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政治斗争,中国的告密史也源远流长。翻阅史籍可知,从殷商时期的崇侯虎,到秦汉时期的曹无伤,从唐代的宋之问,到清代的袁世凯,历朝历代的告密者屡见不鲜。但凡政治告密,不外乎靠出卖他人而获取个人利益,不少皇权旁落的傀儡皇帝也深受其害,东汉刘协、曹魏曹芳、东吴孙亮就是例子。从政治角度看,告密是一种见利忘义的政治投机,告密者受政治利益驱使,甚至不惜用被出卖者的鲜血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染红自己的官袍,后赵石鉴就是因为出卖皇帝,出卖自己的兄弟有功而登上宝座的皇帝。
石鉴(?—350年),字大郎,后赵皇帝石虎第三子,石遵、石世之兄,历任代王、义阳公、义阳王。在石虎的十多个儿子中,石鉴既无文艺,又无武德,为人吊儿郎当,处事荒诞不羁,一直不为石虎所看重。石鉴镇守关中时,除了徭役繁多,赋税沉重,而且“文武有长发者,辄拔为冠缨,余以给宫人”(《资治通鉴》),文武官员只要头发长得比较长,就会被他拔下来做帽带,余下的留给宫人玩耍。石鉴的这种荒唐的行径,连暴君石虎都看不下去了,索性将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召回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担任闲差,不再让其在外独当一面。
石鉴虽是个无赖庸才,却也有当皇帝的欲望。在长兄石邃、次兄石宣这两任太子被废杀后,排行老三的石鉴原以为自己会水到渠成地被立为太子,但石虎根本没有考虑他,而是想从九子石遵、六子石斌这两个较有才干的儿子中任选其一,后因为心腹张豺的建议,石虎最终立幼子石世为太子,这件事让石鉴很郁闷,很窝火。石世即位后,任命石鉴为右丞相,利用石鉴牵制石遵,以保帝位。后来,石遵率兵谋反,废杀石世,自立为帝。在这场手足相残的斗争中,石鉴既不支持石遵,也不拥护石世,任其相残,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石遵执政后,石斌任侍中,成为后赵事实上的宰相,位高权重,且颇受石遵信赖和倚重。石鉴表面上对石遵恭敬,暗地里却与功高震主、手握军权的大都督冉闵交往密切,想利用冉闵扳倒石遵,取而代之,而冉闵也对石遵非常不满,二人一拍即合。太宁元年(349年)十一月,石遵想除掉功冉闵,便“召石鉴等入,议于其太后郑氏之前,皆请诛之”。虽然计划未能得到郑太后认可,但石鉴看到石遵和冉闵已经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意识到篡位的时机到来,便不顾兄弟之情将石遵出卖,向冉闵告了密,“鉴出,遣宦者杨环驰以告闵,闵遂劫李农及右卫王基,密谋废遵”(《资治通鉴》)。随即,冉闵将石遵废杀,把告密有功的石鉴推上了皇位。
其实,冉闵也想当皇帝,但考虑到时机不够成熟,才让石鉴这个庸才暂时当皇帝来过渡一下。石鉴即位后,封冉闵为大将军、武德王,封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冉闵、李农大权在握,石鉴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因不甘处处受制于冉闵、李农,石鉴决定杀掉此二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皇帝,于是指使弟弟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趁一天夜黑之时企图诛杀冉闵、李农于琨华殿,结果“不克”。打蛇不成,怕被蛇咬,石鉴担心冉闵以此为借口发动政变废掉自己,故不惜丢车保帅,杀人灭口,“伪若不知者,夜斩松、才于西中华门,并诛石苞”(《资治通鉴》),以主动杀掉心腹将领向冉闵等人表示自己的无辜。
石鉴虽是傀儡,但毕竟是正统皇帝,朝中尚有不少支持者;冉闵、李农霸道,废杀石遵,蔑视石鉴,反对势力也不少,“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并“挟鉴以攻之”,让石鉴亲临现场,企图借助其皇帝的威望鼓舞士气,攻打冉闵,结果又被冉闵打败。石鉴见大势已去,害怕被冉闵诛杀,索性再次变脸,声称“孙伏都反,卿宜速讨之”,让冉闵平叛,这正中冉闵铲除异己的下怀,于是“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鉴于石鉴三番两次要除掉自己,冉闵果断将石鉴幽禁于御龙观,“悬食以给之”(《资治通鉴》),用绳子把食物悬吊进去让石鉴吃,石鉴一度失去了人身自由。
在铲除异己势力并控制了石鉴之后,杀人已经杀红了眼的冉闵,把对石鉴一人的仇恨蔓延到整个羯族,并把对羯族的仇恨蔓延到所有胡人身上,索性颁发《杀胡令》,对境内包括羯族在内的所有胡人大开杀戒,见胡即杀,“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资治通鉴》)。因为冉闵有“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的承诺,不少长相貌似胡人的汉人也遭到屠杀后拿去充数,“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晋书》)。
青龙元年(350年)正月,冉闵觉得篡位时机成熟,开始对石鉴动手,以改朝换代。为消除后赵石氏的痕迹,冉闵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托辞(孔子曰:易姓而王七月者,七十有三国,继赵李),逼迫石鉴改国号为卫,石氏皇族一律改姓李,以此从政治上、精神上双重打击石鉴。冉闵这种践踏皇权、蔑视皇帝的做法,引起了众怒,很多文武大臣纷纷投奔身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的石虎另一个儿子新兴王石祗,石祗也多次派人攻打邺城,意在除掉冉闵。冉闵大怒,与李农率大军出兵石渎(今河北临漳西)与石祗势力展开厮杀,邺城空虚。不甘受辱的石鉴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号令驻外的原后赵将领张沈偷袭邺城,解救自己于危悬。
当时,石鉴身边无可用之人,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宦官。闰正月,“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使承虚袭邺”(《晋书》),让宦官通知张沈偷袭邺城,可石鉴派去送信的那位宦官居然把信直接送到了冉闵、李农手里,于是“闵、农驰还,废鉴,杀之,并杀赵主虎三十八孙,尽灭石氏”(《资治通鉴》)。从太宁元年十一月即位,到青龙元年闰正月被废杀,石鉴在位不到四个月。当初,石遵临死前得知石鉴要当皇帝时,曾言“我尚如是,鉴能几时”(《资治通鉴》),结果石鉴的短暂执政竟被石遵说中,“遵凡在位一百八十三日”而“鉴在位一百三日”(《晋书》),石鉴终究强不过被自己出卖的石遵。因出卖兄弟而登帝位,后因被宦官出卖而被废杀,石鉴之离奇经历,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为了争夺皇位,石鉴连皇帝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能出卖,又怎能保证一个与其无甚瓜葛的宦官不出卖他呢?靠告密,靠背后捅刀子,靠不知廉耻的小人行径所换来的政治地位,既不光彩,也往往都不靠谱。小人慎之,君子远之。(刘秉光)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