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三国里不是很出名的“名人”故事吧,今天主人公是一个三国乱世中的暴躁人,袁涣,字
曜卿。
涣来自易经涣卦,“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意思是物体必须经过洗濯,才能焕然一新,但洗礼用的东西,就如同星光一样,眨眼即逝去,所以涣就是消散的意思,无法长久。曜指日月星光,袁涣他爹给他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儿子做一个照耀别人的星光,升华别人,牺牲自己。
袁涣这一辈子,很好贯彻了老爹的期望。
一、名门陈郡袁氏
东汉两晋的时候,袁氏是天下一等一名门,因为他们是舜帝嫡系子孙。
舜帝后裔最早只有两个姓,陈和袁,他们先祖叫陈胡公。陈胡公就是春秋时陈国首任君主,根正苗红舜帝后裔,他的一支子孙以地为名改姓陈,但这个陈姓却没留在陈地,搬家了。
留在原籍没动的那支,后来又出了个名人叫
伯爰,爰通袁,他的后人就以袁为姓,所以有句话叫天下袁氏出太康(太康是陈国核心地带)。
陈国就是后来的陈郡,
袁涣就是太康人,正宗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后来也分成了两支,另一支就是大家熟知的四世三公汝南袁氏,袁绍袁术他们家,但他们家是旁系,如果见了袁涣,必须恭恭敬敬敬礼喊大哥。
顺道一说,王莽篡位时,为了给脸上贴金,硬说自己也是陈郡袁氏后代,认了陈胡公为先祖。王姓是不是出自袁氏,我没考证,但王莽说是,也不用管它,反正古人对姓不是很认真,很有点放飞自我,经常乱改姓,总之你知道陈郡袁氏的地位,连王莽都眼馋。
二、暴躁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袁涣性格,那就是暴躁,有多暴躁?三国志对他有个评价,勇冠
贲育,意思是比
孟贲和夏育还要勇猛。
《三国志·袁涣传》: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其实袁涣是个读书人,一辈子没打过仗,甚至做官也不是要职,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号呢?就是因为脾气暴躁。上面这段记载是曹操问袁涣弟弟袁敏,当年袁涣如何拒绝吕布的?袁敏回答说:“我哥猛得不行,把我们都吓坏了。”
三、堪比祢衡
三国里有个狂人叫祢衡,搞得老曹很烦,但又不好下手,毕竟祢衡名气大,杀了容易惹一身骚,还留个不能容人的坏名声,于是老曹就把他送给了刘表。刘表没留两天也烦了,又踹给黄祖,黄祖是个大老粗,祢衡三言两语就把他惹火了,一刀砍了脑袋,世界清静了。
脾气暴躁平时还没什么,但搁乱世里,那真就是嫌命太长,乱世里想害人的法子不要太多,有时候真是防不胜防。
不光祢衡,袁涣也被人暗算过,老曹搞过他一次,袁术也搞过他一次。
四、借刀杀人谯县令
袁涣他爹也做过三公,东汉司徒,门第不比袁绍差。袁涣很早就被举用为县功曹(掌管法律),他是个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又是名门望族,处理不法行为不手软,谁都敢收拾。这样做很容易遭人忌恨,于是就有人整他,而且是往死里整。
袁涣没多久就升了官,调任御史大夫,又很快迁至谯县令。
三国很多地名只是地理名词,并不一定代表官职高低,比如谯县令,表面是个县令,其实职位不低,从御史大夫到谯县令叫升迁。
为什么?因为谯县是豫州刺史部治所,所以谯县令管的范围很大,沛国也在其中。谯县在沛国境内,但谯县令管着沛国,大概就是酱紫。
注:东汉只有谯县,谯郡是曹魏后来设置。
你也不用细究,三国的地理和官职,往细处解释是个非常麻烦的事,主要是很多属国名存实亡,都是代管。不光属国如此,一些州郡也一样,比如颍川郡,自打
就是个地理名,因为许都在这儿,后来再没有颍川太守这个官。
解释这么多,主要意思是谯郡是个是非地。老曹攻打陶谦,刘备救援徐州驻扎在哪?就在沛县。
沛县在沛国境内,谯县也是,所以这里就是真正的前线。老曹杀得徐州血流成河,陶谦恨不恨?徐州人想不想报复?
更不要说谯县是老曹老家。
老曹委任的自己老家县令,你说徐州人会怎么对待他?
