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大汉帝国的统治非常黑暗。因此,爆发了黄巾起义,从而导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从当时的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来看,曹操">曹操、曹丕">曹丕父子所开创的魏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来才轮到孙权">孙权的东吴和刘备">刘备的蜀国。
当时,作为三国之一的头号强国,曹氏魏国从公元220年曹丕">曹丕代汉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奂">曹奂禅让去国,前后经历了46年的时间,表面上从曹丕">曹丕算起,魏国一共有五位皇帝,可实际上从权利归属来看,曹魏在第三代皇帝曹芳">曹芳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完全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此后的十几年内,曹魏真正的权力就一直被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中,而曹氏魏国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了。
追溯历史,曹魏之所以最终被司马懿">司马懿夺得大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魏国的建立者曹丕">曹丕身上。众所周知,曹丕">曹丕创建魏国之前,东汉还没有灭亡,而此时的朝廷大权主要掌握在其父亲曹操">曹操的手上。曹操">曹操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打下了大片领土,成为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势力中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
可以说,曹操">曹操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全靠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曹操">曹操靠自己的本领,以及手下的曹氏、夏侯氏等亲信的支持。要知道,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原本就姓夏侯,后来才过继给了当时一个势力很大的宦官曹腾">曹腾,因此才改姓为曹,而夏侯氏才是曹操">曹操真正的本家。
另一方面,曹操">曹操别具一格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当时,在曹操">曹操的眼里,不论人品、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就能够得到重用。
因此,在曹操">曹操掌管东汉国政的时候,他手下一直是人才辈出的,可随着曹操">曹操的去世,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公元220年,曹操">曹操在洛阳病逝,长子曹丕">曹丕继承了他的魏王爵位,之后不久便逼迫汉献帝">汉献帝刘协">刘协禅让,自己代汉自立,改国号“魏”,是为“魏文帝”,并追谥父亲曹操">曹操为“魏武帝”。
虽说,曹丕">曹丕也曾跟随父亲曹操">曹操经历过不少南征北战,但其在军中的威望还是远不及曹操">曹操的。因此,曹丕">曹丕登基后,为了获得众人支持,特别是那些门阀士族的支持,便在魏国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正是因为曹丕">曹丕改革中的几个昏招,使得父亲曹操">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被他拱手送给了以司马懿">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
昏招一:对魏国境内的士族妥协
曹操">曹操在位时大权独揽,当时也遭到了很多高门士族的门阀反对,可曹操">曹操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士族们,无论是哪家、无论势力有多大,都是一个办法:杀!
不得不说,曹操">曹操的办法还是很管用的,大刀一挥,那些反对他的士族们一个个的也就怂了。因此,曹操">曹操才得以在东汉王朝时期获封为“魏王”。
