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下面是有秦朝皇帝赢稷,欢迎参阅。
继位为君
昭王生于公元前324年,在这一年,秦惠文王称王,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秦惠文王派自己喜欢的儿子稷入燕为质,以表明秦国对秦燕友谊的重视。在公子稷入燕不久,秦惠文王就死去了,太子荡即位。公子稷就是在燕国的图强巨变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东征三晋返回时路过东周都城,因意气用事,举鼎绝膑而亡。武王无子,惠文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宣太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结果在秦国北方的邻国赵国的干预以及内部争斗中,多方妥协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即位的公子稷在死后上谥称为昭襄王,因此以下就以昭襄王来称呼他。
击破楚国
昭王即位后,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宣太后手中。昭王即位时只有十八岁,政治经验不足,应付不了国际国内的紧张局面。在其执政的前期,国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不可以为所欲为地胡来,国王更象一个职业,而不是财产继承权。这对于秦国保持稳定的局面和持续上升的势头有很大好处。当时秦国的一号人物无疑是宣太后。而当时丞相魏冉的眼里只有他的姐姐宣太后。昭王对魏冉对待自己的态度很能理解和容忍。他知道没有魏冉对宣太后的全力支持,他就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国王。而且魏冉掌握着秦国的武装部队,他也有这个实力。国内地位与国际地位的反差没有让昭王感到耻辱、有所怨言,而是很泰然地应对现实。他知道,这是秦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宣太后和魏冉这两个新政权缔造者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国王权力空间的缩小,而且自己也确实不具备掌控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宣太后对于昭王的谦虚谨慎很欣赏。她知道昭王对亲政的渴望,但她认为目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是昭王应付不来的,过早的还政,只能害了这个稳重的儿子。宣太后也在为昭王的亲政创造条件,她并不是一个恋权的女人,只是为了保证秦国政权的稳定,她不得不亲自掌舵,以度过这个危机重重的阶段。
由于公子市和公子悝是按照储君的地位来对待的,在秦国的地位很高。这使得在宣太后和魏冉背后的昭王反而显得轻了,许多追随魏冉和公子市、公子悝的大臣把昭王只当作过渡性人物,对昭王的尊敬很不够。虽然在国内昭王不是秦国的一号人物,但宣太后却不允许别人对昭王不敬。而在外交场合,任何对昭王的不敬都会遭到宣太后的严厉报复。宣太后维护的是昭王作为一个秦王的尊严,因为他代表秦国,为了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力的贯彻,国王是必须要有权威的。宣太后决心理顺这种不利于秦国稳定的局面,她不断地强化昭王的权威,缩小自己的影响,为昭王的最终亲政创造条件。昭王是一个城府很深,有理想的人,而且非常务实。在燕国的见闻,让他对一个国王担负的追逐荣誉、强国富民的责任十分渴望,但他也知道,对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操之过急,目前是母后和舅舅在秦国执政,他们干得很好,而且在眼下的复杂局面下,他们也确实是不可替代的。更何况,他们在秦国的执政地位本来就应该是他们的。要想亲政,只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等待母后对自己的政治能力认可的时候。而这,需要时间。至于两个弟弟对自己的不敬,昭王认为他们既是对王的不敬,也是对兄长的不敬,决定对他们要给予惩罚,而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通过自己的长寿来实际剥夺他们的王位继承权。于是,昭王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