曹操为什么要整袁涣?不知道,三国志没写,袁涣没做过啥大事,政绩也不明显。他之所以能上史书,一半因为他的门第,一半因为他的脾气,所以他的传记非常简单,乏善可陈。
再说了,总得给老曹避一下讳,所以这事只能猜。
《袁涣传》: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袁涣传记里特意提到诸公子违法,说明袁涣得罪了贵族子弟,有可能是曹家或者夏侯家。一是除了曹家夏侯,也没啥人可称得上公子;二则是谯县令是非常敏感的职务,毕竟是曹操老家,一般人就算想搞袁涣,也没这个能力。
五、袁术也想要他命
袁涣并不傻,至少比祢衡聪明,接到这个任命,他的做法是......辞官,老子不干了。
老曹想害他,就有人想帮他,谁呢?天生死对头刘备。
刘备接管徐州后,听说了这事,立刻举用袁涣为茂才。刘大耳朵虽然猫在徐州,但肩膀上的职务是豫州刺史,提拔自己属下谯县令,倒是合情合理。
茂才就是秀才,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名,当了茂才就等于列为考察官员,随时任用。可还没等刘备想好给他啥官,就被吕布一个偷袭,屁滚尿流逃命去了。
可怜袁涣刚到徐州,就碰上这事,没办法,只得掉头往南跑,投靠本家兄弟袁术。
袁术看到袁涣来了,非常高兴,大小事都找他商量。这位老兄刚从虎口里逃出来,脾气却是一点没小,动不动就教训袁术一顿,搞得袁术极其烦躁。
《袁涣传》: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请佛容易送佛难,如何处置袁涣,袁术犯了大愁,杀也不是留也不是,就算把袁涣赶走,名声都不好听,这可是本家兄弟,不是外人。
天下聪明人如出一辙,如同老曹把祢衡送给刘表,袁术想到一块了。
袁术做得更隐蔽,倒不是把袁涣送人,而是派他迎战吕布。袁涣一介书生,如何是天下无敌的大奉先对手,果不其然,袁涣一败涂地,自己也当了俘虏。
《袁涣传》:顷之,吕布击术於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
所以说不读书真是不行,吕布与刘备交恶,大概大耳朵写了封信臭骂吕布,吕布吃了瘪,但奈何肚里没墨水,想来想去只能憋一句“卧曹。”
抓了个读书人,吕布喜出望外,急忙把袁涣拎过来,让他马上磨墨写字,措辞一定要严厉,文笔必须花哨,三坟五典要引用,春秋左传也不能少。总之往死里骂这个大耳朵,越痛快越好。
但袁涣却拒绝了,吕布好言好语相求,袁涣就是不同意,最后吕布被逼急了,拔出刀子架在袁涣脖子上吼道:“不写就死。”
《袁涣传》: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
这就是老曹问袁敏的那件事,当真是险过剃头,一个俘虏居然敢跟杀人不眨眼的吕布叫板。
袁涣拒绝看起来很没道理,写信骂人而已,文化人不就擅长做这个?再说这事八成是刘大耳朵骂人在先,来而不往非礼也,就算写了也无损名声,没人会在意这个。
所以袁敏评价他哥,真他喵猛,比
孟贲和夏育还猛。
其实袁敏多半是想不通,老哥是不是神经错线了?老曹问这件事也有深意。
六、刘备的用人之道
某天,大概是官渡之战后,有谣言说刘备死了,曹魏大臣举朝庆贺,唯独袁涣闷闷不乐。
所以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是用人之道,刘备为什么能成功?看看袁涣就明白了,这么难相处一个人,他自家兄弟都受不了,仅跟刘备打过一次交道,有没有见过面都是未知数,就愿意死心塌地为刘备付出生命。
刘备凭啥不成功?
当然袁涣没有死,打死袁术他都想不到,吕布虽然跟黄祖一样是大老粗,但吕布粗得不太一样,喜欢刨根问底。
虽然快气炸了肚皮,还是多问了袁涣一嘴,“为什么不写?”
《袁涣传》: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袁涣回答说:“我觉得将军应该是个君子,君子不能这么做,假如有一天我被别人要挟写信骂将军,您说我该不该写?”
