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朝 >  嘉庆上位后为什么着急处死和珅 和珅为什么不早做打算

嘉庆上位后为什么着急处死和珅 和珅为什么不早做打算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982

嘉庆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嘉庆帝之所以要铲除和珅,可不是为了他的钱,主要是因为和珅得罪了他,而且和珅权势太大了,影响到了皇权。

并且,和珅也不是没有早做打算,只不过他的计划失败了,还被嘉庆帝给耍了。

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秘密写下传位诏书,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由于乾隆帝采取的是密储制度,所有当时大臣们只了解有这么档子事,却不了解乾隆帝究竟立了哪位皇子,就连和珅也不了解。

到了乾隆都晚年,和珅成为他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又是儿女亲家,所以两人的关系非常之好,很多宫廷秘密都被和珅了解了。

有一次,和珅在伺候乾隆帝的时候,无意间得知颙琰就是皇位继承人,他当时表现得十分镇定,但心里却十分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和珅虽然很得乾隆帝宠信,但他平时结党营私、大肆敛财,在朝中树立众多,而他的靠山乾隆帝也时日无多了,所以他必须为将来做打算。

因此,当他得知颙琰就是皇位继承人之后,很快就心生一计,他准备私底下拉拢一下颙琰,从而争取个拥立之功,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没过多久,和珅就来到了颙琰府上,将传位诏书的内容告诉给了颙琰,他还带了一件珍贵的礼物,是一把玉如意,代表着万事如意的意思,那是乾隆帝之前送给他的,现在他忍痛割爱,准备送给嘉庆帝。

和珅的意图其实很明确,那就是对未来的皇帝颙琰表忠心,暗示自己有拥立之功,从而确保自己的地位权势可以得到延续。

和珅的虽然算盘打得精,但他不了解的是,颙琰为人比较正直,早就对他不满了,现在他又将传位诏书的内容以前透露给颙琰,这么做风险其实很大,万一猜乾隆帝了解了这件事,怀疑颙琰与他勾结在一起,那不是坏了大事吗?

因此,颙琰和珅的做法感到十分不满,他也并不想将和珅当做自己人,但他又不能得罪和珅,所以他当时只是强颜欢笑,然后很不情愿地收下了玉如意。

和珅颙琰收了礼物,就觉得自己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于是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和珅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并四处培植亲信,以至于当时除了刘墉、董诰和王杰等少数人敢反对他之外,再也没有人敢说他半句坏话了。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给颙琰,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

不过,乾隆帝虽然当了太上皇,但依然不放权,还住在养心殿(清代皇帝住的地方)不肯搬走,结果颙琰只能住在毓庆宫(清代时皇子成年前居住的地方),名不正言不顺且没有权力,其实就是个傀儡皇帝。

更可气的是,每次上朝的时候,乾隆帝坐在中间的龙椅上,颙琰只能坐在旁边,而另一边则是和珅在那儿站着。

和珅之所以会出现在乾隆帝身边,是因为那时候乾隆帝年老体衰,耳朵听不清,说话也不利索,只有和珅可以听得懂他说什么,也就是充当了乾隆帝传话筒的角色。

上朝的时候文武官员三拜九叩,和珅也可以站在上面接受朝拜,并且他时常将乾隆帝的意思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久而久之他就完全把持了朝政,被人称之为二皇帝,而颙琰则完全没有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颙琰和珅的不满就越发加剧了,但因为乾隆帝还在,他担心自己因为反对和珅而被罢黜,所以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颙琰越是这样,和珅越发觉得他是个软柿子,也不足以与自己斗智斗勇。

不过,和珅也逐渐意识到,颙琰对自己并没有那么信任,毕竟他的权势实在太大,颙琰是不可能安心的。

作为应对之策,和珅决定对颙琰进行控制,而他采取的措施就是在颙琰身边安插一些眼线,比如说宫女太监之类的,随时将颙琰的一举一动禀告给他。

当然了,光是监视当然是不够的,和珅还安排一些人对颙琰的思想进行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了。

吴省钦、吴省兰是有名的文人,是和珅在咸安宫读书时的师傅,但和珅发迹之后,此二人竟然恬不知耻地反拜和珅为师,成为和珅的死党。

颙琰登基之后,吴省钦、吴省兰被和珅安排到他身边担任侍读学士,也就是他实际上的老师,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对颙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方面,吴省钦、吴省兰帮助和珅监视颙琰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此二人又给颙琰灌输一些思想,试图影响他对和珅的态度。