作为汉朝臣子,曹丕">曹丕篡汉称帝后,从传统的封建礼法来看,近乎大逆不道。因此,明里暗里,来自高门士族们的反对之声自然是屡屡不绝的,因为害怕自己死后遗臭万年,又苦于没有父亲曹操">曹操征伐四克的巨大威望,曹丕">曹丕便选择了对高门士族妥协,以此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为此,曹丕">曹丕专门颁布了一项法令,名叫《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据法令规定,魏国在选定官员之前,要对每位参选人进行一个评级,而评级的标准依次是:家世、道德和才能。其中,曹丕">曹丕选官最注重的就是家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出身,不是名门大族的话,即便再有才能,也是做不了大官的。
由此,曹操">曹操时代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就此结束了,更不幸的是,当时以司马懿">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成为了曹丕">曹丕制定的这项法令的最大受益人。因此,曹丕">曹丕对士族们的妥协,也给自己埋下了隐患,使得这些世家豪族在朝廷里的势力日渐强大,最终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昏招二:对曹氏宗亲过分排挤
曹操">曹操创业初期,曹氏宗亲、夏侯氏宗亲有不少人都曾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而曹操">曹操对他们也是信任有加的,可曹丕">曹丕却和父亲完全不同。
曹操">曹操在世时,曹丕">曹丕与其弟曹植">曹植争夺世子之">子之位,当时的曹氏、夏侯氏宗亲们,在内部已经开始泾渭分明的开始选边站队了,其中支持他们二人的各站一边。因此,曹丕">曹丕胜出登基之后,对于曹植">曹植和曹氏家族内部曾支持过曹植">曹植的群体,感到很是忌惮,所以就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范围清洗。
曹丕">曹丕将自己的几位亲兄弟,全部罢黜兵权,甚至将其发配到某个地方看管起来,表面上看个个都是王爷,每天锦衣玉食,可实际上却都是一些高级囚犯。
因此,曹操">曹操时代所积累起来的曹氏宗亲势力,就这样被曹丕">曹丕一一分化瓦解了。
昏招三:临终时所托非人
众所周知,魏文帝曹丕">曹丕英年早逝,他的儿子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更是意料之外的短命。并且,曹丕">曹丕、曹叡">曹叡父子临终前的托孤之人,竟然都是一直被曹操">曹操视为隐患的司马懿">司马懿。
曹操">曹操在世时,就曾告诫过曹丕">曹丕:“司马懿">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说,司马懿">司马懿此人极具野心,将来很可能对曹家的国事家事有所妨害。由此可见,曹操">曹操的眼光确实是很毒辣的,一眼就将司马懿">司马懿看了个底儿掉。
可是,对于父亲曹操">曹操的警告,曹丕">曹丕却完全没有理会,反而还很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只是对他略有防范。曹丕">曹丕至死都没有想到,这个外表忠厚、唯唯诺诺的大臣,最终会将自己的国家篡夺掉。
事实上,如果曹丕">曹丕可以稍微长命一点,司马懿">司马懿或许还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只可惜,他只做了短短的七年皇帝,就因病而亡了。
曹丕">曹丕临死前,将儿子曹叡">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司马懿、陈群">陈群、曹休">曹休和曹真">曹真几位重臣,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位托孤大臣自从受命之后,却都陆陆续续地得病死了,唯独司马懿">司马懿活了下来。
由此可见,在平均寿命不太长的三国时期,人和人比谁活得更长久,也是历史中的一大特色和本事。司马懿">司马懿可以活到73岁,绝对算是高龄老人了,他的这种超长待机时间,恰恰成为了司马家族最后夺权成功的关键,而曹家三代精明能干的君主,最终也都被司马懿">司马懿熬死了!
在那个平均年龄不到50岁的三国时期,司马懿">司马懿之所以长寿,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屈能伸、见好就收和善于隐忍,不会被人气死,更不会被某件事情急死。
总之一句话:要想笑到最后,就得先活到最后!
