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毛主席的朋友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他出行大多选择乘坐专列,很少乘坐飞机,哪怕火车速度慢,毛主席也不着急。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飞机不够安全,党中央禁止毛主席坐飞机;有的说是毛主席有高空恐惧症,害怕坐飞机;有的说毛主席不喜欢坐外国的飞机,希望坐中国自己的飞机………
但迄今为止,没有哪个说法是真正权威的。
实际上,毛主席确实曾因乘坐飞机遇险,但党中央并未“禁止”毛主席坐飞机;毛主席确实不喜欢坐外国人的飞机,但中国无力自造飞机,他只得乘坐外国飞机……
直到40年后的2011年3月,
曾担任毛主席17年机要秘书的谢静宜才给出问题的真正答案:
一切为了群众。
毛主席乘坐飞机有过哪些经历?他为何不喜欢坐外国的飞机?毛主席是如何关心新中国飞机研制事业的?毛主席喜欢坐火车而很少坐飞机,跟群众有什么关系?
本文带你一起回顾毛主席乘坐飞机的经历、对新中国飞机研制事业倾注的心血,揭开一代伟人很少乘坐飞机背后的秘密。
毛泽东在飞机上办公
重庆谈判: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出行主要靠骑马或步行。
1940年,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感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决心,更被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深深折服,当看到毛泽东等领导人条件艰苦,只能骑马出行时,陈嘉庚慷慨解囊,送给党中央两辆美国产福特牌汽车。
汽车有了,但人多车少,该给谁用?
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给毛泽东配一辆。
消息传到毛泽东耳朵里,他立即表示坚决反对,果断地说:
“我不要!”
工作人员愣了,毛主席都不要,该给谁呢?谁好意思要呢?
毛泽东强调说:
“你们考虑问题太简单了,分车,一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这是当务之急;二要照顾年纪较大的同志。”
但是,大家还是认为应分给毛泽东一辆,不然其他领导也不好意思要。
毛泽东有些生气,大声说:
“走走路有么子不好?连走路的权利都要取消么?走路锻炼身体,还可以深入群众,你那个汽车呜呜一开,跟大老爷一样,群众还敢跟你说话么?”
一看毛泽东生气了,大家只得作罢。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骑马
最后,按照毛泽东的要求,两辆车一辆给了主管军事指挥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使用,另一辆作为机动,主要给被尊称为“延安五老”的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等来往办公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从来没有乘坐。
有一次,毛泽东骑马开会路上,马突然受了惊,一下子把毛泽东摔倒在地,导致左手被摔伤,朱德和延安“五老”听说后,都要把汽车让给毛泽东坐,却被毛泽东一口拒绝。等毛主席准备去中央礼堂讲课时,警卫员偷偷叫来汽车,对毛泽东说:
“主席,你的胳膊摔伤了,就坐这一回吧。”
毛泽东回答说:
“胳膊摔伤不耽误两条腿走路嘛!走!”说完,就迈开大步向中央礼堂走去。
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毛泽东才会偶尔乘坐汽车。有一次,毛泽东坐在副驾驶上,问司机说:
“你说说看,是天上的飞机快还是你的汽车快?”
司机一脸懵圈,想了想才迟疑地回答说:“当然是飞机快啊。”
毛泽东这个问题,充满了孩子气,这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暗藏着一个乘坐飞机的愿望,但在当时的延安,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但毛泽东想不到,自己很快就实现了乘坐飞机的梦想。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迫于压力,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是,毛泽东欣然答应,并率团于1945年8月28日前往重庆,这次出行乘坐的就是飞机。
美制C-47型运输机
来延安接,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等人一同随机来到延安,毛泽东就是乘坐这辆由美国
“飞虎队”
机组驾驶的
美制C-47型运输机
来到重庆参加谈判。
可以想象,毛泽东第一次乘坐飞机,一定是兴奋又紧张的,他还和机组成员合影留念,不过当时有很多人陪同,加上机组人员经验丰富,无论往返,一路之上都非常顺利。
1945年,毛泽东乘坐美军飞机抵达重庆
工作需要:毛泽东乘坐飞机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着手建立人民空军,很快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当然,这里说的“自己的飞机”,并不是我国自己研制的飞机,而是从苏联购买的。
1951年1月,中国空军购买并改装了42架苏制
“伊尔-12型”
高空运输机,后来又购买过苏制
“伊尔-14型”
、苏制
“里-2型”
、苏制
“图-104型”
、苏制
“伊尔-18型”
等运输机。这些飞机,大多用于军事需要,有的也被改作民用,主要是供中央领导出行。
毛泽东一生乘坐过的空军飞机不太多,上述型号都坐过,但次数都很少,
只有代号4202号的“伊尔-14型”运输机,毛泽东乘坐次数最多
。据统计,从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
毛泽东先后23次乘坐代号4202号飞机出行,
