是史诗级的一场大碰撞

来源:历史知识网

@真知新坐标

牛逼轰轰的汉武帝">汉武帝刚开始以为2000人就能收服南越国。他的一个大臣却说,如果是去说说好话,几个人就够了。但如果是去动粗,则2000人是不够的。但汉武帝">汉武帝不听,非要派2000人去试试,不料“试试就逝世”了!

那年头敢抗逆汉天子的人是不多的,这南越国什么来头啊?

气得汉武帝">汉武帝用颤抖的手摁下了“核按钮”,哦不,是钦点了“伏波”、“楼船”二将军,并圈出十万大军,兵分五路,直扑南越国而去......

一场史诗级的会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

众所周知南越国是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赵佗在广州建立的。

(真知座标:广州!)

大家不要小看了“尉”这个官,尉的古字本义是熨斗的“熨”,就是像熨平衣服一样熨平一个地方。

总之就是二千多年前赵佗">赵佗“熨平”了岭南、南越乃至越南这地方,建立了南越国。

太史公说他“和集百越”、“奄有岭表”,建立了东西纵横万里的大国。后世甚至考证出他曾抗击过今天大热的“三星堆”那一伙“外星人”。

就连刘邦">刘邦也是建汉十一年后才敢想搞搞南越国的。但实在山长水远,打吧劳民伤财,不打吧心有不甘,不如先派个使者去撸一把如何?不料这个叫陆贾">陆贾的使者比一支十万军队还好使,一通噼里啪啦的嘴炮之后,赵佗">赵佗居然表示愿臣服归汉,后被刘邦">刘邦正式封为了“南越王”。

其实赵佗">赵佗出自北方古赵国(今河北正定),是秦代“南下大军”之一员,自然是知道中原大国兵威之盛的。打是不够打的了,不如阳奉阴违,以求“偏安岭南一隅”。

结果他这一招确实好使,不仅骗过了刘邦">刘邦,在其统治期间,南越一直维持着独立国地位,与汉朝貌合神离,期间还与吕后发生过边贸战事,后来到“文景之治”时又“假意内附”,直到其103岁寿终正寝,竟然熬到了汉武帝">汉武帝的时代了!可谓过足了土皇帝的瘾。

此人,后世史家称他“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甚至赞他“为南越倡始帝王之基业”,但最神级评价还是伟人毛泽东">毛泽东的,他一锤定音说赵佗">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二、

因为赵佗">赵佗太长寿,他的儿子都">子都被他熬死了,他死后王位直接传给了孙子赵胡(考古实证他又叫赵昧)。

赵胡延续爷爷的手艺,继续对汉朝阳奉阴违。但是这时位于福建的另一支诸侯闽越王来进攻南越国,赵胡招架不住连忙向“宗主国”汉朝求助。

这时汉朝已经是牛逼的汉武帝">汉武帝当政了。建元初年(公元136年左右)汉军出击,还没到闽地,闽越国就投降了。

汉武帝">汉武帝转头问南越国服不服,赵胡赶紧说“Metoo!”,遂派太子赵婴齐">赵婴齐去长安给汉朝做了人质,以换取自己继续放纵自我、酒色烟赌土皇帝,结果落得英年早逝。

(其给后世留下无价的南越王墓那是后话)。

赵胡死后儿子赵婴齐">赵婴齐继位......

太史公此时记录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细节:“婴齐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玺”(引文出自《史记》,下同)。这个细节真不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太史公又是怎么知道的?反正后来这盘龙玉玺确实是“藏”到南越王墓中被发现了的!......

藏起玉玺的意思当然赵婴齐">赵婴齐也是想效法其曾祖父的手艺的,却发现“形势变了”!

三、

变化是赵婴齐">赵婴齐自己还犯了一个男人的错误,就是他在长安做人质的时候被“组织安排”,娶了一个邯郸世家的“樛氏女”(此字读liao),生子赵兴">赵兴被立为了继承人。

表面看起来这事好像没什么还挺好的,关键是赵婴齐">赵婴齐回国继位不久就也去了南越王墓里了!

而年幼的赵兴">赵兴继位,实际则是火速升级为太后的樛氏女摄了政!这还不算完,真正的大招来了——

太史公此时急急揭露女卧底的身份,称:“太后(樛氏女)自未为婴齐姬时,尝与霸陵人(西安)安国少季">安国少季通。”即是“戴了帽子”的。及婴齐薨后,汉武帝">汉武帝竟然派这“奸夫”安国少季">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国,

——“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尝与安国少季">安国少季通,其使复私焉。”

此人一面“复私”,一面劝谕赵兴">赵兴及太后入朝,去做汉朝的“内诸侯”;还顺便往南越国的官位里也给塞了几个自己人进去。

同时汉武帝">汉武帝还配套安排了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屯兵湖南桂阳,一幅大兵压境风满楼之势。

这整个其实就是古代活脱脱">脱脱的一出颠覆政权的“宫心计”大阴谋啊!只是太史公不敢揭汉武帝">汉武帝老底、写得太隐晦,致使许多抄书人以为樛氏女是天生的坏女人,以为这写的又是“红颜祸水”的烂事,而忽略了背后这“史诗级”的大阴谋!

