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少年才子清代才子纪晓岚,乃一代风流人物也。他文情华瞻,所出妙联绝对,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者,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浑若天成,堪称对句奇才。他处事圆达,既能体察圣心,又能智斗奸臣。虽经宦海沉浮,却可保命全身,实为隐之大者。他学究天人,前有《四库全书》之鸿篇巨制,后有《阅微草堂笔记》之奇文佳作,实乃一代文豪。观其一生,虽政绩平平,却才名远扬,为后人所传颂。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一代才子纪晓岚出生在献县的崔尔庄。纪晓岚像传说纪晓岚出生的前一天夜里,一个火球从天而降,落入纪府的门楼,但纪府并未着火。正在书房假寐的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被惊醒后,看到书案上的蜡烛从烛芯里一连爆出几朵火花。俗云:“灯花爆,喜来到”。果然,第二天午时,一个男婴降生了。纪天申给这个孙子取名叫昀,号晓岚。
纪府五公子纪晓岚,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极为敏捷。不仅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而且工诗、善赋、能文,尤长于联语对句,有“神童”之称。到了九岁,纪晓岚到县里参加童子试。入考场前,他拿着一截树枝和几个相识的考生玩耍。看见主考的教谕来了,纪晓岚赶忙把树枝藏在袖筒里,恭恭敬敬地向教谕大人问好。教谕看着这个小顽童,心中喜欢,便想考考他。于是把纪晓岚叫到身边,出了一联,要他来对,上联是:“小童子暗藏春色。”纪晓岚听了,心想先生定是看到了自己刚才顽皮的样子,便赶快对了一句下联:“老宗师明察秋毫。”教谕听了含笑点头,没想到其对得如此巧妙,不禁连连称赞。
后来,纪晓岚到河间府参加童生试,考官三年之前刚中举,正踌躇满志,听说这个纪晓岚就是有名的小神童,便有心要考较他的才思。考官出了一句上联:“十岁玩童,岂有登科大志?”谁知纪晓岚对了一句下联:“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听了,心中不悦却又无奈,猛然抬头看见了门上贴着的门神,一句上联又脱口而出:“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看这“神童”对得如此工整巧妙,心中不禁叹服。
半年之后,这位考官升任河间太守。这天路过崔尔庄头的官道,恰有一群小孩正在玩球,且球打进轿子里,其他孩子都被衙役喝退,只有一个小男孩不但没跑,反而上前拦轿索球,太守仔细一看,认出他正是纪晓岚。纪晓岚此时也认出了这位太守就是他参加童生试时的主考,于是便上前施礼问好。太守晃一晃手中的球说道:“小子,我给你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得出,就把球还给你。”纪晓岚笑着答道:“请大人指教。”太守说道:“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纪晓岚脱口而出:“太守两千石,独公……”最后一字却迟迟不说。太守急忙追问:“独公怎样?”纪晓岚笑答:“太守大人若把球还我,就是‘独公廉’,假如不还……”“不还怎样?”“那便是‘独公贪’啦!”太守闻此言,哈哈大笑,心想这孩子聪慧狡黠,胆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心中大喜,便将球还给了纪晓岚。
时光飞逝,纪晓岚在后来的童试、县试、府试、科试中连战连捷,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中解元。但乾隆十五年,纪晓岚的生母张氏去世,恰逢纪晓岚因服母丧,错过了两次参加会试的机会。直到三十一岁时,纪晓岚才等到机会。他连闯三关高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第二节初入翰林纪晓岚初入翰林,自然春风得意,他虽不善交际,但却常到几位前辈府上拜访,在他们的指导下,阅历渐深,很快地适应了官场生活。纪晓岚生性恃才逞强,虽已进入官场,但这一性格仍未改变。
有一年冬天,正逢纪晓岚在南书房当值,一位太监总管走进来。他听人谈论过新科翰林、河间府的纪才子,便走到纪晓岚身边,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他一番,看他身材魁伟,英俊潇洒,不像人们传说的诙谐滑稽的样子。但看他身上穿着皮袍,手里却拿着一把折扇。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好,不少文人学士都是这样,本不足为奇,但大冬天的,手里拿着把扇子,实在是有些好笑,便上前冲纪晓岚笑了笑,操着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纪晓岚听了总管的话,再看看自己的打扮,也觉得有些滑稽。但是他惯于恃才戏谑别人,哪里肯让别人开自己的玩笑?正要出言回敬,忽然明白这老太监是给自己出了一联,里面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想到这里,站起来假装恭敬地施了一礼,说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南书房里立刻爆出一阵哄堂大笑,老太监被戳到痛处,十分难堪,苦笑着指点了纪晓岚几下,但没说出什么话来,转身悻悻而去。
