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秦始皇陵的读者,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陵早被发现,最后为何迟迟不敢开挖?
1974年,陕西骊山北麓的农民正在挖掘一口井。然而,他们却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碰到了一个空穴,接着他们又挖出了一个陶俑的头。
农民们都很害怕,他们以为自己惊扰了地下的鬼神,不断祈祷神灵保佑自己。同时,他们又半信半疑地将这些作为文物上交给了当地的文物管理者。为了表扬农民们上交文物的行为,文物局给每个农民奖励了一辆新的自行车。
之后,考古学家开始挖掘、抢救和补修文物,一直工作到今天。而从那一天起,被农民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消息传遍世界。
一、生前营造,巨大的陵园工程
骊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除了女娲传说和骊山老母之外,还是许多帝王故事的发生地。在骊山,曾经有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有唐玄宗“秀恩爱”的华清池,有蒋介石被活捉的“兵谏亭”,更有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
公元前259年,邯郸城诞生了一个长相普通的男婴,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中国的皇帝。在西方国家眼里,他就是“东方的拿破仑”。13岁那年,秦始皇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同年,秦始皇的陵园工程开始动工。
32岁,他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礼,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秦始皇打败了崤山之东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并俘虏了齐王,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大业。接着,他又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一统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巩固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的政权。
50岁,他在携带少子胡亥(后来的秦二世)外出游玩的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河北省巨鹿县),也因此结束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家喻户晓的秦始皇陵墓,就坐落在骊山北麓的一座山丘之下。1974年,考古学家一开始认为,秦始皇陵只是当初被挖开的一个坟头(封土堆)和地宫。
但是,历经几十年的挖掘之后,人们发现,秦始皇陵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在四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古墓群,如寝殿礼仪建筑、大军、战车等。
在整个封土外围,还有两道长达10千米的内城垣和外城垣。在封土周围以及东、西、南、北侧,分别分布着几百座地下陪葬坑。
在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按照当时一丈2米多为计算,秦始皇陵的坟头高达115米。
1961年,当地对秦始皇陵的坟头进行了重新测量,高度为43米。1982年,专家在部队技术兵的协助下,对秦始皇陵的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结果是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数据结果也与此相近。
历经两千多年,无数次风吹雨打,数次高达8级的地震,秦始皇陵封土堆的高度也只是比原来下降了一半多。封土底部是长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在先秦时期,诸侯国君王生前修建陵园蔚然成风。如赵肃侯15岁就开始建筑“寿陵”了,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
而秦始皇的陵园,从他13岁一直修建到50岁去世都还没有完工,在他去世后秦二世登基的第二年,才基本完工,前后历时38年之久。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陵园工程,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秦朝一统之前,这一阶段为期26年,主要展开陵园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并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布局。
第二阶段是在一统全国至其后的9年,此阶段为陵园的大规模修建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即短短9年,光修建陵园就征用了工匠及奴隶70多万,并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建筑部分。
第三阶段是公元前12年至公元前9年,也是陵园的收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事陵园封土和收尾工作,秦始皇陵园的封土是一个正方形土锥,因此被美国人称为“黄土金字塔”。
然而,到了这里,整个陵园仍未完全竣工。因为,当年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中,有一个叫“周文”的将领,率领起义军一路攻打到了习水(现在陕西省新丰镇)附近,这距离秦始皇陵的建筑工地也很近。
起义军逼近,威胁咸阳。秦二世才刚刚上位不久,缺乏战争经验,只好以“为之奈何”向群臣发问。群臣当中,有一个叫“章邯”的人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章邯的意思是,既然“贼寇”已经到来,我方的大军都在边疆戍守,现在发兵到戏水附近已经来不及,而骊山奴隶众多,不如赦免了他们,并直接率领他们回击周文起义军。