这完全是屁话,袁涣不肯写信的缘由,根本不在这里,真要有那么一天,有人要挟袁涣骂吕布,恐怕到时候他大写特写,写完又写。
他不是不肯骂人,他只是不肯骂刘备。
吕将军好歹做过丁原主薄,虽然不知道他能主什么,又能薄如何,吕布听完这番屁话居然惭愧了。你说你惭哪门子愧,两军交战骂骂人怎么了,上兵伐谋,诸葛亮还送过司马懿女人衣服呢,诸葛亮就不是君子了?
所以吕将军啊......真是一言难尽,好好的装什么文化人。
七、老曹的用人之道
老曹攻破吕布后,袁涣被迫再次跟了老曹,见曹操时,包括陈群在内的众降官皆跪拜于地,唯独袁涣只鞠了个躬。
《袁氏世纪》: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重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陈,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
袁涣八成还记恨着老曹当年坑自己的往事,老曹却早都忘了,此刻见袁涣独秀于众人,不禁肃然起敬。后来老曹给了众人几辆车,让他们随便拿吕布军库中的物资,别人都装了满满一车,袁涣却只拿了几本书。
于是老曹认定这是个大才,虚心求教,没料袁涣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袁涣传》: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民之欲安,甚於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於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於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
太长不翻,总之没用的废话,大概像商鞅给秦孝公讲仁道,秦孝公连听都不想听。人人都知道仁道好,可这是乱世,再仁道也得打完了仗再说。
我倒是想仁道,可敌人他不允许啊。
袁涣絮絮叨叨讲了半天,老曹犹如兜头浇了一盆凉水,我请教你如何平定天下,你却告诉我太平世道有多好。
如果领导向你征求建议,千万不要说大道理,大道理是个人都烦,父母教孩子,最没用的话就是大道理。我知道学雷锋好,可我如果能做到雷锋那个份上,还用你来教我?
听说华为有个规定,只要小建议,越细节越好,如果谁提了集团发展方向之类,保送精神病院就医,大抵如此。
老曹还不肯死心,委派袁涣做沛国南部都尉。这是个屯田开荒的活,很能考验人的能力,袁涣忙了几个月,最后回报:“报告丞相,我认为这个工作方针就错了。自古以来民重土,不肯搬迁,我们不能强求,应该顺其自然。”
《袁涣传》: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如果顺其自然还要你干嘛,工作做不好理由还多,大概就是这样。老曹再次倒吸一口冷气,这次彻底明白,这人就是纸糊枕头,中看不中用。
如果说老曹之转变,应该就是徐州之战。战前他也是个睚眦必报,率性而为的主,战后却明白了想成大事,必须有容人之量。
为了报仇,他把徐州杀得血流成河,县城都屠了好几个,结果呢,吕布联手他的好兄弟张邈端了他的老窝,差点无家可归。
对一个人好,不一定是让这个人感恩,而是让别人知道,我连这样的人都能忍,你们还担心什么?所谓千金买马骨,用意非马骨,而是做宣传打广告,马骨都舍得花千金,还怕好马不肯出钱?
要说老曹之转变,我觉得刘备居功不小,老曹应该从刘备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他才会抓着刘备的手说:“天下英雄唯你我。”
刘备的能力,老曹最明白,也最忌惮,只有英雄才能明白什么是英雄。
所以这次老曹不再拒绝袁涣,而是把他高高供起来,先是谏议大夫再做丞相军祭酒,虽然袁涣没什么政绩,老曹的封赏却是源源不断。
《袁涣传》:后徵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
八、杀师守道
魏书记载了一则小故事,很能说明袁涣的性格。
袁涣做梁国相的时候,谷熟县长吕岐很看重朱渊和
爰津
(
爰通袁,这个人属于古典派,没改
)两人,派他们去求学,学完回来准备委任他们国子学祭酒(国子学主管),没想到两人却不愿意干了。吕岐大怒,把他俩抓起来一顿乱棍打死。
主簿认为县长没有专杀之权(古代死刑必须由皇帝复核),朱渊二人也罪不至死,吕岐以两人不肯当老师为罪名杀人,实是大逆不道。
案子报到袁涣那里,袁涣却说:“吕岐是长官,朱渊等是属下,吕岐杀朱渊这叫君杀臣,你却拟了个弟子杀老师之罪,不合适。现在世风日下,像吕岐这样重视教育的人太少了,我们应当鼓励,怎么能弹劾他?”
于是按下了案子,吕岐最终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我就不做结论了,大家自己品吧。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