虽说,曹丕">曹丕的三大昏招使得司马懿">司马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但是,自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死后,如果没有曹爽">曹爽的过于任性、胡作非为的话,司马懿">司马懿很大可能会将自己魏国忠臣的身份继续下去,忍到自己寿终正寝的那一天。
公元238年冬十月,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身患重病,于是下诏拜自己的叔父曹宇">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曹爽、屯骑校尉曹肇">曹肇共同辅政,安定国家。
此时的司马懿">司马懿领兵在外,并不在京城。因此,曹魏政权便长期掌握在散骑常侍刘放">刘放和孙资">孙资二人手中。当时,作为曹氏宗亲的夏侯献与曹肇">曹肇等人,对此二人是非常不满的,所以时不时就在背后抱怨和辱骂他们。
夏侯献等人的不满和抱怨,很快就被刘放">刘放与孙资">孙资知道了,为了免除后患,他们就在私下里对曹氏宗亲们施以离间之计。
作为曹操">曹操的儿子,曹宇">曹宇性情恭顺,因此在面对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的托孤诏书时,也是非常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曹叡听说后,便命刘放">刘放、孙资">孙资二人来到他的病榻前,问道:“曹宇">曹宇为何坚决推辞?”二人表示,大将军曹宇">曹宇可能知道自己不能担此重任,所以才坚决推辞。
曹叡">曹叡又问:“那么,到底谁才可以承担朕的托孤大任呢?”当时,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的身边除了刘放">刘放和孙资">孙资以外,还有一个人站在旁边,那就是武卫将军曹爽">曹爽。因此,为了巧取人情,两人便顺势推荐了曹爽">曹爽,并建议曹叡">曹叡将司马懿">司马懿召回参与辅政。
此时,曹叡">曹叡并没有理会曹爽">曹爽,而是问刘放">刘放和孙资">孙资:“曹爽">曹爽真能担此大任吗?”原本,曹爽">曹爽就是一个低能下才,听魏明帝">魏明帝这么一说,更是被吓得浑身冷汗,紧张到双腿发软、不能自已。见此情景,刘放">刘放暗中踩了一下曹爽">曹爽的脚,示意他赶紧向皇上表明决心,有了刘放">刘放的暗示,曹爽">曹爽才鼓起勇气,赶忙跪地并大声答道:“臣誓死以奉社稷!”
事实上,当时的曹叡">曹叡已经病重到精神恍惚了,所以就听从了刘放">刘放和孙资">孙资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曹爽与司马懿">司马懿辅政。于是,曹叡">曹叡便命令刘放">刘放、孙资">孙资二人替自己立下诏书,任用曹爽">曹爽并将司马懿">司马懿召回,并免掉同属曹氏宗室的曹宇">曹宇、夏侯献和曹肇">曹肇等人的官职。
司马懿">司马懿接受诏令后,刘放">刘放便手持圣旨出宫,对外宣布:有诏免去曹宇">曹宇等人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
由此可见,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临终前的这个昏招,最终导致了曹氏祖孙三代为他人做了嫁衣,把江山拱手送给了别人。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封建帝国的最高领导者,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不可不慎,而在选择托孤重臣的时候,更得慎之又慎。
对于魏国来讲,当时的外围环境可以说是相当好了。毕竟,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已经病死了,而公孙渊">公孙渊等人的叛乱也已经平定了,且东吴大将陆逊">陆逊也已经失宠了,因此曹魏政权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外患。
事实上,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也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按照曹叡">曹叡的基本设定:作为当时宗室和皇室的代表,曹爽">曹爽掌握大将军之职,其地位是在司马懿">司马懿之上的,而作为三朝元老,士族门阀的最高代表,司马懿">司马懿在魏国的威望绝对是最高的。
如果说,司马懿">司马懿与曹爽">曹爽两人可以精诚合作的话,曹魏江山绝对是毫无忧虑的。只不过,世易时移,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也没有预料到,自己死后的局势会急转直下。因此,从整个托孤事件来看,曹叡">曹叡还是因为事前考虑不周,且听信了刘放">刘放与孙资">孙资二人的谗言,最终在曹氏宗亲里选错了人。
曹爽">曹爽缺乏智谋,没有才干,而司马懿">司马懿作为曹氏江山如今的四朝老臣,在曹操">曹操时代是完全受掌控的。虽说,曹丕">曹丕的才华比起父亲曹操">曹操来略逊一筹,但大体上也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司马懿的。至于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他在早期的时候还是很懂得玩弄权谋的,真正想要控制司马懿">司马懿的话,也不算是件难事。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病死之后,司马懿">司马懿当时其实是没有任何反心的!要不是曹丕">曹丕、曹叡">曹叡父子连续两代帝王的英年早逝,司马家族是没有任何机会篡夺曹魏政权的。
只可惜,自从曹叡">曹叡去世后,魏国上下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各个派别的大臣之间就开始了争权夺利,尤其是曹爽">曹爽,此人简直难堪大用,掌权后的他更是恣意妄为,还一步步非常明显地排挤和削夺司马懿">司马懿的权力。
其实,此时的司马懿">司马懿手中还掌握着雍凉地区的十万兵权,以及皇宫中一半的戍卫权,想和曹爽">曹爽争个你死我活,原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司马懿">司马懿的智谋之高,是令曹爽">曹爽死都想象不到的,他竟然一退再退,最后还主动交出了所有兵权,而后更是装作重病不起的样子,以消除曹爽">曹爽的疑虑。
当然不是!
