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朝 >  康熙朝的御门听政制度

康熙朝的御门听政制度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629

御门听政,是一种特殊时期的举措,但也不失康熙驾驭臣子的一种最有效的做法。票理制度的建立,使年轻的康熙能完全放开地贯彻自己的政策来处理国家事务,再辅以內阁制的配合,皇权意志由此控制中国。

康熙帝登基之初,便亲见大臣专权之祸,故其深知当有一良好的约束机制以确保朝臣不能擅权,确保皇帝的权威地位。因此,即位后他很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稳固君权。

康熙确立、完善并严格了朝会制度——御门听政制度。此外与御门听政制度相互补充的还有一个内阁和票理制度。

年轻的康熙是英明的,一亲政就实行御门听政,这还只是一般了解国事和处理政务的形式。而处理政务,除了朝会的众多大臣,皇帝还要有更为精干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康熙亲政后之所以要建立内阁制的原因。

康熙内阁制,其实在清朝皇太极时就有了。它的一般情景是:内阁大学士们都按时到皇帝内廷值班,阅读奏章,帮助皇帝决策。这里有十分重要的两点是,进入内阁的大学士们有票拟权与人值资格,也就是能进入皇帝的内廷与皇帝对话,直接参与皇帝的决策活动。只是皇太极时并不叫内阁,而叫内三院罢了。但顺治康熙这两朝之初,一度取消了内阁制。这是因为,无论顺治,还是康熙都是小儿做皇帝,一个六岁,一个八岁,所以,权臣如多尔衮鳌拜以辅臣之名,行君王之实,同时连内阁的权力也一并剥夺了。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逝世,辅政大臣为代行皇帝与内阁大学士的双重权力,还以顺治的名义对部院进行调整,并示谕旨称:“世祖章皇帝遗诏云: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惭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有更张。朕竭于一切政务,思欲率遵旧制,设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其内阁、翰林院名色俱停罢。内三院应设满汉大学士、学士等官。”

顺治逝世之初的一段时间内,这样做自有其必要性,但到后来实际上就成了权臣驾驭皇帝、操纵朝政的依据了。如鳌拜把大臣奏折带回家批阅,就可以加进许多私见,又在朝廷上当着康熙的面呵斥大臣,都是其弊病所在。而辅政大臣的内三院实际上也不是皇太极时的内三院了。面对这么多的干预势力,必须收拢皇权,康熙帝意识到了这一点。

康熙亲政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弊病,好好地实行御门听政。到了康熙九年(1670),鳌拜已被剪除,大臣们奏之请更改辅政大臣所设的内三院之弊,真正恢复太宗旧制,康熙立即采纳。到八月改内三院为内阁,十二月又重新设翰林院。体制健全,皇帝进取,如此国家何愁没有希望!

票拟即拟票、票签的统称,则是康熙处理政务、贯彻自己意志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实际上来自明代,其做法是:御门听政时,大臣们把奏折本章送上来,散朝之后皇帝把有关奏章发给有关大学士斟酌处理意见,并把这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作为供康熙参考的初步意见,在御门处理奏折时还要向康熙一一陈述。当然,陈述时,皇上对大学士们的处理意见有时还要做必要的质询,以推敲处理意见的稳妥与否。如此,一而再,或多次,或完全否定大学士票拟,推倒重来,都是经常的事,但这种否定不是否定大学士,而是处理政务的实际需要。直到康熙认定切实可行了,再用朱笔批复下发,交相关大臣去执行。所以,作为皇帝行政的一般形式和手段,御门听政只是康熙了解国情的窗口,而其风采也为天下人所称道。大学士们的票拟常常就是按照康熙的旨意写的。

例如,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八旗汉军买蒙古和满族家奴的情况一时甚多,为了这事情,康熙先是下旨不必禁止,大学士也就签不必禁止。

后来康熙又在御门说,如果全让汉军招买,不但价格立刻哄抬起来,满人想买也买不成了,于是令大学士们改票签为禁止,大学士也立即马上禁止。又如,在收复台湾之后。康熙欲削弱姚圣的势力与影响,就令大学士们票拟姚氏诸多不是,如妄奏开垦广东荒地;施琅进军台湾,其为后勤军,接济不力,所造之成船多不堪用,等等。皇上有旨,大学士们自足不敢违命,于是纷纷打听姚圣的毛病。当然,大学士们票签错误也时有发生。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七,御门商讨补刑部侍郎缺时,大学士票拟的竟是已故的某人转左侍郎,自然这是难逃康熙眼睛的。

票拟的种类也很多,因人因事而异。如褒奖票拟、留任票拟、诘责票拟、申饰票拟、票拟严旨、票拟温旨、查例票签,等等。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