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明朝 >  建文帝最有可能的下落

建文帝最有可能的下落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975

朱允文在历史界最被承认的为逃走了他没有被烧死逃走后隐姓埋名。

公元1402年6月12日,燕王朱棣率军攻进南京城。当时,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宫燃起一片大火。火光之中,皇后马氏带7岁太子投火自尽,而建文帝却不知去向。大火退尽,在一片灰烬之中,有一烧得焦烂不堪的尸体,有人告之燕王,这就是建文帝。但在此后几十年乃至数百年里,建文帝是否焚烧而死,一直存在诸多疑问。

清代王鸿绪在其《明史稿·史例议》一书中,以大量笔墨论述建文帝死于燕王逼宫时的那场大火。王氏称建文帝的下场为“虐杀宗藩,自遭众弃,势穷力竭,而后一死了之”。清代学者钱大昕也在《万斯同传》书中认定,建文帝最后是纵火自焚而死。但是,有不少人认为,建文帝并未投火自焚,而是趁乱逃亡了。据《明史·恭闵帝本纪》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不知所终”分明是对那焚烧后的尸体表示怀疑。

image.png

另外,据《明史》中记述,朱棣对建文帝的死始终将信将疑,于是他“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遗憾的是,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遍查州郡乡邑,也未查出个究竟。朱棣只好心怀余悸地忧心生活了。

有说建文帝逃匿后削发为僧,但也拿不出真凭实据。无奈,建文帝之死也成了一桩悬案。朱棣派胡滢打着寻找仙人张三丰的旗号到处明察暗访,实是寻访建文帝。查了几年毫无结果。永乐16年,朱棣突然命令胡滢到江浙一带,重点是苏州彻底走访。三年后,胡滢回报朱棣,当时朱棣领兵北征,胡滢半夜到访,朱棣立刻从床上翻身而起,与胡滢彻夜长谈。

之后,胡滢再也没有出访过,并很快任礼部尚书,进入内阁。

以上是正史记载。通常没有人把胡滢列入寻找朱允汶的线索,因为这个人在史书中实在不起眼,所以基本被忽略。下面是推测。

胡滢基本没有其他功绩,为何就这样进了内阁?

胡滢是找朱允文或者张三丰肯定没错。

朱棣命令他火速去苏州一带。一种可能是张三丰可能在那儿,一种可能是朱允文可能在那儿。张三丰120岁之后突然销声匿迹,你认为张三丰能活过120岁,并且能引起朱棣的极大重视,那就别往下看了。

那就是朱允文在苏州。

3年后胡滢和朱棣的夜谈谈了什么?

肯定是关于朱允文的,没有其他可能。

1,朱允文死了,那也就是一两句话就能禀报完的事,不需要彻夜。结论:朱允文没死。

2,朱允文对皇权有影响,还会夺位。按朱棣的性格,会马上派兵去把他抓来,事实是没有。结论:朱允文已经沦为平民,对皇权没有任何影响。

3,胡滢进内阁。说明他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朱棣的任务,张三丰也不用找了。

《江宁县志》中写道:“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衷云。”

《明史纪事本末》(永乐)八年春三月,建文帝复至(白龙)庵。工部尚书严震使安南(今越南北)密访帝,震忽与帝遇于云南道中,相对而泣。帝曰:‘何以处我?’对曰:‘上从便,臣自有处。’夜缢于驿亭中。”

明英宗时期,假的老和尚冒充建文帝被正法,而真的建文帝却因此真的出现了:“于是迎建文帝入西内,程济闻之,叹曰:‘今日方终臣职矣。’往云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2009年8月,在福建宁德出土一件袈裟,这件袈裟上有14条5爪龙。按古代礼仪,这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东西,而且这件袈裟的样式与明朝的龙袍完全相同。明朝没有其他皇帝去过福建当和尚,而且当了很久的,因此只有可能是建文帝。这件袈裟很旧,还有破损,明显是用了很久。要说野史传说是,据传朱元璋给建文帝什么都安排好了,给他留的物件中还有袈裟,那是完全的胡扯。这件袈裟只有一种可能:是朱棣御赐的。

我猜测是朱棣得到了胡滢的密奏,然后封他做和尚,赐给他袈裟,让他离开苏州富庶之地,去福建当和尚。仁宣之时,又把建文帝迁去云南。英宗时期,把建文帝从云南迎回宫中居住。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