宣太后在秦国的长期执政,主要是因为她具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和特殊的身份,而使得她在那个时期是不可替代的。在昭王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执政的时候,宣太后就谈出政坛,还政给昭王。但昭王遇到大事还是去请示他的母亲,听听她的意见。昭王知道母后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经历过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三代秦国有为君主,而且她与张仪、公孙衍、严君疾、甘茂这些绝顶聪明的人打过交道,对如何当好一个国王、如何处理。宣太后由于经历过三个王朝,与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交往深厚,因而对秦国的立国思想和国际攻略非常了解。她的执政使秦国的内外政策得以延续,昭王在宣太后的调教下,将秦国的争霸事业推到了一个从来未有的高度。
宣太后执政期间,昭王是积极的配合者。在他们母子的亲密配合下,诱杀了两位对秦国有极大威胁的国王,一位是楚怀王,一位是义渠王。楚怀王在位期间,灭了强大的越国,占有了原来的吴越之地,向北进攻魏韩宋,这些胜利使楚国的领土几乎扩充了一倍。楚怀王十分渴望得到秦国占领的巴蜀和汉中的肥沃土地,对这些地区进行过猛烈的攻击。对于秦国来说,楚怀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邻居。于是,宣太后决心不计任何手段也要除掉楚怀王。她先利用自己出身楚国有楚国血统的事实,与楚怀王叙家谱,展开感情攻势。接着又示秦弱,主幼国疑,要割地嫁女与楚国结盟,希望得到楚怀王对她们母子的支持。结果,取得了楚怀王弃齐亲秦的外交胜利,造成齐、韩、魏三国因恐惧楚、秦、赵联手瓜分中原而进攻楚国。宣太后务要杀死楚怀王而后快,趁楚怀王向秦国求和的机会,迫使楚怀王入秦,强行扣留。
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在楚怀王险些逃脱后杀死楚怀王。楚怀王死后,即位的楚顷襄王没有什么作为,在与秦的较量中丧失了包括郢鄢二都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国都也迁到了千里之外的陈(今河南淮阳)。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了。秦国西方的义渠是一个游牧政权,受赵国的控制,经常劫掠秦国的西部边境。在东方国家合纵攻秦时,义渠就侵犯秦国的西部边防,使秦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窘境。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用牛羊美女笼络义渠王,以请义渠王到秦国观光的名义将其诱入秦境,将义渠王杀死在咸阳北岸的甘泉宫。随后,大举进兵,灭亡义渠,解决了秦国的西部麻烦。宣太后为扫除劲敌,诱杀两位国王,毫无信义可言,极大地破坏了国际交往的起码原则。昭王本人为赵武灵王所立,但即位后被宣太后架空,使赵国一点便宜也没占着。宣太后维护了秦国的利益,但这种为达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的做法对昭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宣太后奉行的实力外交、功利主义本来是秦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本应为六国所深刻认识。但昭王发现,宣太后只要稍以利诱,六国中准有上钩者。昭王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力与利的使用,这对他的后期执政有很大的影响。宣太后对结盟一点也不感兴趣,她不相信任何盟友。秦国只要结盟,那个盟友准会倒霉,不是成为秦国的替罪羊,就是成为秦国的垫脚石。楚国与秦国结盟后,替秦国挨了齐韩魏三国联军的打。燕国应秦的攻齐号召,出力最多,但结果是一场空,齐国最富裕的城市陶被秦国占了去。宣太后从来都不告诉三个儿子她处理国家大事时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全凭他们自己的悟性去理解。昭王由于是王的原因,能够得以经常与宣太后在一起,从宣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国御臣的办法。
在昭王朝的前期,秦王稷主要是看他的母亲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宣太后迟迟不放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昭王应付不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时,她逐渐地往幕后隐退,把昭王推向前台。昭王对两个舅舅很尊敬,对两个弟弟很爱护,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轻视从来都不发作,而是用更好的待遇来对待他们。昭王这样做是给宣太后看的。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了王的气度和智慧,已经懂得争取最强者的同情和学会让对方来承担责任了。宣太后对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做了暗示,昭王是秦国的王,是宣太后支持的王,他们都应该支持昭王,不要给昭王添麻烦。