因此有人称4202号飞机是
“毛泽东的专机”
。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毛泽东从不讲特权,决不允许为自己专配一架飞机,这是极大的浪费。4202号飞机这架飞机不同于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并非毛泽东一人专用,不少中央领导都乘坐过。即便是建国以后,毛泽东也始终保持在延安时期的作风——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不讲特权,不搞特殊。
伊尔-14:毛泽东乘坐次数最多的飞机
为了方便中央领导出行,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独立第三团,隶属华北军区空军,负责执行专机飞行任务,配备了政治素质硬、业务本领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飞行员。
独立第三团团长胡萍,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飞行员。从1954年起,他多次为周恩来飞过专机,还为越南、印尼、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家领导人飞过国内航线,都是万无一失,他也见证了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执行专机飞行任务的那段历史。
众说纷纭,毛泽东很少乘坐飞机的原因探讨
虽然新中国在1952年就有了专机和独立飞行团,但毛泽东依然很少乘坐飞机,他建国之后第一次飞行还是在1956年,大多数时间里,毛泽东出行都会选择火车专列这一方式。
根据各方面资料统计,毛泽东在建国之后乘坐飞机出行的次数不少于25次,但也不会多于35次,大多集中在1956年至1958年。这个数据对一个大国领袖而言,次数是很少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众说纷纭。
下面作者结合实际,列举如下三种主流说法,同时对每种说法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分析,力求揭开毛泽东很少乘坐飞机的真实原因。
毛泽东乘坐过的里-2型飞机
一、“安全说”:出于安全考虑,党中央“禁止”毛泽东乘坐飞机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要去广州视察。这次他一反常态,坚持要乘坐飞机。
主席一声令下,空军司令刘亚楼马上安排,指令由驻京专机飞行团团长胡萍亲自担任机长,配备最好的机组人员,驾驶苏制
“里-2飞机(机号8025)”
执行专机飞行任务。
苏制里-2飞机是小飞机,只能载十几位乘客,但在当时已经是国内最好的飞机。党中央对于这次飞行高度重视,出发之前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维护和多次试飞,确保万无一失。
1956年5月3日,毛泽东乘坐8205号飞机在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在武昌停留休息之后继续飞行,于当天下午6点安全抵达广州白云机场,一共飞了近8个小时。
毛泽东走下飞机后,毫无疲态,高兴地说:
“还是坐飞机快,当天就到了广州。”
毛泽东在广州停留了近一个月,5月30日,乘飞机从广州返回北京。
毛泽东参观航空展
返程路上,毛泽东“游兴大发”,当天降落在湖南长沙,跳到湘江畅游一番;第二天又飞往武汉,在武汉期间,毛泽东又跳到长江里畅游一番,过足了游泳瘾才于6月4日飞回北京。
不料,飞机途经河北衡水附近上空时,遭遇雷雨云阻断航路,由于里-2飞机爬升能力有限,无法升到雷雨云上方越过,机组向毛泽东汇报后,决定改变航线,绕过雷雨云区。
就在绕过雷雨云区的40分钟时间里,由于受雷雨云影响,飞机和地面指挥塔失去了无线电联系,
就连军事雷达都扫描不到飞机的位置,地面完全不知飞机发生了什么情况,等待接机的中央领导和空军司令刘亚楼焦虑万分,却又无计可施。
无论机组成员还是地面人员,大家的心情都很紧张,只有毛泽东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坐在飞机上静静看书。毛泽东当然能感受到飞机颠簸,也知道飞机面临的危险状况,
但他更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镇静自若,只有这样才能给机组成员减轻压力。
40分钟后,人们终于看见了毛泽东专机的影子。
飞机缓缓降落,毛主席放下手中的书卷,从容走下飞机,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临走之前,毛泽东对机组成员连声说:
“同志们辛苦了!”
末了,毛泽东还不忘幽了一默,说:
“祝你们腾云驾雾,在暴风雨中成长。”
毛泽东乘坐过的伊尔-14型飞机现景(内部)
由于这次
“空中历险”
,再加上1955年的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党中央觉得飞机确实不够安全,一旦出了意外将是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为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
以后所有的外出考察,一般不允许毛泽东坐飞机,一律改乘火车或其他交通工具。
这是有关毛泽东不乘飞机的原因中,
最为常见的一种,
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
根据数据统计,从1957年3月19日至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先后23次乘坐代号4202号飞机出行,一年半的时间里,23次乘坐飞机,这个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
如果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取消了毛泽东乘坐飞机的权利,为什么次年反而乘坐飞机更频繁了呢?
