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日本画最后的大家,伦敦展河锅晓斋

传统日本画最后的大家,伦敦展河锅晓斋

来源:历史知识网

经历幕府与明治时期的日本画家河锅晓斋(1831-1889),被认为是传统日本画最后的大家。他作品中的诙谐、活力和想象力依旧影响着当下漫画等众多艺术风格。

但在北斋和广重盛名之下,河锅晓斋常被忽视。3月19日起,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RA)推出“河锅晓斋展”,他最初师从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后经过狩野派的训练,创造出可怕可敬、可爱讽刺的形象,尤其在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向东方学习时,同时代的河锅晓斋却反过来望向西方。

对河锅晓斋确切的指控至今仍是个谜,但有传言称,他当晚的画羞辱了掠夺成性的西方人,据说是“以生动的隐喻,侮辱了重要人物”。因事发公共场合,他当场被捕。

随后的牢狱之灾,伤其身体,却无损其名誉。在那个时代,图像是传达观点的重要手段,画家们用手中的画笔唤起民众意识。河锅晓斋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开创性的画家,幽默的画风和娴熟的技法,使之成为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代表,他的作品也有编年史的意味。

他精通各种风格,创作了大量作品,作为一名教师心胸开阔,结交甚广,这也确保了他的作品被尽可能完整地保留。此次皇家艺术研究院“河锅晓斋展”的展品为艺术品商人高曼(IsraelGoldman)私人收藏,他的收藏涉及了不同时代和门类,是河锅晓斋和浮世绘的重要藏家之一。

到了1830年代,原有社会阶层分崩离析。没落的武士阶层出售他们的佩剑、盔甲、甚至武士身份。河锅晓斋的父亲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大米商人的儿子,在被武士家族收养后,成为了幕府武士的扈从。

在河锅晓斋一岁时,全家迁居江户。很快,这个男孩表现出艺术家的潜质。六岁便进入歌川国芳的画室。此时的国芳正在制作浮世绘版画,画中那些源自中国和日本文化中的武士、以及超自然的鬼怪世界给幼小的河锅晓斋留下深刻的印象,国芳还向他传授了一系列观察自然的经验,并建议不要只追求直接表达,而是捕捉“精神力量”。

预备(协助准备绘画材料)了两年后,河锅晓斋开始系统研究传统中国和日本绘画,其中就包括反复临摹释道人物等经典作品。课余时间,河锅晓斋也去体验江户市民生活,其中就包括饮酒、落语、妓院、狂言等。

1849年,河锅晓斋完成了学业,通过牵线被秋元藩画师坪山洞山收为养子。这意味着,未来他将继承这一封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1852年,在流言蜚语中,晓斋与坪山家族断绝关系。几年后,他开始了独立艺术家的职业生涯。

日本严格等级制度为讽刺漫画提供了无法抗拒的题材,同时这也是一项冒险的事业。其结果是,很多这一时期的日本作家和画家成了寓言故事大师,从民间传说到动物世界,他们利用世间万物取笑当权者,同时又保持着某种貌似合理的安全界限,这让人想起日本古老的《鸟兽画卷》。

1868年,反对势力升级为一场内战,战争的结束也宣告了幕府政治的终结。江户成为“东京”,新复辟的天皇被命名为“明治”。如今通过读历史知晓,“明治维新”创建了亚洲第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但在当时,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河锅晓斋便是时评家之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期,渴望西方的认同和对文化输入的试探与警惕相伴而生,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滑稽的图像。

除了漫画,河锅晓斋还继续创作一些更传统的作品。如果他只停留在狩野派,他的作品可能会出现在一个新的艺术标准中,当时这个标准正在被拼凑。传统绘画、陶瓷、宗教雕像,甚至歌舞伎剧院被认为类似欧洲歌剧,经典但过时;江户时代的流行艺术,也没有吸引力了,尽管西方收藏者似乎很喜欢这些作品。

河锅晓斋的艺术确实得到过官方的认可,1881年,他的狩野风格“乌鸦”在东京工业博览会上获得了最高奖。虽然,评委们称赞他画笔的“强大力量”,但很快,因其讽刺漫画的“粗俗、任性、白痴”而被禁止参加世博会。

英国建筑师约西亚·康德(JosiahConder,东京鹿鸣馆设计者)曾受教于河锅晓斋。1880年代,约西亚·康德在东京教授西方建筑,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从约西亚·康德对河锅晓斋教学风格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的基础建立在狩野派训练之上,并结合了歌川国芳从小灌输的对世界的严谨观察。在一次去镰仓的素描之旅中,康德观察到,对于晓斋来说,“临摹意味着完全同化”,他可以一次次地临摹一幅图像,而不需要再参考原始的画稿。

“他跪在那里,手握画笔,凝视丝绸,看上去像神一样——他完成了自己的画。他骄傲地挺直身子,四肢颤抖着,扔下画笔,把画卷沿着地板向观众滑去,说了一声:‘这是晓斋’,便离开了屋子。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位大师。”

注:展览持续至6月19日,作者克里斯托弗·哈丁(ChristopherHarding)系爱丁堡大学亚洲历史高级讲师,本文编译自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网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