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朝 >  雍正皇帝:第一章 英雄少年

雍正皇帝:第一章 英雄少年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794

康熙皇帝十七年(1678)十月三十日这一天,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紫禁城的皇宫中产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影响中国历史程的雍正皇帝。在他降生之前,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此时已有了十个儿子,他是第十一个皇子。按当时清朝皇室规矩,皇子夭折,即不叙齿,康熙皇帝的众皇子中夭折的很多。在这个婴儿的哥哥当中,当时健康成长的只有康熙皇帝十一年(1672)、十三年(1674)、十六年(1677)先后出世的胤禔、胤礽和胤祉三个人,因此算起行次来,这个婴儿倒排了第四位,成为康熙皇帝的四皇子。这个行次,在康熙皇帝所有三十五个儿子中居于前列,是年长皇子,处于从事政治活动的得天独厚的地位。康熙皇帝给他赐名胤禛,胤字是他们兄弟的排行,凡是叙齿的,都用的这个字;禛字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意有以真受福。如此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希望这个儿子对上天和先祖真诚,以此得到福祐。康熙皇帝给他的儿子们取名都从“示”字旁,所用禔、礽、祉等字,都寄予了有福的愿望。

胤禛母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胤禛是她所生的第一胎男孩,她的高兴之情可想而知。她此时的身份还是一般的宫人,次年才被封为德嫔,地位有所提高。

胤禛的外祖父威武,担任扩军参领,胤禛登基之后追封他为一等公。因此胤禛的生母和外家并不高贵,无法给他带来在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胤禛幼年时得到孝懿仁皇后的抚养。这位皇后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康熙皇帝生母是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皇帝十六年(1677)被封为贵妃,二十年(1681)晋升为皇贵妃,二十八年(1689)病死前被册立为皇后。孝懿仁皇后从未生过男孩,只生有一女也不幸殇逝了,所以才养育德嫔之子胤禛。

皇子们都能够流利地讲满语与汉语。在繁难的汉文学习中,他们进步很快。

当时连最小的皇子都已经学完“四书”的前三部,并开始学习最后一部了。皇帝不希望让他们受到任何哪怕细微的不良影响。他让他的皇子们处在欧洲人都无法

办到的最谨慎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皇子们身边的人,谁都不敢掩饰他们的哪怕是一个极微小的错误。因为他们明白,假如这样做,就要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包括胤禛在内的康熙诸皇子受到了相当全面的教育,而康熙皇帝皇帝本人对诸皇子们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他看到一些贵胄之家,对子孙过分溺爱,长大成人,不是愚笨无知,就是狂恶任性,如此真是害了子孙,因此,对子孙从幼年时期就严加管束。康熙皇帝次子胤礽,是孝诚仁皇后所生,长到两岁,被册立为太子,年至六岁,命他读书,为他挑选张英熊赐履、尹泰、徐元梦汤斌、顾八代、耿介、汪灏等人做讲官,张、熊、徐、尹等都官至大学士,熊、汤等是著名理学家。

皇太子的师傅几乎就是同时就读的其他皇子们的老师。胤禛因而跟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在这些老师中,与胤禛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顾八代。

他是满洲镶黄旗人,康熙皇帝二十三年(1684)以侍讲学士入值尚书房,后升至礼部尚书,三十七年(1698)休致,一直在内廷教育胤禛与其他皇子。辞官后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死时家中竟无钱为他办理丧事。胤禛说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亲自给他理丧,出资安葬他。他的廉洁奉公,不可否认给胤禛以深刻的印象与一定的影响。

康熙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中,抽时间给皇太子讲四书五经。有记载,有一阶段,每天在临朝御政之前,令太子将前一日所授的书背诵复讲一遍,达到熟记与融会贯通才告结束。他尤其注重以孔孟的经书教育皇子们,对他们说:“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少年与青年时代的胤禛,在父皇和师傅的严格管束下,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掌握了满文、汉文等文化知识与骑射技术,锻炼了身体,养成爱读书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也就在此时,他作了《春园读书》、《夏日读书》等诗歌,叙述其在春光明媚之时,“讽咏芸编兴不穷”,酷暑难耐之日,静坐书斋习读,都是写实的。满清天子教育皇子的方法都很成功,康熙皇帝、雍正乾隆嘉庆等名帝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四阿哥胤禛在尚书房读书的时间外,还经常跟随父皇四处巡幸,有时还奉命出京办理事务,使他得到接触社会的机会。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叛乱与统一台湾后,把注意力转向北方,几乎每年都到

塞外巡视,每次指令几位皇子随行。二十五年(1686)七月,康熙皇帝北巡塞上,九岁的胤禛第一次随同出行,一起去的有他的三个皇兄胤禔、胤礽、胤祉。他们一行出古北口,到博洛和屯,西南行至西尔哈乌里雅苏台,在八月下旬返回北京。

此后,康熙皇帝出塞,胤禛常常奉命侍从,所经过的地方,大体是今天河北省承德与张家口两个地区。康熙皇帝出塞,名为“秋弥”,与蒙古王公共猎,实际上是会见蒙古族首领,密切他们同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稳定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胤禛目睹了这一盛况之后,心有所感,出口成章,吟出了“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的豪迈诗句,深得康熙皇帝的夸赞。

