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紫
嫉恶如仇、脾气火爆的彭德怀,对群众却能一贯温和相待,礼貌有加,讲义气、重情意,因为他深知: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此,他常常大方热情地将自己仅有的东西赠送给百姓,聊表真挚情谊,留作纪念。凸显了他那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鲜明标注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这件衣服不算给你的酬劳,留给你作个纪念吧。”
1930年夏,红3军团攻占湖南长沙后,由政委滕代远和红8军代军长何长工率部分兵力留守;军团长彭德怀率主力出城向南追击敌军,到达易家湾时,敌军已逃遁。红军停止追击,暂驻易家湾。彭德怀利用此间歇,不顾疲劳前去湘江边寻找9年前他在危难时曾为他摆渡过江的渔翁。
那是1921年冬,22岁的彭德怀任湘军第2师第3旅第6团第1营第1连代理连长,跟随6团从湖南省南县开往长沙,在长沙和平江之间的潞口畬一带驻防。一天,特务排徐排长奉令(事因是区高参告发彭派人杀了其弟及全家)带一个班前来捉拿彭德怀。
彭德怀被押送到船快靠岸时,计上心来,对徐说:“此去,我怕是活不了啦,上衣口袋里还有几十块钱。你拿去给弟兄们分一分,剩下的请他们吃顿饭吧。”话音刚落,爱财如命的徐兴冲冲来掏钱。彭德怀出其不意使劲把徐撞到河里后纵身跳上岸拼命跑。押送者对这突如其来之事束手无策,也无意去追赶,只朝空中放了几枪算是交差。
彭德怀一口气疾跑了十几里,估摸彻底脱险才慢下脚步。他绕过长沙来到其南面的易家湾湘江岸边,再向茫茫江边望去,远远有只小舟在摇动,灯光时隐时现。他前去一看,是位60开外的老翁正在收拾船具,老妇人和少女在织补渔网。
他笑着向老人打招呼后,温和试探:“我要过江,可是身上没有一文钱。”老翁对来人上下打量后,觉得来人眉宇间有股正气且文质彬彬,便慷慨爽快地说:“上船吧,送你过江,不要你的钱。”他谢过老翁后麻利登上船启航,船靠岸后,彭德怀脱下一件棉线衣交给老翁,作为酬劳。老翁不肯要,诚恳地说:“送你过江,不要你的钱,也不要你的衣服。”
彭德怀连忙说:“那怎么行呢!这件衣服不算给你的酬劳,留给你作个纪念吧。若有机会还能见了面,再给你。”
时光流逝,一晃9年过去。立志救国救民的彭德怀历经风吹雨打、血雨腥风而初心不改、锤炼成钢,由一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红军的高级将领。
1930年,念旧重义的彭德怀故土重游。几经打听寻找,终于找到看起来衰老许多、仍以打渔为生的老翁。他走上前施礼后说:“你还认识我吗?”老翁说:“认不得了。”彭德怀说:“9年前一个夜晚,就在这里你曾把一个身无分文的青年摆渡过江去。”老翁回忆了片刻,高兴地说:“我记得,想起来了!”马上叫老伴找出彭德怀留的那件棉线衣要交还。
彭德怀感动地说:“已经9年了,你还留着这件衣服干什么?现在我用不着,你老人家穿吧。”老翁说:“好,这衣服我收下,但我不能穿,要留着,永远留着,有纪念意义。”
◆彭德怀元帅与海军指战员在一起。
彭德怀送给老翁5块银洋、两担米,还请到红3军团总部做客。讲起眼下的生活,老翁叹口气说日子比从前还难过。彭德怀说:“是啊,穷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红军打仗,就是要打倒地主恶霸,分他们土地钱财,不然穷人翻不了身,过不上好日子。我没啥东西送给你老人家,那5块是打下长沙后官兵每人发的零用钱,那两担米是从土豪家挑的。”
临别时,彭德怀打开随身包裹取出两双袜子和一条毛巾,叫转给女儿贴补家用。老翁接过东西眼含泪花激动地说:“没想到也有今天,可惜我老了,不然非当红军不可,同你一道去打白狗子,分田分地,为穷人打天下。”想了想又说:“我女儿家住江东,那里驻有何键一个团,你们过江去打吧,我给你们带路。”
彭德怀被老翁的真情所感动,深知红军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得以生存,才能打胜仗而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当老翁知悉眼前这位惦记着他的和蔼红军竟是赫赫有名的彭德怀时,惊讶得目瞪口呆,说:“啊!你就是彭德怀,这么大的官怎么和兵一样,裤子上还有补丁?”彭德怀说:“红军不分官兵,也不分官大官小,都是同志,都是为了革命做工作,谁也不欺压谁,是平等的。”老翁佩服感慨地说:“红军真好,官兵一致,不愧是老百姓的队伍。”他在红3军团总部吃过饭,恋恋不舍告别彭而归。