如果司马懿">司马懿不想反抗,就不会命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师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偷偷地养下3000名死士。可以说,当曹爽">曹爽一直在咄咄逼人的时候,司马懿">司马懿其实已经生出策划政变之心了,而他最初的一退再退,就是想要曹魏的大臣们看到曹爽">曹爽的狼子野心,继而令他在朝野中失去声望。
好比影视剧中呈现的那样:司马懿">司马懿一生都在隐忍退让,到了72岁,也就是垂暮之年的时候,终于对曹爽">曹爽忍无可忍了。因此,才发动了一场震惊内外,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军事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又叫“正始之变”、“高平陵之变”。
如同后世后代,很多洗白司马家族的故事一样,影视剧中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曹家三代领导人如何防着司马懿">司马懿、欺负司马懿">司马懿,而忠厚老实的司马懿">司马懿则一忍再忍,直到最后忍无可忍。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曹爽">曹爽对于司马懿">司马懿起初还是礼让有加的……
曹爽">曹爽与手下的何晏">何晏等人,曾颁布过一个“正始改制”,也算得上一种很有想法的人事改革。只不过,曹爽">曹爽这个“正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替换掉曹魏早期的那些老门阀,因此才得罪了很多的人。
即便曹爽">曹爽后来削弱了司马懿">司马懿,但也不像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对其排挤、横加侮辱。其实,曹爽">曹爽在仪式上对司马懿">司马懿还是非常尊重的。影视剧之所以要那样演,其实就是为了能让观众们更好地接受司马懿">司马懿之后对曹爽">曹爽等人的诛杀,似乎司马懿">司马懿完全就是忍无可忍、被动防卫。
关于“高平陵事变”的过程,肯定要从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病逝算起。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病逝,死前曾颁下遗诏,由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曹芳继位,并嘱托大将军曹爽">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辅政。
当时,身为曹氏宗亲的曹爽">曹爽掌权后,便开始重用自己的心腹,也确实在不断地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表面上将其晋升为太傅,可实际上却是为了夺走了他的兵权。最终,曹爽">曹爽的这一举动,使得在政治场上混迹多年的司马懿">司马懿无法忍受了,因此才以退为进,暗中等待时机。
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司马懿为了避免和曹爽">曹爽在朝堂之上发生正面冲突,便借故生病辞官回家了。转年,曹爽">曹爽还是不大放心,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派人前往司马懿">司马懿家中,伺机观察其身体状况与动向,来人见司马懿">司马懿果真躺在床上,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得知情况后,曹爽">曹爽对司马懿">司马懿的防备就更为松懈了。
与此同时,司马懿">司马懿也和当时官为中护军的儿子司马师">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蒋济等人,在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曹芳出城去往高平陵,拜谒父亲魏明帝">魏明帝曹叡">曹叡的陵寝,由大将军曹爽">曹爽和弟弟中领军曹羲">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曹训一起陪同前往。
其实,在此之前,和曹爽">曹爽同在一个阵营的大司农桓范">桓范就曾劝过他,作为如今的魏国重臣,他们兄弟三人都手握军职,还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行动,特别是一起出城,以防被谁钻了空子。只可惜,自以为是的曹爽">曹爽压根就没有将桓范">桓范的话当回事,依旧和两个兄弟同出同入。
得知曹爽">曹爽陪同少帝出了城,已经在家装病两年的太傅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兵前往郭太后处">后处。与此同时,宫城的正门司马门也已经被司马懿">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司马师所控制,由此“高平陵事变”正式开始。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