四、

但是抄书人不知道而已,南越国人却是知道的,特别是太后“里应外合”、“秽乱宫廷”的事,让人背后议论四起。

太后恐乱起,同时想倚仗娘家人(亦欲倚汉威),终于劝服赵兴">赵兴及群臣,通过汉使上书汉武帝">汉武帝“要求内附”,声称采用汉制,三年一朝贡,并解除边关防务等等。

太后及南越王赵兴">赵兴甚至整治行装和贡品,准备入朝的了。

但是“史诗级”这个词形容的就是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南越国沿用秦朝制度是设有一个丞相的,按史记语焉不详来看,这个丞相出自南越土著大族。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而且其家族世代与南越王族通婚。在这些记录之前应该还有吕嘉及其家族为南越国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所以“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得众心愈于王”。也就是一个诸葛丞相式的人物。

眼见得别的母鸟在南越国的雀巢里生了一枚鸟蛋,就要把南越国也要一窝端了送出去,吕丞相当然是忧心如焚的,他曾劝谏赵兴">赵兴不要发投降书,但赵兴">赵兴得听老妈这只母鸟的啊,所以“王弗">王弗听”。

吕丞相于是称病不朝。

在这胶着之中,太后樛氏女果然不愧是汉家来的姑娘,砰的一声甩出了一招汉高祖">汉高祖传下来的“鸿门宴”。

太后及王在南越王宫宴请汉使者,迫使吕嘉等大臣来陪酒。

整个酒席,大家“虎狼环伺”、大喝闷酒,只有太后樛氏女在说话,一面骂吕丞相:“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一面意图激怒汉使借刀杀人。但汉使显然忌惮吕嘉老当益壮,又听说宫外全是丞相的兵,竟不敢动。

太后久等并无项庄">项庄来舞剑,竟自己拿起了一支矛!幸被儿子赵兴">赵兴按住......这让见识了“鸿门宴”真相后的吕丞相,竟不屑地拂袖而起,扬长而去!

此事《史记》想“栽赃”吕丞相作乱,但根据记载其实可以推断他是被逼的。在大权和兵权在握的情况下,他并无发难,而是隐忍对峙了数月之久。

而另一边“太后有淫行,国人不附,欲独诛嘉等,力又不能。”

即使被史记写成“反派”,南越人都算是相当文明的了。

五、

正是听说了南越国僵持不下的情况,汉武帝">汉武帝决定派2000人去试试。

又正是这2000人却促使吕嘉等正式谋了反。他传檄南越各地数落太后:“与使者乱,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汉天子以自媚。”随后率军攻入王宫,杀死赵兴">赵兴、太后及汉使者。立赵婴齐">赵婴齐与南越人通婚的另一个儿子赵建德">赵建德为王。

汉武帝">汉武帝那2000人的先锋队,未至番禺(指广州)四十里,即被包了饺子。

南越人一面“包饺子”,发兵守要害处,还一面向汉朝讲好话谢罪。先秦那一套兵法做得有板有眼的。

气得汉武帝">汉武帝大叫要“核平”岭南......遂点将两名大将,“卫尉路博德">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

六、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五路汉军水陆并发,剑指番禺。

第一路: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率主力数万出桂阳,下汇水(湖南);

第二路: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师主力数万人,出豫章,下横浦(珠江北江);

第三路:由归顺的越侯郑严担任戈船将军,兵出零陵、下离水(湖南与广西交界);

第四路:由归顺的越侯田甲作为下厉将军,兵抵苍梧(湖南与广西交界);

第五路:使驰义侯领巴蜀罪人,又发夜郎自大的兵(贵州啊),下牂柯江(六盘水)。

第一路,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早年曾跟随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霍去病征战匈奴立有战功,被封为符离侯。所以他在华夏大地名声是很响的,而此刻他的封号叫“伏波将军”似乎更响,因为古时征战南越就跟征南海几乎是一个概念,所以“伏波”是符合战争主题的,在“名正言顺”之下,似乎整场战役就为他而设的一样?

但是实际战功更大的却是默默搬砖的楼船将军杨仆。

大家看他们出发的时间是元鼎五年秋,实际开战已经是元鼎六年的冬了!期间整整行军了一年多!干嘛去了呢?