38年后,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身陷逆境时在他写的庐山笔记中,还专门着墨回忆了这段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翁的感谢之情,感恩戴德的情怀表露无遗。足见他一向将“人民之恩必报”进行到底的初心使命。
将群众送来的万民伞赠予第一对自由恋人
1931年5月16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为便于指挥红军作战和开展新区的地方工作,红一方面军成立了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谭震林、周以栗、黄公略等人组成的临时总前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30日,红军攻占福建省建宁县城,反“围剿”胜利。
6月3日,总司令部和总前委移驻敌我必争的战略重地——江西南丰县太和镇康都村。形势复杂情况下,彭德怀和毛泽东、朱德等“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经常深入群众,同工人、贫苦农民、红军战士促膝谈心,讲解革命道理,号召工人、贫苦农民拿起枪杆子闹革命,短时即广泛发动了群众,推动了康都游击队和康都乡苏政府同时成立。先后在康都召开临时总前委第七、第八、第九次会议和第一次扩大会议,后人将其统称为“康都会议”。这些会议为第三次反“围剿”作了思想、组织、物资上的准备,奠定了胜利基础。
期间,盘踞在拉锯地带的白匪勾结地痞流氓,制造暗杀事件,妄图挑起土客籍械斗,趁机一口吞掉驻康都的工农红军,扑灭康都的革命烈火。彭德怀率军民识忠奸、破阴谋,相机全歼顽敌,保证了“康都会议”的胜利召开。
彭德怀等以上亲民爱民的义举大德和感人作为,赢得康都百姓的真诚拥戴,百姓真切感受到共产党是真正的人民救星,自发向工农红军送来“万民伞”。毛泽东、彭德怀借花献佛,把它又随机应变成康都百姓献给庆祝工农民主政府成立的礼品。“送万民伞”乡俗源远流长。在礼仪之邦的中国古代,当清廉为民的官员离任时,地方绅民为颂扬其德政自发赠送万民伞给清官。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写赠送人姓名,意指该官员像“伞”一样庇佑着一方百姓,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该官德政越大越有面子。
随后,彭德怀还以“古为今用”计,将万民伞作为结婚贺礼,赠予了康都百姓,祝贺康都苏区第一对自由恋爱的游击队长大虎和乡工农民主政府主席黎英。
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军民依依惜别,康都百姓载歌载舞送军粮,以舞蹈造型形成万民伞形状,终于圆了向工农红军敬献万民伞的梦。
“三送万民伞”的动人故事,充分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鱼水情深。
“感谢你对八路军的支持,送你这把竹笙,好好为群众和八路军服务。”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从潞城的北村转战到山西武乡县砖壁时,在村民热烈欢迎中,村里有个由李二孩领班的八音会乐班,还来到总部驻地的玉皇庙门口,热闹吹奏了一番。从此,每当八路军打了胜仗,李二孩都要带领乐班来庙前吹奏庆祝。
◆1958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在安徽视察。
1940年11月的一天,行将转战的彭德怀登门李二孩家,亲切地说:“感谢你对八路军的支持,送你这把竹笙,好好为群众和八路军服务。”并将亲自买来的一把竹笙送给李二孩。
李二孩手握着这把竹笙,止不住热泪盈眶。当天,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移驻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村。
自此,一听到八路军打胜仗的好消息,李二孩就仍像以往一样带着乐班来大庙前吹奏,风雨无阻,就这样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之后,李二孩将这把竹笙珍藏起来。当得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建在武乡县并开馆的消息后,他才把珍藏多年的竹笙捐赠给纪念馆。
“大衣给你冬天挡挡风寒;手杖上了年纪也用得着,这就算给你留个纪念吧!”
