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古 >  上古人物盘古的介绍

上古人物盘古的介绍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499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盘古的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盘古的简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1986年饶宗颐先生发表《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将盘古出现的时间上推到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迪:神话与宗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体,语言与神像联系在一起,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证。

时代探究

众所周知,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吴人徐整的《 三五历记》。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 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是否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 先秦文献,但正如 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印度说

教材的上述论证是由吕思勉之说来推断,然而对吕思勉之说却是断引其文,实歪曲了吕氏的本意。吕思勉《盘古考》的首段话是: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者,叩以盘古事迹,则不能言,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而又甚荒矣。被教材省略掉的甚荒,即很荒怪、荒诞的意思。因为盘古创世的神话很荒怪、荒诞,所以其说甚旧并不表明吕氏认为盘古传说发生在中国很早的远古时期 。实际上,吕思勉《盘古考》在引用了《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和《 述异记》的三段史料后,接着引用 了传自印度的《厄泰梨雅优婆尼沙昙》、《外道小乘涅槃论》和《摩登伽经》的史料,吕思勉认为,《五运历年记》、《三五历记》之说,盖即象教东来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述异记》首数说,即《五运历年记》之说。可见,吕氏并不认为盘古传说发生在中国远古,而是在 佛教东传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

传为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有云盘古化生万物。吕思勉在指出《述异记》首数说,即《五运历年记》之说后,又说:秦汉间俗说亦同。此说疑不出秦汉间,任氏误也。可见,吕思勉认为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应发生在秦汉间之后。至于《述异记》中的先儒说、古说和吴楚间说,吕氏认为,此皆各自为说,与上诸说不同。

吕思勉的《盘古考》改定于1939年,他在此后作的《 先秦史》(1941年初版)中有开辟传说一章,此章延续了《盘古考》中的观点,即谓:《述异记》首两说,与《五运历年记》之说,原本是一。此说与《三五历记》之说,并以窃印度传说,加以附会。《述异记》所谓先儒说者,与此似同实异,而与其所谓古说者,所本相同,盖中国之旧说也。按,《述异记》中的先儒说和古说并没有 开天辟地的问题,且皆谓其生存,不谓已死,此与《 山海经》中的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云云有相似之处,故吕思勉认为,此盖中国之旧说,而与盘古创世的神话迥不相侔。《述异记》中的吴楚间说,吕思勉认为,此明言盘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国,其人犹以盘古为姓,则人而非神矣,此当源于南方民族的传说,而与一身化为万有之说,尤厘然有别 。

在区别了《述异记》中的先儒说、古说和吴楚间说所不同于《三五历记》等书记载的盘古创世神话之后,可以明确,吕思勉认为,盘古创世神话并非发生在中国的远古时期,而是在 佛教东传之后,窃印度传说,加以附会而成。教材将吕思勉之说作为推断的基点,实是误解了吕氏的观点。

虽然 学术界对于盘古创世神话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就有确凿的史料根据和较严谨的分析论证而言, 学界的主流观点仍大致同于吕思勉的观点。如 饶宗颐在1986年发表《盘古图考》一文,举出:宋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无画有名’条记,据此,饶宗颐认为,以盘古作图,汉末蜀中已流行之,则盘古之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两年之后,饶宗颐又作有《围陀与敦煌壁画》一文,其中引证东汉末年译出的《摩登伽经》,据此,饶宗颐认为,‘自在天’神话入华可断自东汉末年。梁任昉《述异记》引证盘古诸说,已将大自在天道类被佛徒议为婆罗门的妄说,纳入盘古事迹之中,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和另一《五运历年记》(马骕《绎史》引)都说及盘古故事,似乎都受到印度外道之说所影响。按,《摩登伽经》的史料在吕思勉的《盘古考》和《先秦史》中已引用之(只是译本有不同)。饶宗颐据《益州名画录》中有盘古图画的记载,虽认为盘古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但又根据《摩登伽经》是由东汉末安世高初次译成汉文的事实,认为‘自在天’神话入华可断自东汉末年,《述异记》、《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中的盘古神话都受到印度外道之说所影响,此与吕思勉认为盘古神话是在佛教东传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观点相同,然则盘古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实为其不应早于东汉末年。