自此,纪晓岚在朝中不仅才名远扬,而且他好用文才戏弄别人的名声也传了开来。
第三节结怨和砷乾隆帝晚年,宠信大贪官和珅,一时间,和坤位高权重,几乎一手遮天。而朝廷内外大小官吏,都逢迎奉承,奔走门下。而此时的纪晓岚也是朝中大员,但他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并且不时借机讽刺和珅。
话说和珅新造了一座府邸,在花园中建了一座凉亭,要在亭上镶一亭额。纪晓岚是文章圣手,他便求纪为之题写。纪晓岚虽不想轻易得罪这个势利小人,但又看不惯其所作所为,见和珅这次有求于自己,便想暗中嘲弄一番,让这位目中无人的权贵不要太张狂了。于是纪晓岚便谦和地接待了和珅,又郑重地为和坤题写了两个大字:“竹苞。”
这“竹苞”二字,本是《诗经·小雅·斯千》中的词语,其原句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
现在纪晓岚却只写“竹苞”二字,和珅自认为文简意丰,别有韵味,心想纪晓岚的学识确实过人,又看纪晓岚平日很少给人题字,今日却对自己毕恭毕敬,心中自然得意,便兴致勃勃地拿回府去,制成金匾挂在亭上,并且常常向别人炫耀。
一天,乾隆想起了和珅新盖的府邸,便来到和府中参观。到了和府花园,乾隆看见亭上的匾额,便问是何人所书。
和珅告知后,乾隆哈哈大笑,说道:“是啊,也只有纪晓岚才能写出这个词儿来……”和珅见皇上哈哈大笑,不解其意。在场的刘墉却对和珅笑道:“依鄙人之见,这是纪春帆(纪晓岚别号春帆)在和你开玩笑!”
和珅追问:“他和我开的什么玩笑?”
刘墉笑道:“你把‘竹苞’二字拆开来看,岂不是‘个个草包’吗?”和珅这才恍然大悟,又羞又恼,虽然当众不便发作,但心中恨得咬牙切齿,暗暗下定决心要报此仇。自从这一回,纪晓岚便与和珅便结下了仇怨。
第四节谪戍天山果然时间不长,纪晓岚同和珅的关系便紧张起来,和珅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但纪晓岚同样也是乾隆的爱臣,乾隆见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劝慰和珅一番后了事。
和珅的阴谋不能得逞,哪会善罢干休?终于,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天,和珅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这年春天,尤拔世当了两准盐政,到任后听闻盐商积弊,也想趁此捞一把,但他居然索贿不成,一气之下便向朝廷奏报前一任盐政普福借盐引贪污索贿。
乾隆大惊,因为两淮盐引一项,已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报备案了,其中说不清会有多少蒙混侵蚀的情弊。乾隆于是密派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进行彻查。两淮盐引案就这样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这是乾隆年间著名的大案之一,其株连之众,史所罕见。
彰宝、尤拔世接到皇上圣谕,立刻加紧盘查,不久即查出多起大案。纪晓岚的亲戚原任运使卢见曾也牵连在内。早在案发之初时,和珅即已得知此案牵连到卢见曾,心中便暗自得意,并派人秘密监视纪晓岚的动静。
此时的纪晓岚也是左右为难,最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便拿了一撮食盐、一撮茶叶,装进一个空信封里,用浆糊把口封好,里外没写一个字。然后派人连夜送到卢家。卢见增细想之下,明白了其中的用意:“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便急忙补齐借用的公款,并将剩余的资财转移到别处。查抄的人来时,已经是半月之后了。
和珅定不会肯善罢干休,便三番五次地向乾隆状告纪晓岚泄露查盐机密。乾隆也觉此事有蹊跷,便亲自查问纪晓岚。纪晓岚看自己否认也无益,索性坦承此事。乾隆虽有些不悦,但又钦佩纪晓岚的才智过人,于是将他从轻谪戍乌鲁木齐。和珅本以为,这次能将纪晓岚置于死地了,没想到他竟然能死里逃生。不过这次报复得手也使和坤暗吐了一口气。