康熙皇帝二十九年(1690),漠西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攻占漠北喀尔喀蒙古,致使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率众南下。康熙皇帝谕令其撤兵,归还喀尔喀故地,噶尔丹不听劝阻,兵犯内蒙,扬言“夺取黄河为马槽”,企图分裂大清统治。在这非常严重的威胁面前,康熙皇帝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领兵抵抗,并且命十九岁的皇长子胤禔为副将军从征。

随着噶尔丹形势日趋严重,康熙皇帝在三十五年(1696)亲征噶尔丹,命皇子参予军事,胤禛时年十九岁,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随从他的有公长泰、都统齐世、原任尚书顾八代等人。就在这时,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分别管理镶黄旗、正黄旗、镶红旗大营。他们在二月出发,四月,胤禛和各个兄弟参加对噶尔丹进兵与否的议论,六月回到北京。这一次的统兵,虽然胤禛与他的三位弟弟不过是坐镇而已,没有真正指挥打仗,但是行军议事,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军事训练。在这次出征后的次年,康熙皇帝再次亲征,兵至狼居胥山,彻底打败春风得意噶尔丹分裂势力。此次战争胤禛没有参加,然而他非常关心这次战斗,作《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颂扬父皇用兵功业:“指顾靖边烽,怀生尽服从。遐荒归禹甸,大漠纪封。庙算无遗策,神功迈昔踪。凯旋旌耀日,光景霁天容”。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现在的永定河,清初时称无定河,或称浑河,常常泛滥,河道迁徙无常。康熙皇帝为了治理它,亲自去那考察。三十三年(1694)胤禛随同康熙皇帝出京,沿北运河到天津,西行,至霸州的信安镇、白洋淀西淀东口的赵北口,了解无定河下游的情况。

康熙皇帝在三十六年(1697)彻底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后,致力于无定河的

治理。第二年,疏浚河道一百四十五里,筑堤一百八十余里,为了表示希望它不再改道的愿望,特赐名“永定”。三十九年(1700)十月,康熙皇帝带领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视察永定河南岸工程,驻在宛平县榆垡,胤禛拔出桩木,发现短小不合规格,奏告父皇,要求返工。第二年四月,胤禛、胤禔、胤祥又一次陪同其父视察永定河,奉命作纪行诗《阅永定河应制》,他对他们父子的任务写道,“帝念切生民,銮舆冒暑行。绕堤翻麦浪,隔柳度莺声。万姓资疏浚,群工受准程。

圣心期永定,河伯助功成”。可以作为康熙皇帝年间修治永定河的纪实。

康熙皇帝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淮河、里运河,联络江南士大夫,从二十三年(1684)开始,不断南巡视察河工与了解民情。最初几次,胤禛没有机会参加。

四十一年(1702),他与胤礽、胤祥侍从父皇南巡,行至德州,胤礽生病,就住了下来。胤禛、胤祥依照宫中尚书房的规矩,照常读书习字。一天,康熙皇帝召见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元龙等谈论书法,一时兴起,引诸臣到皇子读书处,胤禛弟兄此时正在书写对联,“领着各个大臣正在书多立帝视,无不欢跃钦服”。胤禛临帖很多,善于模仿,曾学书其父字体,很是相像,得到嘉奖。由于皇太子的病一时好不了,康熙皇帝无心南下,于是带着众皇子们返回京城。

数月后,即四十二年(1703)正月,原班人员程南行,途经济南,参观珍珠泉、趵突泉,过泰安州,登泰山。途经沂州府蒙阴县,胤禛作《过蒙阴》诗。

在宿迁县阅堤工,渡过黄河。经淮安、扬州,在瓜洲渡长江,到达镇江,登金山江天寺,康熙皇帝为它书写“动静万古”匾额,胤禛作诗云:“宿暮金山寺,今方识化城。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渐鸣。不辨江天色,惟闻钟磬声。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继续南行,乘船至苏州,作《雨中泊枫桥遥对虎阜》诗记兴:“维舫枫桥晚,悠悠见虎邱。塔标云影直,钟度雨声幽。僧舍当门竹,渔家隔浦舟。

茫茫吴越事,都付与东流。”途经过嘉兴,到杭州,在演武厅,胤禛与父皇、兄弟等射箭。到这以后父子程回京,路过江宁(今南京市),康熙皇帝命从行大学士祭明太祖孝陵。后经由江苏沛县、山东东平州(今东平县)、东昌府(今聊城)等地,在三月间回到京师。这次出行,康熙皇帝携同胤禛弟兄察阅了徐家湾、高家堰、翟家霸堤、祥符闸、新河口等处。由于黄淮工程,康熙皇帝皇帝颁诏天下,赐复条款三十八项。此行使胤禛明白了黄淮河道工程和江南民情,也是他终身仅有的一次大江南北之行。

满清皇帝远祖的坟墓永陵在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都在盛京(今沈阳市),顺治的孝陵又在直隶遵化县。顺治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是在孝陵的旁边,叫作暂安奉殿。中国古人觉得祭祀与兵戎是国家的大事,祭祖又是祭祀的重要内容。满清皇帝对于祭祖非常重视,国家有重大事情,或用兵的胜利,都要祭告祖先。康熙皇帝帝为系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所扶立,对他的祖母生前非常孝顺,死后虔诚致祭。在他的皇子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康熙皇帝皇帝就带着他们祭祖,年岁稍长,就让他们独立进行祭祀活动。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