何新在《 诸神的起源》一书中引用了饶宗颐的《盘古图考》,亦认为盘古神话在华夏的出现时间不会早于东汉末季。何新又引证印度古婆罗门教的《 摩奴法典》、《 奥义书》以及佛教的《外道小乘涅槃论》和《摩登伽经》的几段史料,认为盘古神话的原型实是来自古印度创世神话中的梵摩神创生宇宙的故事,此亦同于吕思勉和饶宗颐的观点。

叶舒宪在《 中国神话哲学》中引述了日本学者高木敏雄(1876-1922)的观点,此学者在1904年完成的《比较神话学》中就已提出盘古开天地的卵生型创世神话源于印度,最早见于印度的《吠陀》诗中。同时,叶舒宪也详引了吕思勉《盘古考》的观点,认为其与高木敏雄所见略同,不期而遇。由此,叶舒宪断言: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的盘古神话……均因印度佛经影响而产生,这个问题已由中外学者在几十年前做了结论:盘古神话的来源已经不是什么谜了。

否定

事实证明,盘古神话从古至今,已流传了好几千年。但近代曾流行外来说。其主要观点有:1、印度是世界上神话、故事的重要发掘地,盘古神话的两大母题(卵生神话母题、尸体化生母题)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2、后汉所译佛经《摩登伽经》等里的大神安荼义为鸡卵,安荼神话中包括此两大母题。徐整写作时可能看过此经。3、印度婆罗门教创世大神梵天(简称梵,其读音与盘或盘古相近)。

这些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是不大可能的。在汉代即有记载的《六韬》大明篇(传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不是没有可能),早已记载盘古之宗是不可动摇的。早已有的盘古,怎么会忽然成为印度进口的。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

《六韬》中的盘古之宗不只是一个神名问题,而且关系到天道清净、地德生成、人事安宁等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问题,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观念,没有什么佛教思想。外来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1]

本土说

盘古公元一世纪已在河南、山东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倒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

明代董斯张《广博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关于盘古的记载,有盘古之君死后血为淮渎的叙述。古代称江、河、淮、济四水为四渎,淮渎即古淮水,今称淮河,由此淮河流域也当构成了盘古神话的流传地。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区同样流传不少活形态盘古神话,说是古籍记载盘古神话可能的原始采录地之一,也是可以成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桐柏山区历史上也可能与苗、瑶先民有关系。据《南史》记载:

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种落布在诸郡县。……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郡,动有数百千人。……所在多深险。

其中的雍州,同样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所云,为南朝宋 元嘉二十六年(449)割荆州北部为境而置,治所在襄阳,辖境往东北已达今河南泌阳,雍州蛮所在之深险当包括桐柏山区。如是,桐柏山区流传的盘古神话是否与盘瓠之后的雍州蛮即苗、瑶先民有关,当为一悬案。

更大的悬案还在于,由于瑶族有盘古文化又有盘瓠文化,又由于依据的史料不同,学界对瑶族盘古盘瓠的关系、以及盘古文化是否瑶族原生文化等仍有不少争议。湖南学者彭官章《盘古即盘瓠说质疑》(10)以瑶族文献《过山榜》为依据,指出在瑶族中,

唐以前盘古盘瓠两相分明互不混同……瑶族信仰中只有盘瓠而没有盘古。……唐初,盘古名字纳入《过山榜》,……宋初,盘古成为瑶族崇拜对象之一,并被纳入瑶族祖先行列。

他认为,盘古只是瑶族信仰的外壳,而盘瓠才是瑶族信仰的核质。湖南另一位学者、出身瑶族的李本高《盘瓠与盘古刍议》(11)也指出:

瑶族也祭祀盘古,但只把盘古作为象征性的神祇加以祭祀,……瑶族祭祀盘古的时间也较晚,据《评王卷牒》载瑶族祭祀盘古始于宋,有些地区还要晚。

《评王卷牒》亦即《过山榜》,是瑶族同一类文献的不同称呼。是唐以前瑶族没有盘古信仰?还是有盘古信仰而因为盘瓠信仰更突出故《过山榜》忽略了?可能还得深入探讨。

彭、李两位学者文章均认为瑶族盘古文化来自汉族的影响。的确,汉文典籍最早记载了盘古神话,并通过汉文化的影响广泛传播了盘古神话,这是无疑的,但只是下延。往上呢?似乎还得沿着华夏/汉族这条线,追溯一下盘古神话在华夏/汉族文化中的根。

前面已经谈及,上述关于盘古的叙事,在其前汉文典籍里大都有迹可循,《 老子》、《 庄子》、《 淮南子》等的相关论述,无论在文化底蕴或叙事形式上均下关于盘古的叙事,前后应该是一脉相承。以下再作一点具体的阐释。

回过头来看上面引述的几则盘古神话,或许能找出几个关键词,例如,元气、鸡子、阴阳、嘘吹、昼夜、肢体,等等。似乎可以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分析一下盘古神话里华夏/汉族文化的内涵。

元气见于《太平御览》卷一所引《三五历纪》及《五运历年记》,此两书在不同的辑本里辑录的文字常有差异。《太平御览》卷一所引《三五历纪》开头为:

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瞑滓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提摄,元气肇始。

《五运历年记》更作了发挥:

元气濛鸿,萌芽始兹,遂分天地,肇立乾坤,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

这是盘古出现以前的宇宙混沌之状,采用了华夏/汉族传统的元气之说。元气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范畴,表示混沌未分时的实体,或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较早谈及元气的是《鹖冠子》。据《汉书艺文志》载,《鹖冠子》作者为战国时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也有类似记述。其书泰录篇云: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西汉《河图》云: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东汉王充《论衡谈天》云: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可见元气之说文化底蕴之深厚。

至于鸡子之语,东汉张衡《浑仪图注》也已用过,其书在阐述浑天说时云,

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地都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此说曾长期支配中华传统文化的宇宙结构观。

元气如何形成天地,《三五历纪》沿袭了传统的阴阳变化之说,即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此类表述已先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曰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再经上述《河图》等发挥,逐渐而为经典。

元气分天地、孕中和而首生盘古,此盘古之君,据明代 董斯张《广博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载,是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这又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烛阴的形象很相似。烛阴的形象是:

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身长千里。

而更具体的清代马驌《绎史》卷一所引《五运历年记》 中盘古垂死化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盘古化身身体各部分所化万物的编排,与《 黄帝内经》以及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人身各部位与天地相副的编排十分相似。 董仲舒《春秋繁露》里《人副天数》篇写道: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故超然有所倚。……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故人之身,首妢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和,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到了这里,已经确实无法再谈论盘古神话始作者是谁了,也许,下面这样的概括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即: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古籍所记载的各种异文来看,盘古神话可能不仅在某一地区某一族群产生和流传,而且在多个地区多个族群产生和流传,具有多种类型、情节和文化底蕴,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融合了不同民族以至域外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结构。这样的概括也许有些笼统,但可能也是最合乎实际情况的。

到了这里,也无须再谈论盘古神话来源于印度的西来说了。或许印度梵天神话在某些方面影响了盘古神话,但由于上述如此多的盘古神话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叙事结构的底蕴,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盘古神话来自西天的结论,它的根在中华各民族。

人文观念

首先,盘古神话表现了一种 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以人为本,宇宙由人开辟,由盘古顶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年,盘古巨人长得多么高大,说他神于天,圣于地,表现了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这一人本主义的宝贵思想。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不息,劳动不息,就可以创造一切,这正是盘古神话所显示出的思想光辉。

其次,人的本质在劳动,正是劳动使人类高于一切动物,区别于一切动物,盘古神话实质上正是对人类劳动赞美的一曲最壮丽的凯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万物,正是盘古神话最深刻的思想内涵。

盘古精神

首先,盘古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的开创精神,创新精神,这对于我们改革开放创造和谐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盘古精神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盘古精神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坚持,长期奋斗,自我牺牲,为民造福的精神。

看过盘古的简介的人还看了: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