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粤
如果纳粹德国不是两线作战,而是先进攻苏联,能否打赢苏德战争,甚至改变二战的进程?本文就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二战中最大规模之一的陆地战场的可能变数。
拐点
1938年9月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使得纳粹德国兵不血刃的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年后德国事实上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而之前8月苏德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也暗中约定瓜分波兰。
慕尼黑阴谋
至此,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虽然英国首相张伯伦自诩为“这个时代的和平”并避免了战火在1938年爆发。然后1年后的1939年9月,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导致英法对德宣战并发生战争史的奇观“静坐战”,至此二战欧洲战场正式爆发。
假设我们以此为历史拐点,设想纳粹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暗中和英法达成协议,英法以牺牲波兰为代价唆使德国进攻苏联,而德国则保证不侵犯英法利益全力进攻苏联。
张伯伦
于是按照既定计划,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同时苏联出兵波兰。两国瓜分波兰后,苏联为了建立“东方防线”于1939年10月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此时纳粹德国趁机出兵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提前2年爆发。如果按照这个设定,纳粹德国能不能赢得苏德战争?
德国内部统一,苏联大清洗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陆续废除条约重新武装德国。为了全面法西斯化,希特勒通过纳粹党和冲锋队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暗杀等,在德国建立集权统治,煽动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后,希特勒在德国国内民望达到一个很高的顶峰,大部分德国人都相信他将带领德国走向复兴,因此1939年可以说德国内部是非常统一的声音,希特勒几乎取得全部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
而1939年的苏联,仍然处在大清洗的肃反运动尾声中,断断续续的清洗肃反直到战争爆发都还在进行。
大清洗肃反运动给苏联带来的伤害毋庸置疑: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大批人才损失惨重,政治生活充满恐怖气氛,人人自危使得苏联内部诸多矛盾产生和互相猜忌、诬告盛行,军队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在随后的苏芬战争中表现拙劣。因此从政治方面来说,1939年的德国是远胜于苏联的。
苏芬战争
经济对比,德国更强
经历了大萧条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大幅度衰退,德国也不例外,危机期间德国通胀严重。但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扩军备战刺激经济恢复,加上德国原有的制造业基础,德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1938年德国钢产量突破2000万吨,而苏联直到1949年才突破2000万吨;包含占领区在内德国年产4亿吨煤、3180万吨钢,苏联年产1.5亿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年发电量700亿度(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一倍。克虏伯、宝马、梅塞施密特等都是知名大型企业,而苏联才完成工业化建设不久。
德国坦克生产
更不要忽视的是,在这个假设中,德国没有和英法开战,那么意味着困扰德国最大问题的石油短缺可以通过英法大量进口(英法中东殖民地都是富油国),背靠西欧发达的工业体系还能帮助德国改善产能不足问题。
对于战争而言,经济实力最直接就是反映在军工生产上。有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在1944年盟军对德国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的同时,德国军工生产达到战争期间的巅峰:在当年德国生产了约4万架飞机、2.7万辆坦克、8.7万门火炮。同时德国还在东西线应对着盟军的攻势。
苏联的工业化
不敢想象,如果德军没有英法的“后顾之忧”、全力进攻苏联,豹式坦克、斐迪南歼击车、88cm高炮、Me109战斗机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源源不断武装的机械化德军部队,会给苏军造成多大的损失?
