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朝 >  康有为名人历史故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康有为名人历史故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695

名人语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同书》

康有为是清代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倡导学习西方“平等”思想,发动和组织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名人历史】

康有为(1857年度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近代维新派著名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但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12天后失败。

康有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丰衣足食的生活,使之自幼不为吃穿操心,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读书学习,加之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之中,有博览群书、受良好传统教育的条件。传统的忠孝之道与儒家说教,并没有使康有为拘泥于效法祖宗与圣人的框子里,当他从官舍里看到清廷发往各地官署的《邸报》时,知道了当今朝廷的腐败无能,初识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从事洋务运动的一线希望,只有办洋务才能富国强兵的观念,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印记,从这时起他已“慷慨而有远志”了。光绪四年(1879),年已22岁的康有为到香港作短暂游历,开始阅读西学书籍,3年后又到达上海,广泛购求西学书籍,阅读之后,深感“西人治术之有本”,因此他抛弃中国传统故见而大讲西学,开始产生仿照西方进行变法维新的要求。西学对康有为的巨大吸引力,导引着他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法战争由于清廷腐败导致战胜而败,列强步步进逼,清廷妥协退让,国家民族危亡——激励着他从沉默中奋起,为救国救民而斗争。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康有为赴京应顺天乡试时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五六千言的奏折——《为国势危蹙祖陵奇变请下罪己及时图活折》,此即《上清帝第一书》。书中指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迈出了呼吁变法的第一步。但是,作为一位微小的书生,他的奏折不可能到达光绪之手。为了制造声势培养变法维新之士,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招收学士讲学,梁超、陈千秋等人成了变法运动的骨干?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加强了半殖民地化,瓜分狂潮的风起,把中华民族推入亡国灭种的危境。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这次上书虽未到达光绪帝之手,但起到了推动变法的积极作用,变法声势空前高涨。

康有为这位风云一时的人物,放眼世界,看到了中国不推行变法必然灭亡的趋势,把握时机,把变法运动推向了高潮。然而他毕竟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想主义者,变法自上而下,而且把成败维系在一个无权无势的傀儡皇帝身上,这就埋下了失败的原因;变法是一场触及传统与旧制度的变革,既不能裹足不前畏手缩脚,也不可失之太骤,幻想一日之内把所有的改革进行完毕。康有为犯了“太骤”的错误,自光绪《明定国是诏》颁布后,推动光绪连颁诏令,一天一个或者几个诏令传出,令各部门都感到手足无措,所以干脆只听诏令而不执行,变法诏令成为一纸空文。再者,对于中央各部官员黜升无时,指斥太多,以致于使许多官僚站到变法派的对立面。守旧势力的过分强大,乃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外,学习与借鉴西方经验要符合中国国情,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康有为在这一点上犯了照搬的错误,此也是失败之一因。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国外,仍在为变法维新呐喊。出于对光绪知遇之恩的回报和对慈禧镇压变法派的愤恨,康有为把主要精力用在拥护光绪复辟和痛骂守旧派上。在辗转到达加拿大后,康有为联络华侨李福基、冯秀石等人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

1927年3月31日,在过完70大寿后仅22天,康有为就病逝于青岛。思其宦海生涯真可谓独领风骚,变法虽未成功,然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慈禧太后推行所谓新政,也不过是将康有为制定的变法方案借来一用,其变法思想也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至于民主革命兴起之后,他仍坚持保皇,足可见中国古老传统对人们的束缚。即使像康有为这样一位以革新自居的人,也难以冲破藩篱。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