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明朝 >  历史上朱棣做了哪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

历史上朱棣做了哪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88

作为皇帝的朱棣还做了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好事。朱棣营建、迁都北平,树立了北京在之后的政治文化地位。当今天的游客在故宫、天坛等地游览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是朱棣花费数十年时间修建的重点工程,同样北京的许多标志性建筑物也大都与朱棣有渊源。

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南京虽然虎踞龙盘,但对于盘踞漠北的蒙古大军却鞭长莫及。1403年,朱棣就授意大臣上奏,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明朝政府迁都北京,然后朱棣以加强北部边防的名义采纳了这个建议。朱棣首先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称做行在。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接着,他大规模向北京附近移民屯田,并给予5年减免赋税的优惠。战乱之后,形成了许多闲置军士和流民,朱棣就组织这些人在北京耕种。为了加强北京人口和经济,朱棣甚至释放囚徒,安置他们在北京周边地区种田。朝廷向这些移民实行优待政策,如免税粮、免费提供牛具、种子等。同时迁往北京的还有大批工匠,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北京逐渐发达繁荣起来,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

对于朱棣迁都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认为:“朱棣作为一个藩王,很年轻就来到了北平,他每天所看到的就是忽必烈这些人在这里经营的天下。这一点对于朱棣的影响太深了,朱棣要做皇帝,要做一个千古名王,谁是他的榜样?忽必烈。所以,他迁都北京是为了防御蒙古吗?蒙古不在话下,他五出漠北,打得蒙古人无影无踪。所以他不是为了防御蒙古,而是为了继承元朝这些雄主,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是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统一国家向前继续推进。”

的确,朱棣是一个雄心壮志、一心想有作为的伟大帝王。他即位后五次征伐蒙古,追击蒙古部族,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贯通南北经济;组织编撰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功绩累累。朱棣是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也是紫禁城内的第一个皇帝。

第二件事情就是朱棣在位期间强化君主专制。他建立特务组织,钳制朝野。最为后世诟病的是朱棣对建文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朱棣即位后,下令大索齐泰黄子澄等前朝大臣五十余人,以奸臣之名进行了大屠杀,并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论少长都被斩首,妻女发教坊司做妓女,姻党悉戍边。相当长的时间内,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被推上刑场。齐泰黄子澄被族灭;御史大夫练子宁被断舌磔死,族灭;户部侍郎卓敬被斩,族灭;长兴侯耿炳文家籍没,耿炳文自杀;李景隆家籍没,禁锢景隆及家属;盛庸下狱自杀……逆朱棣者“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其中尤被后人批评的是方孝孺一案。方孝孺是明初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后来也成了一代大儒。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写一手锦绣文章。建文帝即位后,招方孝孺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尊为老师,“国家大事,辄以咨之”。方孝孺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辅助。朝廷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朱棣占领南京后,逼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反对朱棣篡位,宁死不屈。他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朱棣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倔强地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威胁方孝孺:“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依然不屈,假装顺从,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个字“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方孝孺大骂不止。他对方孝孺的不屈极为恼怒,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门外斩首。方孝孺没有被推出午门,就在午门内被杀了,可见朱棣对他的怨恨之深。方孝孺在就义前,作绝命赋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呜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虐杀了方孝孺后,残暴地下令灭方孝孺九族,又将他的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凑成十族。方孝孺一案共诛杀873人,行刑达7日之久。朱棣就是这么一个带有矛盾性的帝王,一方面他为了实践雄心壮志,勤政,有大略;另一方面,他残杀过度,不遗余力加强君主专制。

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回师路上,朱棣曾告诉随行的大学士自己做的一个梦。在梦里,一个神人模样的人对他说:“上帝好生。”朱棣不知道梦里的话是暗示着蒙古人有上帝的保护还是谴责他过去杀戮太重。总之一路上,朱棣都在思考这句话。每当他在路上看见蒙古和中原历次交战留下的白骨,他都感到心情压抑。旧历七月,大军走到榆木川(今内蒙乌珠穆沁)的时候,朱棣病逝,享年64岁。

大军在外,君主暴亡,国中无主。为了防止内地的藩王和有野心的大臣乘机作乱,随行大臣和太监们决定秘不发丧。为了掩盖越来越重的尸臭,他们下令把军中的锡器全都集中起来。因为大军数以十万计,将这些锡器集中起来后数量可观,加上锡的熔点很低,群臣很容易就制成了一个锡质棺材,然后把朱棣安放进去,密封起来。为了保密,他们还杀死了锡匠。一路上,没有主帅的大军照常行进,每天朱棣照常“进膳”。实际上早派人通知了留守的太子。朱棣到了京城才正式发丧,因此朱棣之死也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

朱棣葬于北京昌平明长陵,庙号太宗。以后昌平附近逐渐聚成了现在的明十三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朱棣庙号为成祖,谥号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