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 >  司马懿在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一次伐蜀,真相是什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一次伐蜀,真相是什么?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950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一起欣赏。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还活了17年。

然而,17年中,司马懿一直没有组织过伐蜀战争。

被魏帝阻止的进军

其实,司马懿早有伐蜀之意,只是被魏帝阻止了。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魏延相争,发生了激烈内讧。

司马懿得知后,“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想去打,被魏帝下诏阻止了。(《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想要进军,是很合理的。

当时,还不到30岁的魏明帝牢牢掌握着一切。

此时已经司马懿,已经55岁了。

实权而言,面对诸葛亮的挑衅,司马懿还需借助天子的诏书来压制众将出战的请求,其实权自然还远远不足以威胁魏帝。

就年龄而言,55岁的他似乎没有必要去考虑魏明帝(不足30岁)的权力格局,更不必考虑魏明帝死后他如何夺权。

就功绩威望而言,此时的司马懿也远远没有到当年韩信那种“功高不赏”的地步。

因此,“见可而进”,试图趁机有所作为,是自然的事情。

然而,魏帝则另有打算。

魏明帝早已经确立了总体战略思想。

早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明帝就采纳了孙资的意见:只派大将据险而守,安心发展经济,如此,”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吴、蜀一时难以消灭,魏国经济还没有很好复苏,时间有利于魏国。

因此,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就确立了明确的原则:诸葛亮远道而来,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

诸葛亮虽死,但这些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伐蜀的时机仍未成熟。

因此,魏帝阻止了司马懿伐蜀的企图。

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年中,司马懿继续执行魏帝的战略思想,只是在马岱等人进犯时派兵击退,没有大举征伐。

依战略顺序执行任务

事实证明:魏帝不允许司马懿攻蜀,不是司马懿有问题,而是攻蜀这个目标有问题。

对于征服的先后顺序,魏帝已有了全面的规划。

235年,诸葛亮去世一年后,幽州刺史毋丘俭上奏:咱们跟吴蜀搞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呀!所以陛下您到现在还没有立下什么值得撑到的功业。现在应该趁着诸葛亮去世,蜀国稍微消停的机会,讨灭辽东公孙渊!

“帝图讨辽东”,才将毋丘俭调去幽州的。毋丘俭的这分奏折,是在明帝授意下做的。(《三国志.毋丘俭传》)

因此,毋丘俭的奏折,就是明帝的思路。

吴、蜀,有天险阻隔,“所在深险”,实力比较雄厚,不容易讨灭。

相反,辽东公孙渊,牵制了魏国北部相当的国防力量,而且,近来与东吴眉来眼去,不能不除掉!

同样重要的是,观察了辽东很久的魏帝君臣很清楚:公孙渊是可以快速平定的!

出征前,明帝问司马懿:要多久?

司马懿答:去30天,回30天,打30天,90天够了!

从君臣二人的对话看,明帝君臣对公孙渊非常了解,确定能快速平定!

因此,明帝以司马懿快速平定了公孙渊!

总的来说,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很难生不臣之心,明帝对司马懿也是基本上充分信任的,基本上可说是君臣一心。

因此,明帝去世前,即直到239年初,司马懿是严格按照魏帝安排行事的,他不征蜀,是魏帝的安排。

坚决反对攻蜀

明帝驾崩后,司马懿曹爽联合辅政,开始了明争暗斗。

攻蜀问题,也是明争暗斗的关键所在。

曹爽极力主张攻蜀。

一方面,曹爽缺乏军功,急需立功。

另外一个原因则更重要:司马懿曹爽,要争夺外军的控制权。

其中,雍凉地区,是第一个焦点。

司马懿曹真,都曾都督雍凉,双方在此都有相当基础,自然成了彼此争夺的第一个焦点。

当时,曹爽利用政治上的优势,安插了自己人夏侯玄都督关中。

伐蜀,即便不能建功,也能加强对雍州军马的控制。

司马懿自然极力反对!

一来,主持伐蜀的是曹爽夏侯玄

伐蜀取胜,加强的是政敌的力量,对司马懿一点好处也没有。

二来,以“正确”获取人心。

司马懿与蜀军打了那么多年仗,对蜀军的实力是有了解的。

曹爽这两把刷子,纯粹是去自取其辱!

反对伐蜀,站在正确的一边,自然能够在曹爽失败时形成“反差”。

因此,曹爽司马懿竞争时期,司马懿是最坚决反对伐蜀的了。

未遑外事

司马懿斗倒曹爽后,夏侯霸害怕受到牵连,逃到了蜀国。

姜维夏侯霸司马懿掌权了,会不会来搞我们?

夏侯霸答:他们刚得手,根基不稳,要先安定内部,一时还不会征伐。

“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就是司马懿夺权后的实际情况。

朝堂上,还有许多拥曹派人士;地方上,各地外军将领也蠢蠢欲动。

因此,司马懿的工作重点不在征伐。

他既不征伐,也废除了曹丕以来的一些苛刻政策,轻徭薄赋,获取人心。

他集中精力于解决王凌等地方实力派的反叛。

因此,终司马懿一生,未再征蜀。

司马昭的立场

司马懿的立场,司马昭自然是清楚的。

曹爽伐蜀时,司马昭正是征蜀将军,是夏侯玄的副手。

然而,司马昭一直反对进军,也一直主张“宜亟旋军,以为后图”。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也延续着司马懿的思路,没有贸然大举征蜀。

直到淮南三叛彻底被平定,中央和地方的拥曹派已经基本被铲除,“营立家门”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对司马家来说,“营立家门”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对魏国来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自罢弊”的时机已经成熟。

因此,伐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另一方面,司马昭有些事情确实过分了。

尤其是杀害曹髦一事,连司马家的政治盟友陈泰等人都愤慨不已。

因此,发起伐蜀作战,转移内部视线,成了司马昭的刚需。

灭蜀之战,时机已到,势在必行了!

司马懿不伐蜀,司马昭伐蜀,是针对不同形势,作出的不同决策。

把握规律,顺时而动,司马家由此成为三国最后的赢家。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