对于母后的还政,昭王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法单独压制他的舅舅和弟弟。但昭王还是很强硬地任用自己看中的文官武将,在遇到大事时与宣太后商量。昭王对朝廷人事大权的使用遭到了魏冉的抵制,但宣太后告诫魏冉不要与昭王发生冲突。为了加强昭王的实力,宣太后还把秦国的间谍系统交给了昭王,这让昭王实力大增。秦国的间谍系统在七国中是最厉害的,本来一直是由国王控制。在武王突然死去后,这个系统的指挥权便被惠文后控制了。宣太后与惠文后争斗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给宣太后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取得胜利后,宣太后便亲自掌握秦国的间谍系统。宣太后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昭王的用人和决策,发现昭王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王,便放心地让他干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昭王三兄弟已人到中年,公子市和公子悝见昭王身体仍然很健康,执政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便有些着急了。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公子市和公子悝对执政的愿望也很迫切,而且两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昭王的儿子中,最出色的是柱。柱从小就被昭王安排到宣太后的身边,侍奉宣太后,与宣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柱为人正直爽朗,在宣太后的影响下,看问题很有深度。昭王让柱享有太子的待遇,只是没有太子的头衔,这让真太子公子市很恼火。此时的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成熟了。
对于昭王和他的两个弟弟之争,宣太后很苦恼也很无奈。当初兄终弟及的设计由于昭王在位时间的不断延长而使得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昭王还在努力把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不是当初约定的弟弟。宣太后感觉到昭王还会在位很多年,真到了昭王去世的那一天,公子市和公子悝也肯定是垂髫老者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肯定是不如柱精力旺盛。而且柱是她眼看着长大的,是很好的一个国王候选者。但要让宣太后亲手把公子市拉下马,宣太后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本来王位应该是公子市的,只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插手,昭王才即了位。公子市是宣太后自小就疼爱的一个儿子,甚至超过了昭王。公子市由于是太子的原因,常年在外为质,数次遇险,全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过去了,没有理由剥夺为了秦国数次死里逃生的公子市的太子头衔。公子悝的聪明不在昭王之下,甚至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宣太后无法在这个家庭纠纷中做出选择,只能靠拖来解决问题。但公子市取得了魏冉和白起的支持,想要象当年宣太后一样用武力夺取王位,惩罚他违约的哥哥。宣太后严厉警告魏冉和白起不要参与昭王兄弟的争斗。后来,公子市要动用刺客来袭击昭王。从昭王让公子市不断出质危险国家的安排,从昭王屡次违约致使这些国家追杀公子市的情况来看,公子市有充分的理由断定昭王在一步步置他于死地。公子市要先下手为强。但昭王的间谍侦知了这一情况。昭王派公子市出使魏国。公子市知道谋已败露,咸阳不可久留,便到魏国出使以避一时的危险。
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公子市被昭王的刺客杀死在了魏国。宣太后不愿相信兄弟火拼的猜测,派人调查,希望是别人杀死了公子市。但结果是证实了对昭王的怀疑。眼看着昭王又要与公子悝火拼,魏冉也在与白起加紧准备。宣太后不得不说话了。她决定改变当初的设计以避免一场新的内战。靠着时间的帮助,昭王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柱。
