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中,司马懿在识破空城计之后,为什么还要撤走军队呢?

三国中,司马懿在识破空城计之后,为什么还要撤走军队呢?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给世人描绘了一场无比精彩的空城计。

当时诸葛亮">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导致失去绝对的战略要地,蜀国军队粮草运输全线崩盘

为此,诸葛亮">诸葛亮不得不安排蜀军逐一退回汉中,而他自己则在西城拒守司马懿">司马懿。一出好戏徐徐上演,真就让司马懿">司马懿止步不前。

可要说司马懿">司马懿真的不知道空城计的真假,或许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那么当他识破诸葛亮">诸葛亮的诡计以后,为什么依旧选择撤走军队呢?

原因很简单,司马懿">司马懿知道他不撤军的话,自己必定很快就会给诸葛亮">诸葛亮陪葬

飞鸟尽,良弓藏的惨剧,他可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唯有保留自己的价值,在魏国境内才足够安全

小说之中描述的空城计十分精彩,尤其是诸葛亮">诸葛亮临危不乱的气度,也让人尤为向往。

只是仔细观察空城计的细节就会发现,这其中有足足四点漏洞,完全犯了兵家大忌。哪怕其中任何一点出现差错,诸葛亮">诸葛亮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生性多疑谁都能说,但这也不过是司马懿">司马懿诸葛亮">诸葛亮两个人的“默契”而已

其一,诸葛亮">诸葛亮在四道城门中分别安排20多个士兵装扮成老百姓打扫城门,这种装扮肯定瞒不过司马懿">司马懿。瞒不过却依旧要这样做,岂不是证明自己在掩饰什么。

倘若司马懿">司马懿怀疑这是诸葛亮">诸葛亮故意诈他,后续则真的有伏兵,那这二十个人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在万余人的战场上,哪怕二十多个武林高手,也翻不起一点浪花

其二,诸葛亮">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面对司马懿">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时候,难道没有一点点惧色?要知道这十五万大军只要发动进攻,西城弹指可破

就算书童不知道城中虚实,但在直面魏国军队的时候,也能够像诸葛亮">诸葛亮一样从容?因此,只要司马懿">司马懿盯着这两个书童看,绝对能够发现端倪。这样一来,诸葛亮">诸葛亮岂不是自作聪明?

其三,诸葛亮">诸葛亮坐在城门之上,未免太危险司马懿">司马懿生性多疑不假,可他只需要安排两个神射手前去攻击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还坐得住?

要知道汉末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可不一样。先打招呼再打仗的方式,根本就行不通。一旦司马懿">司马懿偷袭得逞,那蜀国即便有埋伏又如何?无人指挥的情况下,魏国军队取胜的可能性一定更大。

其四,试探性进攻。当时司马懿">司马懿知晓街亭之战的结果以后,分析出蜀国粮草供应出现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知道蜀国军队必须回撤,否则自己耗都能够把他们耗死,所以才有了率领大军进攻西城的机会。

诸葛亮">诸葛亮独坐城头之时,司马懿">司马懿完全可以安排一万人试探性进攻,十三万人安营扎寨防止偷袭,另外一万人则当做斥候全部撒出去。这样一来,即便蜀国真的有埋伏,自己也可以从容退走

要知道当时魏国国力本就强于蜀国,诸葛亮">诸葛亮想要一口气吃掉十五万大军,太难太牵强

司马懿">司马懿却连试都不试一下,这也未免太假了。难怪后人评说,如果不是给司马懿">司马懿留面子,估计诸葛亮">诸葛亮自己都要出城和司马懿">司马懿说一句:“这局不算,下局再来。”

那么司马懿">司马懿为什么看破一切以后,仍然选择撤走呢?这还要从马谡">马谡失街亭以及魏国内部政治局面两个方面说起

如前文所言,马谡">马谡失街亭以后,蜀国战线崩溃。这个道理司马懿">司马懿懂,魏国君臣也懂

因此,司马懿">司马懿作为魏军前线统帅,必须要发动对诸葛亮">诸葛亮的追击。要不然他无法对曹睿">曹睿交待,也无法对三军将士交待

从这一刻开始,司马懿">司马懿诸葛亮">诸葛亮两个不同阵营的顶级谋士,就已经开始准备为两国士兵君臣安排一出好戏。

司马懿">司马懿来到西城城楼下,看到诸葛亮">诸葛亮主动现身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对方已经给自己准备好了退兵的理由

接下来只需要配合诸葛亮">诸葛亮主动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蜀国危机就可以轻易解除。

不过蜀国危机解除以后,司马懿">司马懿也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帮自己安排伏兵追击的家假象——悬羊击鼓,让双方能够各取所需。

司马懿">司马懿成功向曹睿">曹睿证明自己判断的准确性曹睿">曹睿也深信魏国内部除去司马懿">司马懿之外,一定没有人能够识破诸葛亮">诸葛亮的诡计。到时候十五万大军被消灭,诸葛亮">诸葛亮挥师北进,魏国岌岌可危。