原来楼船军(即水师)是从豫章(今南昌)出发,开船到赣州再到南康的时候水路断了,过不去了,被庞大的大庾岭所阻。杨仆只好率水师弃舟登陆,从陆路翻过大庾岭,再下到珠江的北江,再造船,变回水师再出发!这就耗时大半年了啊!

大家不要以为这要重新造船就是慢了,实际不是。秦汉时期岭南路难行,反而造船走水路才快。

结果多支部队反而是楼船部队先到,——“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峡,破石门”,都攻下两关了,其他陆路进军的部队还没影子呢!

所谓“寻峡”就已经是清远了,“石门”估计就流溪河了。“破石门”时,“得越船粟,因推而前”,可知是水上作战。

打下石门后,楼船军数万人在此恭候伏波将军。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不好意思地甩下慢吞吞的大部队,仅率千余精锐含枚疾进,才终于赶了上来。

两军会合之后,仍然是楼船军打头阵,因楼船军才是主力,而且水师打广州简直就是浑然天成的妙计啊。

反正行水路汉军一下子就推进到了番禺(广州)城下了!

七、

且说南越国这边......正如“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赵佗所顾虑,确实论人口、论国力、论先进性,甚至论兵法和战力,南越国均不是中原大国的对手......

(据《后汉书地理志》,当时的南海郡不到2万户,也就十来万人吧)。

所以末代南越王赵建德">赵建德,和主张反叛的吕丞相皆束手无良策。汉军行军整整一年了,这边厢也就只有凭城死守、坐以待毙而已。

根据考古揭晓,南越国时期的都城,不过是今广州北京路、中山四路几条街范围而已。所以汉军轻松合围:“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

当时珠江水路能靠近南越宫不远,给了汉家楼船军展示武力的绝佳机会。楼船军从东南方上岸并围城是与地理吻合的。而伏波将军从西北合围猜是越秀山一带了,这就不是伏波,而是“伏山”了!

“会暮,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

两支汉军还打了一个配合:楼船军从东南强攻,放火烧城;伏波军则埋伏于西北黑峻峻的山林里,把那千把人伪装成了大部队,张营结寨,大肆遣使招降。

南越人确实被吓着了,不知伏波军究竟有多少人。又早听说路博德">路博德抗击匈奴获胜的事迹,此番来战又打着伏波旗号,“伏波”那就是“伏我们”来了呗!于是南越人东边打不过就往西边来投降,——“楼船力攻烧敌,反驱而入伏波营中”、“犁旦,城中皆降伏波。”

所以伏波将军不仅名字好听,更能“计胜搬砖”,不服不行。

吕嘉丞相及赵建德">赵建德依靠熟悉地形,趁夜色掩护,与其部属数百人循珠江逃亡,乘船西去。(大概是逃去了金沙洲、南海地界吧)

此时又是在营中蛋定招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立了大功,他从投降的南越人那里打听到了逃亡者的落脚点,最终把末代南越王和吕丞相双双斩杀,因功获赏。

幸而汉武帝">汉武帝并未忘记搬砖工,楼船将军辛苦一场最终也封侯了的,史记说他“兵以陷坚为将梁侯”。

一场南越伏波战至此结束。——“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

至此,太史公本以为讲了一个“成王败寇”的故事,但历史的发展,剧情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当楼船将军杨仆移师东征(此公后来北上打到了朝鲜的),伏波将军才发现他的使命其实远未结束的。

在他的“熨平”下,当时的土著苍梧王赵光,桂林王瓯骆,揭阳令等,纷纷归汉,并赢得了汉家的封侯。

但这还没完,伏波将军还发现要“接收”完整个的南越国,他不得不越走越远,直到南方的南边,直到海角的天涯!

由此他深入到了蛮荒但肥沃无比的雷州半岛,他在那里的龙门镇羊咩村驻过军,屯过田,推行过教化。其实他在这里还办了一件大事的,就是打造他的远洋战船,然后跃马行船,横渡琼州海峡,最终成为中央大一统政权踏足海南岛的第一人!

而根据《后汉书地理志》,汉朝的也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此时此地开通的!

所以南越国它本质的生命并不因政权的交替而终结,而是融合和被继承了的。

还是后人的诗(清尹之逵)概括得好:

“秦时辟地汉时因,

赖有将军讨不臣。

此日名山留正">留正气,

当年猛将已封神。......”

“秦时辟地汉时因”说的正是传承关系。“当年猛将已封神”是说伏波将军被当地人建庙敬拜的事。这首诗末句的“海国功高推第一”,赞的本是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但何尝不正可以用到“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赵佗身上呢!

大汉江山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