昭王四十二年,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魏冉到陶就国。宣太后薨。两年后,昭王杀死了还不安分的公子悝。在昭王朝的前期,宣太后和魏冉是秦国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昭王只是参与执行。在公子市、宣太后和公子悝陆续死后,在魏冉到陶国去了以后,昭王要解决的就是白起了。在昭王朝前期,昭王在秦国国内的威望不仅远在宣太后和魏冉之下,甚至不如白起。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昭王一直笼罩在宣太后的光环下,被当作一个礼仪性的元首。如果昭王不胜任国王这项工作,随时可以被公子市和公子悝取代。那时的昭王远没有魏冉和白起那样叱咤风云,在军队系统里,魏冉和白起是真正的军事领袖。昭王在前四十多年的秦王生涯里,从来没有指挥过一场真正的战争,离秦军的将士也比较远。这不是昭王不想接近军队、指挥军队,而是由于魏冉牢牢地掌握着军权,对昭王很抵制。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决定要亲自指挥一场大战,以从白起的手中把兵权夺下来。
从昭王四十二年到四十六年,昭王命令白起等人打通了沿黄河两岸,秦与陶之间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赵国要与秦争夺韩上党的事件。昭王命秦攻韩上党将王龁避免与赵军发生冲突,全力灭掉韩魏后,再与赵国决战。昭王四十七年,赵将廉颇攻击王龁,为王龁所败。赵孝成王命赵括取代廉颇,击败王龁,秦国占领的韩上党告急。韩上党若为赵括占领,秦国在黄河北岸的河东地区和在黄河南岸的函谷关以东包括陶在内的大片土地都有被赵军占领的可能,秦国不得不掉转进攻方向,放下黄河南边的韩魏,与黄河北边的赵国进行决战。
昭王将在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准备攻击韩都郑和魏都梁的白起调到韩上党与赵括对垒,昭王决定把相对封闭的上党地区作为决战的第一战场。让魏冉佯攻邯郸,使赵不能抽调邯郸地区的主力支援赵括,同时钳制齐韩魏楚,对临近的黄河守军进行支援。在函谷关和陶之间的黄河守军压制韩魏,阻击韩魏楚渡河救赵,配合上党军和陶军的行动。留有一军保卫国内。由于这次大战确实对魏冉所在的陶国很有利,因此魏冉很支持这次全军行动,与魏冉交厚的白起也很卖力。昭王第一次有效地调动了全国的军队。当时秦赵两国是两个超级强国,谁也不具备灭掉对方的实力。秦昭王的这种战略部署,实际上就是让白起在上党地区与赵括打一场消耗战。范雎早就看出昭王的用意,让郑安平做好接替白起的准备。郑安平不解,范雎说,上党巨战,白起胜了,功在昭王,从此秦国的军权就被昭王掌握了。到时候,昭王必会听从我的意见,用你为将。如果白起败了,昭王正可以解除白起军权,昭王还会用你为将。所以说,无论白起胜负,昭王都已稳操胜券,你就等着吧。白起与赵括在河东地区各调集百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战,结果赵军伤亡七八十万,秦军也伤亡六十来万。但秦国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远远多于赵国。
长平之战后,秦军虽然占领了整个河东地区,但秦国的损失过大,已经无法再支持攻击邯郸的大战了。田单防守的邯郸十分牢固,城中驻有几十万精锐赵军和大量粮草,邯郸外围还有几支机动部队协助防守。但在这个时候,魏冉去世了。昭王考虑,秦军战线过长,供给困难而且消耗已经过大,邯郸不可卒拔,如果这个时候韩魏进攻秦国,秦国就有可能遭受大败的厄运。
昭王四十八年年底,昭王命令秦军大部收兵,留一部秦军继续攻邯郸。昭王把陶的精兵调回国内,填补空虚。上党大战后,昭王对秦军的将领做了很大的调整,白起被搁置。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被赵括所派的刺客刺伤,此时伤口发作,白起养病在家。在此期间,秦军中与白起最为交厚的王陵、王龁等将领先后被派往邯郸战场,但均告失利。昭王使范雎请白起,白起以病推脱。司马靳跟随白起多年,感到很纳闷,问白起,武安君此前不论身体多么糟糕、敌军多么强大,都从未推辞过,这次为什么这么坚决地就推掉了。白起说,此前出征,只要调配得当,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此次出征却是必败。赵军虽经上党巨战,但还有很强的实力。我军连续作战,早已疲惫,给养也已出现困难。邯郸城高兵众,田单调度有方,邯郸本来就不是可以轻易攻下来的。韩魏齐楚在穰侯去世,陶国精兵调回国内后,就图谋救赵击秦。邯郸离秦千里之外,沿途为三晋旧地,本来就反心很盛,秦王又将大军调回国内,秦军占领的黄河两岸非常危险,只要韩魏楚来救,切断秦军归途,秦军就很可能有去无回。攻邯郸的难度要远在长平大战之上。以目前的人员配备和战略部署,邯郸城下就是秦军的坟场。秦王忌我军权过重,正在着力削夺。
此次让我攻邯郸,就是想在我战败后,判我的罪。司马靳听后,劝白起造反,白起没有表态。此时,昭王已经在秦军中安排了大批自己选拔的将领,原来魏冉白起系统的将领也有很多倒向了昭王。昭王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三月不行,徒众越集越多,与军领也有交接。昭王见白起反势日盛,派人强令白起上路。白起上路没走多远,就被昭王派遣的使者军逼迫自杀。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