秦二世拍手叫好,立即任命章邯为将领,让他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大军。至此,战端四起,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仓促中止。
二、秦兵马俑,揭皇帝陵园一角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有关秦始皇陵的记载和推测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史书里。一直到了1974年,陕西骊山北麓的农民一锹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
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揭开了秦始皇皇帝陵园的一角。呈现“品”字型排列的三个兵马俑,总面积就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俑坑。
已经出土各种兵器几万件,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多件,战车一百多辆。排列整齐的兵马俑,仿佛正在等待检阅,波澜壮阔。
秦人尚武,可见一斑。真人一般的兵俑,身高一般都在一米八左右,个个魁梧威猛,留着八字胡须,表情冷峻。史书《六韬》记载了秦汉征选骑兵的标准“长七尺五寸以上。”
“七尺五寸”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七三以上。不仅如此,骑士还需要高大健壮、擅长骑射、身手敏捷、四十岁以下,可见征选骑兵之严格。
在一号俑坑,有由射手、步兵和战车组成的气势磅礴的长方形士兵阵,让人惊心动魄。三排弓弩手组成军阵前锋,左右两边的武土形成侧翼,尾端一列武士担任后卫。中间步兵则与战车插空,排成38列,是秦军的主攻力量。
当时,战车非常具有攻击力,也是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适合兵家“强弩在前,锁戈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布阵原则。
俑坑之中,有三排204名免盔束发、身着战袍的兵俑。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不着头盔、不挂甲片的兵俑,很有可能是秦军的“陷队之士”,即现在所说的“敢死队”。他们冲锋陷阵,配合主力攻击,战斗意志极为恐怖,令敌人闻风丧胆。
面对有军功之人,秦国的奖励也颇为丰厚,把军爵分为二十等级,按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晋爵。伙食的标准也会因为爵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如果士兵战死,家人继承并享受爵位,名利双收。
在制造兵器方面,秦国已经按照标准制造,《秦律十八种》要求:“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而兵俑手中配备的实战武器——青铜剑,亦是如此。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有被深埋了两千多年的青铜剑。青铜剑刚出土时,亮丽如新。考古学家分析之后发现,青铜剑表面有铬盐氧化层,可以防止腐蚀、而且耐热。在西方,这种保护技术一直到了20世纪中叶才有。
开挖后的二十多年以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秦始皇陵俨然一座精致而华丽的地下宫殿,不但有大军和马展,还有帝国政府不同的办公区域。
在秦始皇陵东侧,有100多座马展陪葬坑,17座陪葬墓。在西侧,还有61座小墓坑,31座珍禽异兽陪葬墓以及1座曲尺形马展陪葬坑。
然而,秦始皇陵周围的陪葬群开挖了这么久,为何迟迟不开挖封土下的的地宫?一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二是地宫中含有强汞。
三、核磁共振,探索新考古技术
2000年以前,我国文物考古勘探主要利用“洛阳铲方法”。所谓的“洛阳铲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打孔”的方法,可用于了解了解地层、土质情况,常见于地质勘探活动。
该方法尽管判断地下文物的类别准确、误差小,但是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容易损毁文物,所抵达的深度也非常有限。如果碰到石块、地下水、砂砾层等,也无法穿越。
作为古代帝王的陵墓遗迹,我国一直主张以保护为主。如果出土的文物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也会限制挖掘工程。以兵马俑为例,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是土色的或灰色的,使得很多人以为那就是兵马俑原来的样子。
其实不是的,兵马俑刚出土时是彩色的,主要以朱砂、天蓝、紫色等颜色为主,高级的军俑还有黑色。然而,出土之后因为长期与空气接触,兵马俑表面的彩漆迅速变干脱落。
2002年6月,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司“863”专家组在“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下,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课题。
该研究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并以“秦始皇陵”为总目标,研究探索我国考古新技术——核磁共振法。
核磁共振法是现代世界的高新技术,可以对陵墓进行无损探查,也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由于水是由氢元素和氦元素构成的,而核磁共振方法就是利用了水中的氢核(质子)特性,而在磁场的作用下,氢核会处在一定的能级上。
如果我们放一种特制工具,对地下水中的氢核(质子)进行激发,就会使得氢核的能级产生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
“863”计划中“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任务之一是直接探测秦始皇陵封土堆下的地宫,距离地面多深,是否含水,含水多厚,防渗墙是否在起作用,是否进水,等等。
同时,这也是我国成立以来对秦始皇陵墓投放资金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考古勘察工作。