彭德怀在麻田村时,对汪福成等赤贫户关怀备至。汪福成借住的小房紧挨八路军总部大院。工作之余,彭德怀有时会找汪促膝闲谈,耐心讲解革命道理。久而久之,汪把平易近人的彭德怀当成贴心人。
1942年至1943年,当地连遭严重旱灾,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危难之际,彭德怀将本很微薄的伙食费节省下来帮汪福成,还号召军队要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各村困苦户度过灾荒。
彭德怀和汪福成好像一家人的感人场面,群众都看在眼里。有人同彭开玩笑:“老彭啊,要不是你衣服和口音跟俺们不一样,还真把你当成本地庄稼人哩!”彭德怀听后会意地笑笑。汪福成碾米捣面时,彭德怀一有空就帮他一箩箩地筛面,边筛面边拉家常;还抽空帮汪福成去东山开了几次荒地……否则,全家可能饿得要了命。
汪家老小数年间吃了彭德怀多少粮食、穿了彭德怀几件衣服,不可能明确算出。不仅如此,彭德怀离开麻田时,又慷慨把几件衣服等送给汪福成。他拿着黄呢大衣、手杖说:“大衣,给你冬天挡挡风寒;手杖,上了年纪也用得着,这就算给你留个纪念吧!”
憨厚老实的汪福成强忍着眼泪,万般感谢竟一时难以说得出来。
汪福成永远铭记彭德怀对他家的好,不时地以此教育子女。彭德怀走后,原本常有信件给汪,可后来中断了。原来,彭德怀一封来信被一些人以彭“犯了错误”为借口瞒着汪福成退回去了,从此再没来信。汪几年不见来信,非常惦念,只要见从北京来人就四处打听彭德怀消息。当他跑数里路在邻村一位探亲干部家打问清后,才拜托他给彭德怀直接捎去一封问候信。彭德怀收信后寄来一封装有相片的回信。
汪福成一家把该信及相片视作珍宝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念想一番。老人临终时再三叮嘱儿子汪天庆:“老彭给咱的东西都给你们留下,信和相片我可要带走。你们不要忘记恩人。”
“文革”时期,当有个干部责令汪天庆交出彭物时,他想到彭德怀的恩情和父亲临终遗嘱,硬说“那些东西都没了”,无论他们使用啥手段他都未交出。直到1978年春彭德怀获平反后,他才把彭德怀赠予的黄呢大衣等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他说:“我这就放心了,俺家代代相传,永不忘记救命恩人彭老总。”
“老乡,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一个红军老兵的心意!”
正是战争岁月彻骨透心感受过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彭德怀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依然如初,感佩有加,牢记初心使命,体恤百姓疾苦,为民竭力造福。
一次,彭德怀乘车赴基层考察。车行半路时见有位老乡衣着单薄破旧,顿生恻隐之心。
他下了车,边脱下身上中山装披在老乡身上边心疼地道歉:“老乡,我们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啊!”心疼老乡的他慷慨将外套送给老农。
老乡连连慌忙后退拒:“首长……这……这……”
彭德怀上前亲切地拉住老乡手说:“老乡,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一个红军老兵的心意!”