另外,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性格比较倔强执拗,他认准的事情,不管有多危险,别人也很难劝阻。如果毛泽东一心原因乘坐飞机出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根本拦不住,也不会强行阻拦。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
二、“群众说”:坐火车随走随停,方便工作,贴近群众,飞机不行
2011年3月,曾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谢静宜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
采访中,主持人问谢静宜
“毛泽东出行为什么很少乘坐飞机,而大多选择火车”
,并提出了网络上流传甚广的
“安全说”
,即党中央考虑毛泽东的安全,“禁止”他乘坐飞机出行。
谢静宜否认
了“安全说”
,据她回忆,
毛泽东每次离京都是乘坐火车专列,极少乘坐飞机,主要不是出于个人安全方面的考虑,而是完全从工作和群众角度出发的。
毛泽东极少出国,一生只去过苏联两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二次坐飞机,但他在国内出行十分频繁,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视察、开会。这些情况下,毛泽东大多选择乘坐火车。
一开始,谢静宜对此也不太理解。有一次,她随毛泽东乘火车外出,专门问到此事,毛泽东回答说:
“乘火车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让火车找个支线停下来,下车去看看群众的生产生活,或者找领导干部谈谈都行。’”
先不管谢静宜的回忆准确与否,这个说法确实很有道理。
毛泽东乘坐专列外出视察
1,火车专列未必比飞机安全,甚至更危险。
毛泽东的专列条件虽比一般客车好,但比不上飞机,而且车厢里噪声大,颠簸厉害,冬冷夏热,一切都不方便,长期乘坐容易产生不安定感和疲劳感。
即便从安全角度考虑来看,坐火车也并非绝对安全,甚至比飞机更危险。
火车行程长,一路之上不可能随时设防,容易给敌人行刺之机,比如在铁道上安装炸弹等。飞机虽然受天气影响大,但速度快,又是高空飞行,不容易被敌人盯上,实际上更加安全。
何况,毛泽东一生富有挑战精神,不信邪,不怕死,从不考虑个人安危。
2,毛泽东出行确实喜欢走走停停,与群众密切接触。
毛泽东在北京时有个习惯,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但为了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在火车上打破了自己的作息习惯,他让火车晚上停车休息,白天行车,目的是在白天观察民情和庄稼生长状况,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
当火车奔驰在广袤的原野上时,除了看书以外,毛泽东大多数时间是从窗口观察庄稼生长情况,看到哪一片地庄稼旺盛,毛泽东就很高兴。有一次,毛泽东高兴地叫来谢静宜,一边指一边说:
“你快看,这一片麦子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外出视察过程中与群众亲切交谈
列车停在支线休息时,毛泽东时常走出来,在附近农田里转一转,看一看,摸一摸庄稼。
毛泽东见到庄稼,就像见到最亲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他考虑的首先是人民群众,是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特别是1959年至1961年,我国遭遇空前的“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吃不饱饭,毛泽东更加关心粮食生产。每当看到干旱或水涝,庄稼长势受到影响,毛泽东就担忧起来。这段时间,谢静宜在毛泽东脸上经常看到他忧心忡忡的模样,笑容变得很少。
这就是真实的毛主席,他真正心系天下百姓,关心人民疾苦。
为了和群众接触,毛泽东不怕危险。
专列本来是保密的,但毛泽东不以为然,当火车通过城镇路口时,行驶速度比较慢,工作人员担心被窗外的群众认出毛主席,就把窗纱拉上,但毛泽东随手就把窗纱拉开往外观察,由于窗口又大又亮,很容易就被外面的群众认出来。
一看到毛主席,群众们顿时欢呼雀跃,有的还跟着列车飞跑向毛主席致意,毛泽东也很高兴,他微笑着向群众招手致意,根本不担心有什么危险,但工作人员却很担心,劝主席拉上窗纱,毛泽东很不乐意地说:
“怕什么,这是人民群众啊!我为什么怕群众呢?”
工作人员提醒说:
“群众中也有个别坏人呀!”
毛泽东撇撇嘴,
“即使有个别坏人也不怕嘛!这么多好人在,一个坏人哪敢害我呐?”