第五节奉旨修书在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二月,乾隆帝下旨赦免并召回还在乌鲁木齐戍边的纪晓岚。次年正月,乾隆下诏令其编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在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的极力举荐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四库全书》的编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更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四库全书》书影清开始编纂之后,纪晓岚日坐书城,博览群书,寻章逐句。首先从作者的年代、生平事迹,到著作的内容要旨、长短得失,乃至别本异文、典籍源流,都在纂修官原撰的基础上,或增或删,或分或合,反复予以修改。最后再按照传统目录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例,通盘筹划,排序编次。如此繁杂的工程,前后总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编成《四库全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由于孙士毅在《四库全书》馆时间较短,编修工作大多由纪、陆二人完成,而尤其以纪晓岚的功劳最大。
此外,在编修过程中,纪晓岚还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乾隆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纪晓岚正一边吸烟一边忙碌着,一锅烟刚吸到一半,忽然听得“万岁爷驾到”的喊声,匆忙之余忘了磕掉烟锅里的火,随手将烟袋插入靴筒里,跪倒在地给万岁爷请安。站起来回话时,便觉得脚踝上火辣辣地疼,原来是剩余的烟火将他的袜子烧着了,但此时皇上正说着话,他只好咬牙忍着,疼得腿直打颤。正欲跪倒禀明,乾隆看他举动失常,便奇怪地问道:“纪爱卿,你是怎么了?”“臣……臣靴子里,走……走水(失火)啦!”纪晓岚强忍着剧痛答道。“啊?”乾隆一听急忙挥手道:“快点出去!”纪晓岚便跑到殿外,也顾不得什么体面,坐在台阶上,一下子扒掉鞋袜,一股黑烟立刻冒起。看看脚上已经被烧焦了一大块。乾隆和殿内的人出来看时,纪晓岚的烟锅还插在靴筒里,与靴子一同冒着烟,人们一时被逗得笑弯了腰。
第六节扈驾南巡乾隆在位期间曾多次南巡,这次,乾隆想让纪晓岚陪他南巡,又怕他出言劝谏。于是把纪晓岚召到宫中问道:“纪爱卿,朕来问你,江南山水,秀甲天下,你可愿去游览一番?”
纪晓岚见皇上突出此言,一时不明是什么意思,以为皇上要让他外任,心中倒有些高兴,便答道:“江南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臣督学福建时就曾领略过江南美景。如蒙皇上垂爱,微臣愿意供任江南。”谁知道乾隆笑道:“朕怎么舍得让你离开呢?既然你对江南也有向往之意,正好陪朕去南巡。”
纪晓岚一听,心中连呼上当,但此时已中了乾隆圈套,几次劝谏,乾隆只是不听,无奈只好扈驾出游。
一日,君臣游到杭州西湖,见湖水碧绿,波澜不惊,湖边的荷花亭亭玉立,煞是好看。
乾隆见此美景,不由诗兴大发,脑中便出现了一句绝妙的上联,便对纪晓岚说道:“朕有一句上联,不知纪爱卿能否对上?此联便是:湖里荷花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听了后,便看见湖岸上的蓖麻,不由得脱口对出下联:“岸边麻叶伸绿掌要甚?”乾隆一听,脸色阴沉,他本想借此联为难一下纪大才子,戏弄戏弄他,谁知纪晓岚答得这么快,心中甚是不悦。纪晓岚一见乾隆变了脸色,马上明白了原因,心中暗骂自己不小心,只得默默无语地跟在乾隆身后,打算再找机会弥补过失。
纪晓岚出身富贵,足登显宦,不会忠实地谋求贫苦百姓的利益,但他为人正直,也确实为百姓办过一些好事。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夏,京畿一带大旱,次年又逢春旱,庄稼颗粒无收,难民沿路乞讨。纪晓岚得知并亲见此景,于是上疏请求放粮赈灾,言辞十分恳切。乾隆批准了奏议,放粮赈灾。以防他们中饱私囊。纪晓岚政绩平平,这种义举成了他仕途上的一个亮点。
第七节阅微之著嘉庆五年八月,纪晓岚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有五种二十四卷编订刊行,由门人盛时彦作序。
纪晓岚历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总是秉承圣意,小心事主,因而无政绩可言。但他毕竟还有不甘寂寞的一面,《阅微草堂笔记》便是在这种心态下写成的。其中的作品是纪晓岚追忆往日见闻的杂记之作,范围极广,上自官亲师友,下至皂隶士兵。内容极其繁杂,凡地方风情、宦海变幻、典章名物、医卜星相、轶闻逸事、狐精鬼怪,无所不包。全书共四十万字,收故事一千二百余则,其旨多在劝谏世人积德行善,故多因果报应之辞。
纪晓岚学宗汉儒,对道学虚伪也有所抨击。《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多处以嘲弄口吻讽刺所谓道学家的迂腐虚伪。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