可以说,和珅的这个做法算是比较聪明的了,但他显然低估了颙琰颙琰其实已经看穿了他的意图,只不过在装傻充愣罢了。

总而言之,在乾隆帝当太上皇的三年多时间里,和珅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颙琰亲政之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颙琰明了解和珅的意图,却装作什么也不了解,而且刻意夹着尾巴做人,对乾隆帝恭顺孝敬,对和珅也礼遇有加,让大家对他的表现都很满意。

但是,在暗地里,颙琰一直在思考如何对付和珅,他之所以一定要对付和珅,主要是因为和珅是个巨贪,对国家的危害实在太大了,而且他结党营私,势力大到连乾隆帝都无法轻易撼动,对他来说威胁就更大了。

如果不除掉和珅颙琰亲政之后也是个傀儡皇帝,无法当家做主,也无法实现他改革官场、革除弊政的雄心壮志。

颙琰同时也了解,和珅掌握着实权,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是有兵权的人物(和珅兼任九门提督,其亲信福长安协办军务,也掌握着很大的军权),所以不能用常规办法对付他。

因此,颙琰很明智地选择以退为进,先麻痹和珅,保持住现状,然后等自己亲政了再采取必要措施。

嘉庆三年腊月,乾隆帝病倒了,到了除夕当天,为了给自己冲冲喜,他让儿孙们陪自己一起吃了团圆饭,但五世同堂的喜悦并没有让他的病情好转,最终他在正月初三的时候去世了,死时八十九岁,可谓是帝王之中少有的长寿之人。

乾隆帝去世之后,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首先是石和珅,他就有些许发愁,因为他的后台没了,虽然对颙琰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他也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

再就是颙琰了,这个时候可以叫嘉庆帝了(真正的皇帝了),他是比较欢喜的(表面上当然要悲伤了,毕竟父亲去世了),因为他憋了三年多了,可算是亲政了,权力就在他手中,就看他怎么用了。

不过,万事孝为先,嘉庆帝亲政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乾隆帝的丧事,但他的想法可没那么简单,他准备利用大丧来铲除和珅

具体说来,嘉庆帝铲除和珅,是分以下几步走的:

第一步,正月初三,嘉庆帝下诏,由和珅总理乾隆帝丧事,全权处理大小事务。

皇帝的丧事可不是小事,只有德高望重的宗室成员和顶级大臣才有资格总理丧事,所以嘉庆帝的意图很明确,就是稳住和珅的情绪,不让他察觉到任何异样,从而为下一步措施做好铺垫;

第二步,和珅嘉庆帝如此重用自己,心中的戒心就落下了一半,于是很高兴地到宫中主持丧事。

这个时候嘉庆帝就采取了第二步措施,他口谕和珅福长安日夜守灵,以示对先帝的忠孝之情,二人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整日待在大殿之内祭拜,嘉庆帝便趁机派人将大殿包围起来。

嘉庆帝这么做的目的是,控制和珅的人身自由,切断他与党羽之间的联系,让他变成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第三步,想要搬到和珅,自然少不了大臣们的支持,于是嘉庆帝下诏将师傅朱珪从地调入京城。

朱珪当时担任安徽巡抚,嘉庆帝刚即位的时候,是准备将他调回京城的,但在和珅的干涉下未能实现(和珅这么做是为了安排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到嘉庆帝身边),因此他与和珅称得上是死对头(这也是嘉庆帝厌恶和珅的原因之一)。

嘉庆帝将朱珪调回京城,显然是为了让朱珪帮助自己扳倒和珅,毕竟朱珪混迹官场几十年,又是有名的文人,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第四步,帮手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寻找和珅的罪名了,这个事不能由嘉庆帝自己定,得找几个大臣上书弹劾和珅

很快,弹劾和珅的奏折就不断送到宫中,罪名加起来有二十款之多,每一款罪名都够得上死罪,嘉庆帝便立马下旨接触和珅所有职务(和珅的职务非常之多,除了领班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这些要职之外,就连御药房和太医院都归他管)。

与此同时,嘉庆帝还借着剿灭白莲教之事不利大做文章,做了一些人事调整,将和珅的党羽或外调或明升暗降,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增补上去,从而掌握了京城的军权,这件事非常关键,是确保可以顺利处置和珅的重要步骤。

第五步,和珅党羽众多,有些是死心塌地跟着和珅干坏事的,有些则是迫不得已才与和珅同流合污的,但不管是那种情况,嘉庆帝都了解不能将他们都给打倒了,不然和珅是倒台了,国家也完蛋了。

