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宋代王安石《楞严经旨要》:书不勉强方通神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历代书法珍品极多,不乏王献之《鸭头丸》、怀素《苦笋帖》等稀世国宝。其中,有一件书法作品,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珍贵程度却不亚于前述作品,那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王安石书写的《楞严经旨要》。近期,随着“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的对外展出,王安石的《楞严经旨要》也得以和观众见面。

《楞严经旨要》的结字构架比较雄阔,时有长横长撇出现,和黄庭坚法长枪大戟的风格有几分神似,有的长横还呈现出明显的“一波三折”特点,这或许是因为王安石在江南生活和为官时期,和黄庭坚一样也观摩过《瘗鹤铭》,并受到这类南碑作品的影响。位列“宋四家”的黄庭坚王安石私交甚笃,不仅对其为人倍加推崇,而且对其书法也大为赞赏,认为“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因此他俩的书法有几分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

稍后于他们的张邦基则认为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当时北宋文人在评论王安石书法时,认为他应当是从五代书法家杨凝式那里受益较多,而杨凝式的书法正被宋人誉为“横风斜雨,落纸云烟”。从这卷《楞严经旨要》来看,“横风疾雨”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它的字体虽为楷书,但是行书速度较快,类似急就章一样急促率意。而且,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让,观者确实容易产生“横风疾雨”般的淋漓痛快之感。同时,字距和行距均较紧凑,但是笔画却摆布疏朗,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因此尽管全篇章法紧密,但由于笔画之间留有较大空隙,再加上一气呵成的行笔风格,所以作品的整体节奏是跳跃的,内在气息是流动的,而没有某些抄经体的那种压迫感。

正如《宣和画谱》所说的那样,《楞严经旨要》除了书写快速外,在墨色上总体也是比较清淡的。在我们的书法语境中,快速书写是率意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淡墨也往往是和率意联系在一起的。在书法史上,使用淡墨最有名的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董其昌曾经把自己和赵孟頫作了一个比较,认为“赵书无弗作意,而吾书无不率意”。而这种率意,也正是王安石书法的显著特征。可以说,王安石“横风疾雨”艺术风格的背后,也正是以书法应当率意而为的认识作为支撑的。就像王安石在观看颜真卿书法时讲的那样,“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不必勉强方通神”这句诗,化用了杜甫论书的一句诗“书贵硬瘦方通神”。这两句诗形式虽相近,审美旨趣却大相径庭。在杜甫那里,书法的好坏是有明确标准。而在王安石这里,书法正是要打破框框才能传神。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正是唐宋两代书法审美的缩影。就像清代书法家梁巘认为的那样,“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么唐人宋人为什么会在书法审美上如此不同呢?尽管唐宋相去不远,但是经过唐末五代的大动乱后,书法传承体系已被破坏,宋代书法家是在一片废墟上着手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而且,唐代书法家在作书时往往是以官僚身份,书法的政治功能非常明显。唐代的书法名篇,比如《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大唐中兴颂》等莫不如是。而宋代书法家虽然也大都有着一官半职,但是他们往往是以文人身份在作书,书法不是为了歌功颂德、政教风化,而是着力于表现自己的精神、情感与个性。苏东坡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书法乃一人生态度耳,非为经国传世。”同时,宋代皇帝广收书画文物,置于三馆秘阁,时常组织群臣举办“观书会”,还刊行《淳化阁帖》《太清楼帖》,使得文人阶层比以往更容易看到魏晋书帖。在揽观晋唐书帖后,宋代书法家以晋书的风骨神韵为依据,来破除唐人法度的牢笼,成为当时最可取的途径了。而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自然也成为这一转向的积极实践者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