他身上仅穿着一件衬衣,顶着呼啸吹来的阵阵山风,朝车走去。
车上,随行人员赶忙从包里取出一件衣服给他披上:“彭总,当心受凉。”
“我又不是泥捏的。”他随即深有感触地说,“革命成功后,我们有的人是官越当越大,人越养越娇,离群众越来越远了。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金沙江边的老乡们,还和当年红军渡江时一样披着老羊皮当衣服穿?我们对得起那些冒着枪林弹雨用小木船一船一船地将红军送过江去的老百姓吗?别人我管不了,我彭德怀自己却要记住,我永远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士兵!”
“无数战友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留下年迈父母和幼小儿女,全靠他们的妻子照料和抚养,多么不容易啊!”
红军时期,彭德怀的部将陈毅安在攻打长沙战斗中不幸殉国,当时陈毅安新婚不久且妻子身怀有孕。痛失骁将的彭德怀对烈士遗孀和遗孤十分牵挂并给予尽可能的照顾,一直保持联系,且时不时接济和赠送些礼物。
陈毅安牺牲后,其遗孀李志强和儿子陈晃明被国民党抓去坐牢。出狱后,母子二人在长沙顽强撑到全国解放。彭德怀得知她们的艰难情况后于1951年将母子二人调北京工作。
◆彭德怀在河南视察。
1956年,李志强为整理丈夫的革命事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信给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
4月30日,彭德怀收到信后,对警卫参谋景希珍说:“我现在要上李志强同志家去。”未等景希珍通知保卫部门,彭德怀就扬扬手大踏步走了出去。
当晚,彭德怀同李志强握过手后,看见墙上陈毅安的遗像,站在像前凝视了好几分钟,接着向她讲起陈牺牲经过。听到丈夫中弹身亡,她眼泪夺眶而出。彭德怀没再往下讲,劝慰道:“我8岁时死了父母,两个弟弟被国民党杀害,我就是不哭,而是要报仇。”临走前,彭德怀再三嘱咐:只要她不哭,关于陈毅安的情况,他再来谈十次、百次都是可以的。
1958年,彭德怀阅完李志强呈递的54封陈生前亲笔信时,十分感慨陈毅安在建党初期和国共合作大革命中的进步思想与献身精神,于是责成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将54封书信打印成册,命名《陈毅安烈士书信集》,并欣然挥毫题字:生为人民生的伟大,死为革命死的光荣,毅安同志永垂不朽。
许多年来,彭德怀一直关心着这个烈属家庭的生活。每逢佳节,他都要警卫员送去一些珍贵礼物,可谓无微不至。
前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赠送给彭德怀一台三用电视机,可以当作电视机、电唱机、收音机,电唱机的唱针为红宝石,坚固耐用。当时中央电视台刚建成开播,京城内电视凤毛麟角。彭德怀把这台高级电视机送给李志强用。他说:“无数战友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留下年迈父母和幼小儿女,全靠他们的妻子照料和抚养,多么不容易啊!”1984年11月,陈晃明将这台三用电视机捐赠给了彭德怀纪念馆。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移居北京西郊,直到1965年底赴成都参加三线建设任副总指挥,期间,李志强一家成为彭德怀的座上宾,而且彭德怀自掏腰包亲自下厨做“首长菜”来热情款待她们。彭德怀对陈毅安孙子格外喜爱,一直与孩子以老同志、小同志相称,他书架里放着一对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赠给他的木雕书架并对它十分珍惜,始终留在身边。陈孙第一次到彭家就钟爱上它,此后一去彭家就常拿它把玩一番,彭德怀每次待孩子玩完后小心翼翼把它归位。一直到他调到成都任三线副总指挥临行前,才叮嘱警卫参谋把这对书架作为礼物送给陈孙,勉励他好好读书,长大多为国家作贡献。至今,陈家始终保存着这份珍贵的礼物,睹物思人,作为对彭德怀深厚感情的寄托。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