研究从2002年9月一直进行到了2003年9月,为期一年,终于取得了预期成果。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在海拔440-480米的深处。
封土堆上的4个探测点下方,有两个含水层,两个含水层分别位于海拔480-490米和海拔440米以下,而海拔440-480米确实无水区。
地宫的防渗墙仍在起作用。探测表明,地宫的四周存在着厚厚的夯土墙。这些夯土墙宽约15米,高约30余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
地宫没有进水。专家们发现了地宫内部有一个复杂的排水系统。这是一个U形的通道组成,东边长778米,西边长186米。
这样修建是为了阻止水流入坟墓深处。这一结果也可能会验证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穿三泉”,即修建秦始皇陵地宫时有排水渠,而且两千年来排水渠的阻水效果仍然存在。
核磁共振法,再配合弹性波法、放射性法、地温法等其他方法,其探测结果为推断地宫的完好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核磁共振技术首次运用于考古界。
我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国的“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做了报道。
四、不敢开挖,地宫含有极强汞
之所以迟迟不敢开挖秦始皇陵地宫,不但是为了保护文物,也是因为地宫含有强汞。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对于这一点,专家已经用测汞法进行了证实。
汞,俗称水银,在常温下呈液态,不但有毒,而且易挥发。如果秦始皇陵的地宫下含有大量的水银,那么根据水银挥发的特性,上面的突然会吸附下面挥发而来的水银,因此地宫上方土壤的汞含量应高出周围土壤。
经过外部测量,专家印证了史书的记载,并发现封土中土壤的汞(水银)含量要比周围的地方高出10倍以上。
秦始皇陵地宫内含有极强的汞,并且反应异常,面积达12000平方米。汞高异常的含量点比较集中,并呈有规律分布,总体是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
开挖之后,我们是否能够保证考古工作人员的安全?水银是否会破坏文物?……总之,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安全的、两全其美的办法,能够同时保证考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文物的毫发无损。
据推测,秦始皇地宫中的汞含量约有几百吨。专家刘仕毅表示,秦始皇在地宫中注入大量汞的理由大抵有二:一是方式尸体腐烂;二是杀死侵盗墓贼。
大量的水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地质工作者在陕西旬阳县发现了一座水银山。这里有古代采矿留下的700多处古矿洞,一般矿洞有几十米深,大洞连着小洞,小洞连着支洞。在矿洞附近,还有秦汉时期的铁器遗物。
这表示,在秦朝时旬阳县就已经是汞的一个重要产地,从这里可以运输汞沿古道柞水抵达关中。因此,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来自旬阳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贸然开挖,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史记》中有很明确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中设置有防盗机关。但没有人了解具体有哪些防盗机关。
《史记》中非常肯定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墓道中设有暗弩,在墓门内部、通道口等都安置了这种触发性的武器。
如果有侵盗墓贼,触动机关就会弓弩暗箭扫射。此外脚底还有陷阱,如果没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摔死。这些“机关”是否会成为意想不到的情况,大家目前都不敢料想。
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之所以久而不为世人所知,与当时的人殉也有关。《史记》记载,秦始皇下葬之后,为了保守陵园机密,秦二世就借恩赐的缘故把工匠全部请到地宫中,葬杀于墓中。随后,秦二世又把先帝秦始皇那些没有生育的后宫妃子,全部陪葬。
另外,秦始皇陵的地宫的总面积有180320平方米,地宫不是下沉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而是类似于“倒金字塔”体型,它比同等规模的“胡夫金字塔”还要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现代工程技术还无法解决如此大跨度的建筑结构。
结语
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之后,后世对其的评价一直不绝于耳。或曰暴君,或曰祖龙,明人李势说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结束四方战乱,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百代都行秦政法”。只惋惜,秦始皇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大一统,赋税和徭役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如此劳民伤财,分崩离析是必然。但他为汉朝的崛起探明了方向,至汉武帝,才真正奠定中华民族的格局。
目前,针对秦始皇留下的陵墓遗迹,还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挖掘。因此,秦陵地宫重现于世,只能留给未来。
参考文献
[1]段清波.秦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J].中国文化遗产,2004(03):23.
[2]刘士毅,袁炳强,吕国印,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探测秦始皇帝陵地宫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3).DOI:10.3969/j.issn.1672-7940.2004.03.003.
[3](意)马克·罗斯,(比)埃蒂·博恩-穆勒,(意)乔治·费雷罗著.伟大的考古学家与探险家[M].2020.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