如果苏德战损比按照3:1计算,每3辆苏军坦克换1辆德军坦克,仅1944年就可以干掉约8万辆苏军坦克,而整个二战苏联一共才生产了10.5万辆坦克!可以这么说,经济实力和由此带来的军工产能,德国比苏联要高得多。
军事实力对比
1939年,法国还在做着马奇诺防线高枕无忧的美梦;大英帝国勉力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的面子维护着海军的“并列第一”;美国还在孤立主义中孤芳自赏,苏联貌似庞大的军队却被北欧小国芬兰折腾的狼狈不堪。从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时期开始就傲视全欧的德国陆军,已经用领先所有强国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重新武装了第三帝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
客观来说,在真实历史中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时的战斗力应该是举世无双的,经过法兰西战役洗礼的德国陆军拥有数百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集团军。但是如果将时间提前到1939年,德军战斗力应该还没达到那么高。
巴巴罗萨计划
仅以时间接近的法兰西战役为例,1939年纳粹可用于对苏作战的兵力为:300万人、2800辆坦克装甲车、7500门火炮、1800架作战飞机,而对面的苏军实力在1939年初为:兵力250万、21100辆坦克装甲车、55800门火炮、7700架作战飞机。苏军占据极大数量优势。
但是在战斗力上,至少1943年前的苏军对德军是不占优势的,原因除了装备相对陈旧、很多部队编制缺员外,最主要还是大清洗运动导致苏军军官团损失严重,部队战斗力因此下滑的厉害。
在军事实力上来说,苏军可以通过潜能爆发堆积出很大的数量优势(很搞笑的是历史上俄罗斯民族赢下的战争基本就是靠长期堆数量耗死对手),但是如果德军在苏军完全爆发出数量优势之前就通过闪电战打垮苏军,就很难说了。何况在没有西线牵制的情况下,能不能占据绝对数量优势还不好说。
1943年7月初,德军在苏德战场还维持着400万兵力、4700辆坦克、3600架战机和4万门火炮。如果战争从1939年爆发,持续4年到1943年,苏军的损失再加上没有英美的援助,可能真的要崩盘也不好说。
德军四号坦克
结盟:苏联被孤立
交战双方谁能团结更多更强的力量,就更有机会赢得战争。如果历史不发生拐点,德日意三国的实力肯定不如中苏美英,然而我们现在假设的是英法并没有向德国宣战,战争相对单独的在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展开,这个时候来看交战双方的外交环境,就完全反过来了。
1939年可能是德国两次大战中最舒服的外交环境了:以英法绥靖政策的尿性,巴不得德国和苏联开战好“祸水东引”,而且这个政策在英法两国国内有很大的支持力量,由此可以推断英国首相张伯伦大概率不会下台,那么那位对德强硬的丘老头多半也没机会上台(怀疑即使上台以其强烈的反共倾向也不会支援苏联),可以肯定英法绥靖政策必将继续持续;
其次,德国可以联合芬兰一起进攻苏联,1939年苏联深陷素芬战场,德国如果趁机进攻苏联,可谓恰到好处;第三,1939年5月日本和苏联爆发诺门坎战役,如果德国和日本按照之前的约定共同进攻苏联,那这对于苏联又是雪上加霜的一刀;
诺门坎战役中的苏军
最后,1939年的美国,还在置身事外,它继续向日本出口废钢铁和石油,也没有援助苏联(即使想援助估计也很难,毕竟没有英国的同意和配合,美国佬想从本土直接把物资送到苏联几乎不可能)。
反观1939年的苏联,一是深陷苏芬战争、二是远东和日本交火、三是世界第一陆军全面进攻、四是西方主要国家几乎见死不救,最后自己内部大清洗和肃反还时断时续,几乎是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跟苏联唯一是同一条战线的,只有那个早在8年前就展开艰苦卓绝抗战的国家—中国。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
结束语
如果纳粹德国在1939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大举入侵苏联,在几乎占据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全面的优势情况下,可以说比1941年要有利的太多太多。而苏联在1939年无论是对战争的准备、国内形势、外交环境等都准备不足,很有可能会遭受比真实历史上更为惨重的损失。我们永远支持正义战争,也毫不低估苏联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毅力。
美剧《高堡奇人》
但是只能说,如果纳粹德国先进攻苏联并且全力以赴的话,尽管苏军拼死抵抗,但很有可能美剧《高堡奇人》中的场景,就真的会出现在真实历史中了。
感到庆幸的是,历史是真实的,侵略者无论假设还是真实中都是贪得无厌的,他们的侵略野心也不会改变。纳粹德国最终选择了两线作战,而全世界正义的力量也联合起来,将轴心国的美梦终结在了1945年。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