这就是真实的毛主席,他真正信任人民,对群众的爱胜过个人安危。
毛泽东和群众亲切交谈
从这个角度而言,乘坐火车可以随停随走,比较自由,容易控制,方便与基层群众接触,确实符合毛泽东一贯的思想和性格。
这或许是毛泽东出行选择火车,而很少乘坐飞机的真正原因——至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谢静宜对毛泽东的回忆是否准确呢?我觉得没问题。
谢静宜,河南商丘人,1935年出生,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毕业于解放军长春七九三部队(今解放军电子学院),进入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工作。由于聪明能干,干脆利落,谢静宜被选作毛泽东的机要秘书,一干就是17年。
17年的时间里,谢静宜追随毛主席左右,走南闯北,踏遍了整个中国,她对毛泽东工作、生活中的细节十分清楚,对毛主席万分忠诚,绝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说谎。
毛泽东和谢静宜合影
三、“爱国说”:毛泽东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希望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前述1956年那次遇险的飞行中,一开始,刘亚楼是想安排空军的苏联顾问团驾驶飞机,苏联顾问团经验更丰富,也更熟悉飞机情况,但毛泽东拒绝了,他傲然说:
“我们有自己的飞行员,为什么要坐外国人的飞机?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我一定要坐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
毛泽东之所以不坐外国人驾驶的飞机,绝非出于安全考虑。无论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还是1957年访问苏联,毛泽东乘坐的都是外国机组成员驾驶的飞机。他这次飞广州一定要乘坐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显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自己实际行动支持人民空军。
毛泽东之所以说“
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
”,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他不仅不愿坐“
外国人驾驶的飞机
”,也不愿坐
“外国人研制的飞机”
,他更希望的是,有朝一日坐上
“中国人驾驶的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飞机”
,才能真正满足毛泽东心中的
“飞机梦”
。
毛泽东的心中,一直有个“飞机梦”。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机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俱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别说飞机、汽车,就连自行车都不能自己造。但一穷二白的现状更激起了毛泽东不服输的精神。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亲自决策上马了156项工程,
其中就包括汽车、飞机,
即建设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时有人觉得项目太多,像汽车、飞机这种可以考虑往后安排。
毛泽东听了不以为然,自信地说:
“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这就是领袖毛泽东的眼光,高瞻远瞩的他知道,汽车、飞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业水平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大国,
如果连汽车、飞机都造不出来,就会被西方国家瞧不起,
所以汽车、飞机项目必须上马,而且必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上马。
研制汽车、飞机,不是一般工业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尊严和民族信心的战略问题。
在毛泽东的亲自关心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艰难起步。
1956年9月,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
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但这不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
1958年7月26日,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飞上蓝天,
开启了新中国飞机制造事业一个全新阶段——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阶段。
我国自主研制的歼教1飞机
通常情况下,军用技术、装备比民用更高端,但航空工业领域却恰恰相反。
一个国家能造出先进的军用飞机,如战斗机、轰炸机,却不一定能造出大型民用客机,民用大飞机是航空科技和工业成果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说的
“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指的就是
大型民用客机
,俗称
“大飞机”
。
当时的美国、苏联、英国、法国,都拥有自己的大飞机。
1954年,赫鲁晓夫乘
图-104
专机访华,让毛泽东受到很大
“刺激”
,要求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参观。1959年,赫鲁晓夫乘图-114专机访问美国,因为飞机体型太大,美国机场的舷梯车达不到它的舱门高度,导致美国人十分难堪,赫鲁晓夫利用大飞机羞辱了美国人一把。
可以说,在当时乃至如今的国际形势下,大飞机是大国形象最好的注脚。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没有自己的大飞机,国家领导人出行只能乘坐螺旋桨式飞机,出国访问只能租赁外国的喷气式飞机,外界评论
“中国尚未进入喷气时代,只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
,而“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必须研制自己的大飞机。
1970年7月,毛泽东视察上海。上海是当时中国科研和工业力量最好的城市,视察过程中,毛泽东对随行人员感慨地说:
“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飞机嘛。”
我国自主研制的运10飞机
毛泽东这句话绝非一时兴起,而是长久以来
“飞机梦
”的真实体现。在毛泽东的指示下,1970年8月,国务院批准大飞机项目立项,我国的大飞机项目即
“运10”
“708工程”
,研制地点就定在上海。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全体科研人员克服困难,忘我工作,艰苦攻关,
“运10”
项目整体进展比较顺利。1980年9月,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大飞机——运10终于首飞上天,使中国一举成为继
美、苏、英、法
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大型客机的国家。
这一切,当然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毛主席运筹帷幄,英明决策的胜利。但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去世4年,无缘得见他心目中的“中国大飞机”了。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45年,关于他
“为何很少乘坐飞机,而更喜欢乘坐火车”
的争论还在进行,始终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说法。
作者认为,
“群众说”
是最贴近真实历史的说法,它体现的是伟大领袖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真情实感;
“爱国说”
是最符合伟人志气的解释,它体现的是一代伟人独立自主、发奋图强的民族自尊心。
国产大飞机C919
2021年,上海将推动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适航证并交付首架。C919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与当前世界最主流的机型波音737和空客A320级别相当。
毛主席看到这个消息一定倍感欣慰,在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努力下,他的“大飞机”梦想终于实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代接着一代干。可以说,没有毛主席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飞机”的关心,就没有今天“中国大飞机”梦的实现。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缅怀毛主席!这盛世,如你所愿!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