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商朝 >  商汤讨伐夏朝鸣条之战的意义

商汤讨伐夏朝鸣条之战的意义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537

鸣条之战,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鸣条的一场战役,鸣条位于今天的山西运城西边。下面是有鸣条之战的历史意义,欢迎参阅。

鸣条之战结果

鸣条之战的发生或者是商汤讨伐夏朝战役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到了夏朝末期,昏庸的夏王已经将夏朝的统治带入了一个非常危险和羸弱的境地,当时远在商地的汤早已不满夏王的统治,在看准时机之后,汤先后联合和收并了许多地区和夏朝的附属小国,最后终于将夏王带进了孤立无援的状况中,时机成熟之后,鸣条之战终于爆发了。

但是鸣条之战结果并没有导致夏王朝的全面覆灭。在夏王朝被商汤推翻之后,当时与商汤实力相当的势力还有一股,那就是著名的伊尹势力。而夏王朝的覆灭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鸣条之战结果也只是完成了推翻夏王朝的第一步,而在鸣条之战之后,夏王朝的封建残余仍然遍布在许多地方,直到两股势力将这些残余彻底消灭。

两股势力在消灭封建残余之后,又分别率领着大军向西边进发,在商汤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之后,夏朝以前的大臣和贵族们终于开始有了臣服之心,这样才使商汤一步步登上了王位。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的更迭都离不开战争的发生,其中,商朝推翻夏朝后期昏聩的统治时就发生过一次非常关键的战争——鸣条之战。鸣条之战的发生彻底掀开了了商汤推翻当时的夏王统治的序幕,而鸣条之战之后,中国历史也从夏王朝逐渐进入了新的朝代,而这一事件能够发生,鸣条之战背景也甚为关键。

在夏王朝进入末期统治的时候,从夏朝的孔甲做了夏王直到后来的夏王登上王位,夏朝的统治一步步从君王的不理朝政和沉湎声色开始而走向了残暴与荒唐,由于国力逐渐变得衰弱,很多诸侯国和属地都一次次发生着诸如反叛和起义的事情,等到了夏统治的时期,诸侯国甚至都不到夏王那里进贡。

提到鸣条之战背景,就不得不提到夏王在位时的统治状况,当时的夏王朝已经处于一种内乱不平外患不断的情况,因为夏王的昏庸和残暴,整个国家都弥漫着统治阶级和普通平民越发激烈的阶级矛盾。而夏王却对这一切丝毫都不在乎,除了在朝政上的懒散和不进取之外,夏王还挥霍和放纵自己的生活,经常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做出许多对老百姓抽丝剥笋的残忍行为,把百姓的生活搜刮到了一种难以为继的地步。

在这种背景之下,鸣条之战终于爆发了,当时的商汤对夏王做出的讨伐行为得到了大多数诸侯和平民的支持,终于,在这场战争的大败之后,夏朝也开始走向了全面灭亡。

鸣条之战,发生在公元1600年商灭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商汤与夏军进行的一场决战。但如今的鸣条之战遗址一直说法不一,有说在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又有说在河南封丘县东部的。

如今,有许多的资料证明,鸣条之战遗址就在封丘县东部与长垣县西南部的接壤处一代。在山西运城夏县一代出现过鸣条之战遗址的石碑,50厘米高,一米多长,呈卧式。石碑为浅青灰色,右上角残掉,碑体太久风化得很厉害,阴刻的三行篆文已经很难识别。上面是商汤四字,中间是几个字较大鸣条之战的字,下面是旧址二字,每字约20厘米见方,好像是一处建筑的标志物。石碑上没有年代,有人推断大致为唐代遗物。但是如果在唐代的话鸣条之战碑中的战字,应该写作为戰字,而在唐代是不会写作单+戈字或‘戦’字的,所以山西运城夏县的石碑疑为假的石碑。

在明代长垣县志中有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古代的陈留郡在现今的开封县,而古代平邱县管辖为现在的长垣县西南部和封丘县东部。据记载太行堤外有一块叫做两棵旗杆地,传说是商汤进行战前动员商誓的地方。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也指出: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开封)。可见历史上的鸣条是指的现在的开封封丘县东部一代。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