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嘉庆帝下达了一诏书,说除了和珅福长安等主谋之外,其他人一概不予追究(其实嘉庆帝只是做做样子,是在稳定人心,后来他对和珅的一些党羽进行了秋后算账,比如说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他们就被贬黜了)。

和珅的党羽见嘉庆帝态度缓和,为了表忠心,于是纷纷上书弹劾和珅,将很多嘉庆帝原本不掌握的证据给抖了出来,这正是嘉庆帝想要的结果。

这个做法跟当初崇祯帝铲除魏忠贤的做法极其相似,与一箭三雕的效果,既稳定住了局面,又将和珅的亲信给争取到自己阵营了,还找到了和珅的罪证。

第六步,和珅的罪名虽然足够死罪,但他位高权重,又是嘉庆帝妹妹的公公(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最喜爱的固伦和孝公主),所以嘉庆帝想要定和珅死罪,还是有很大阻力的。

嘉庆帝当然想要和珅死了,但他不愿意自己提出来,于是交由廷议,大臣们当然猜得出来他的意图,于是定了和珅一个凌迟之刑。

果不其然,罪名一定下来,来找嘉庆帝求情的人就接憧而至,这其中分量最大的一个人就是固伦和孝公主了,嘉庆帝一时拿不定主意。

后来,刘墉找到嘉庆帝,说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考虑到他的尊贵身份,以及毕竟有大功劳,又是前敌的宠臣,为了朝廷的脸面着想,还是不要将他凌迟处死,赐他自尽就可以了。

嘉庆帝觉得赐和珅自尽算是个折中的办法,于是做出了最终判决,查抄和珅家产,将和珅的府邸一半充公(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恭王府,后来被嘉庆帝恩赐给同母弟庆郡王永璘),一半留给固伦和孝公主居住,和珅则被赐自尽,除了儿子丰绅殷德和儿媳固伦和孝公主之外,其他家人全部或流放或罚没为奴。

据说,嘉庆帝在和珅家中抄出了八亿两白银,相当于清代十几年的财政收入,因此民间有和珅嘉庆饱的说法。

至此,和珅极其势力被彻底打倒了,等待他的将是家破人亡。

回过头来再说和珅,他自入宫之后,就在大殿内为乾隆帝守灵,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嘉庆帝宣布将其免职,他这才了解自己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

为了自救,和珅也曾努力过,比如说他曾请求嘉庆帝让他回去沐浴更衣再入宫守灵,但嘉庆帝并未允许。

到了正月十八,和珅的死刑判决书下达了,他感到十分震惊,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之快,结局会如此之惨。

不过,和珅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切,他自知必死无疑,便请求嘉庆帝让他在家中自尽,得到了允许。

和珅回家之后,与家人见了最后一面,然后写了几首绝命诗,他在一首诗中认为自己是“怀才误此身”,这说明他致死都执迷不悟,不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在另外一首诗中,和珅还非常自负地认为,如果他还有机会,肯定可以将嘉庆帝掌握在手中,就像乾隆帝那样,可见他心中痴念未除,被欲望冲昏了头脑。

在写完绝命诗之后,和珅就在家中自尽了,死时年仅五十岁。

实际上,和珅最大的本事,不是巴结乾隆帝,也不是才能多么优秀,而在于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理财高手,也是一位擅长团结盟友的政治高手。

乾隆帝之所以能够搞什么“十全武功”,很多都是和珅的功劳,是他帮乾隆帝搞到钱的。

并且,乾隆帝之所以干啥事都那么顺心,是因为满朝都是和珅的亲信,和珅可以将官员们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帮助乾隆帝处理好国事。

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和珅是贪,但清代没了他,国库也没那么多钱;和珅是结党营私,但没了他,官员们就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凝聚力。

这件事在和珅倒台之后就看得出来,嘉庆帝虽然大权在握,但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都推行得非常艰难,而且很多还失败了,比如说整治贪腐问题就失败了,因为一个和珅倒下去了,千万个和珅却出现了。

因此,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嘉庆帝铲除和珅这件事是有待商榷的,嘉庆帝一时舒服了,却换来了长期的不舒服,得不偿失啊。

总结一下,嘉庆帝铲除和珅,其实是因为和珅自身不正,还得罪了嘉庆帝,并且影响到了皇权;而和珅是有采取过一些应对措施的,但他最终失败了,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斗得过皇帝的,这是他最大的错误,至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

嘉庆帝隐忍了三年多时间,最后只花了十五天就扳倒了和珅,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消耗了他绝大部分的智慧,他后来在执政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其实并不是很强,绝对是比不上和珅的,他没能收拾好乾隆帝留下的烂摊子,清代也从他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灭亡。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