只是身为臣子,司马懿">司马懿为何会如此费尽心思讨好曹睿">曹睿?除去之前提到的“飞鸟尽、良弓藏”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曹操曹丕">曹丕曹睿">曹睿的影响

曹操">曹操怀疑司马懿">司马懿,但他能够压制住司马懿">司马懿。因此,他对后人劝说多是可用、可大用,但不可让其掌权。尽管身为司马懿">司马懿的学生,但曹丕">曹丕也十分认可曹操">曹操的观点,于是他又将这一认知交给曹睿">曹睿

这样一来,司马懿">司马懿深刻明白曹睿">曹睿之所以重用自己,完全是自己还有用武之地。一旦在西城击杀或者活捉诸葛亮">诸葛亮,那自己对曹家也就没有了任何用处。

到时候想要存活下来,君臣之间的斗争必不可少。可曹睿">曹睿年富力强,且还有无数曹操">曹操旧臣支持,自己纯粹是死路一条。所以无论司马懿">司马懿多么不甘,也不得不放走诸葛亮">诸葛亮

当然,对于司马懿">司马懿来说,其实杀不杀诸葛亮">诸葛亮都没有太大关系

诸葛亮">诸葛亮军事方面胜过自己不假,但也绝不是碾压自己。只要自己避而不战,让诸葛亮">诸葛亮的诡计没有任何用武之处,那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曾经诸葛亮">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司马懿主动出战,还专门送了妇人的衣服羞辱他,结果司马懿">司马懿仅回复两个字“受之”,搞得诸葛亮">诸葛亮一点脾气也没有。

事实上,小谋谋利、大谋谋国司马懿">司马懿的谋划,也并不只是在空城计这一场较量之中。

在他的计划里面,魏国才是自己最终的目的。曹操">曹操能够压制自己,司马懿">司马懿并不在意。曹丕">曹丕防备自己,司马懿">司马懿同样也没有放在心上。可到了曹睿">曹睿这个时候,竟然想着找机会弄死自己,那司马懿">司马懿真忍不了。

天下大势依旧在曹睿">曹睿一边,他只能继续忍耐机会,给自己塑造出和诸葛亮">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形象。可等到诸葛亮">诸葛亮去世以后,曹睿">曹睿为何依旧没有找机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呢?

这还要感谢当时独立在幽州地区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公孙渊。如果不是他的反叛,给了司马懿">司马懿领兵出征的机会,或许司马懿">司马懿早被幽禁起来,远离政治中心

原本幽州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一直都不怎么服从中原。到了魏国建立以后,更是时叛时降,搞得魏明帝">魏明帝很是头大。

当时辽水大涨,魏明帝">魏明帝派兵出征公孙渊">公孙渊受阻以后,此人十分得意。无奈之下,曹睿">曹睿只能再次请司马懿">司马懿出山。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司马懿率领牛金">牛金胡遵">胡遵等步骑四万余众,讨伐辽东

抵达目的地以后,司马懿">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在南线多竖旗帜,主力部队则悄悄渡过辽水。等到公孙渊">公孙渊反应过来以后,已经无力回天,只能退回到襄平一带坚守。

为了缓解压力,公孙渊">公孙渊还写信求助孙权">孙权,结果孙权">孙权出兵为其声援,没多久就被打回去。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辽东便彻底回归魏国掌控

此后,虽然魏明帝">魏明帝仍然在找机会应对司马懿">司马懿,但还未等他有所行动,身体就已经走到了尽头。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希望司马懿">司马懿能够如同外在表现一样,对魏国十分忠诚,否则三国之争,魏国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两个国家覆灭

只可惜魏明帝">魏明帝没有想到,自己终究还是所托非人司马懿">司马懿隐藏一生,也终于开始展露獠牙。

至公元249年,司马懿">司马懿趁着魏国大将军曹爽">曹爽陪同曹芳">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墓之时,起兵政变成功并控制京都以后,将曹魏军权全部收入司马家族之中

更悲哀的是,曹爽">曹爽远离京都,本有机会召兵反击,结果却被司马懿">司马懿骗去投降,冤死狱中。

如此老谋深算的一个人,在空城计中表现却那样“愚蠢”,实在让人无法相信

战争只不过是政治较量的一种延续,一种方式,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诸葛亮">诸葛亮希望能够完成刘备">刘备的遗愿,光复汉室。但他遇到坚守不出的司马懿">司马懿,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可如果司马懿">司马懿主动出击,是否有机会击败诸葛亮">诸葛亮呢?

在魏国主场作战以及魏国国力更加强悍的优势下,即便机会很小,也不代表没有

然而司马懿">司马懿宁愿天下人看轻自己,也不愿意去冒险收获名声,就足以看出司马懿">司马懿的理想。

因此,后人再次看待空城计的时候,也不妨真正站在司马懿">司马懿的角度去看一看,倘若真的将诸葛亮">诸葛亮弄死,自己是否还能完成对魏国的谋划。将天下人皆当做棋子,这样的气魄又有多少人拥有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