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明朝 >  闯王李自成的失败原因

闯王李自成的失败原因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460

李自成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间,在豫西歼灭了孙传庭所统帅的明朝在中原和北方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乘胜利进入潼关、西安。改西安为长安,决定建为国都。第二年1644年春天攻破北京,到达军事胜利的顶峰。

俗话说,盛极必衰。闯王李自成有些骄傲了,以为占领了北京,南方就可以很容易的平定。实际上,明朝崇祯自杀后,还有南明小朝廷。此时北方还有清兵入关。

image.png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李自成这个起自民间的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战略上的失误:

李自成实行的政策是打击官僚地主阶级、保护农民阶级利益。这种政策在李自成起兵的初期起了很极积的作用,最起码得到了农民阶级的支持,这就是大顺军在初期发展得很快的主要原因。李自成在1643年以前,为了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实行了三年免赋,李自成推行的“免赋”政策并不是减免而是全免。‘跟了闯王不纳粮’这可不只是口号,李自成确实做到了‘不纳粮’。而被打得就剩几百号人的李自成从深山老林里出来,然后很短的时间内东山再起,就是靠‘不纳粮’这政策得到了农民阶级的支持。‘不纳粮’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李自成的大顺军吃、喝、拉、撒、睡都是要花钱的,打起仗来那就不叫花钱了,那叫烧钱。农民免赋了,那钱从哪里来?这钱是不会从地里长出来的,总得有人出吧。李自成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追赃助饷”代替田地的赋税,农民不出钱那就让地主出钱,反正地主有的是钱。这个“追赃助饷”其实就是抄地主、富商、王公、贵族的家,没收他们的所有财产,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收他们的所有非法所得。

1643年十月孙传庭的部队被大顺军消灭后,明朝官员知道明朝已经不行了,政治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把这看成是历史上习以为常的改朝换代,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归顺李自成。他们会归顺李自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自利益不受损害。

而这时的李自成并没有放弃维护农民阶级利益的基本原则。在“追赃”过程中官僚地主们“非法”得来的家财难以保全,有的官僚地主甚至还要遭受牢狱之灾,这对于归顺大顺政权的官僚地主阶级来说确实是想不到的。官僚地主们之所以会归顺大顺政权,正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然而,整个官僚地主阶级却成了李自成打击的对象,李自成的政策使官僚地主们失望了,彻底失望了。他们在饱尝李自成的铁腕政策之后,不惜愤愤地骂道:这算是什么新朝廷,简直就是一群飞贼,贼性难改呀(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

本来这些明朝的官僚地主阶级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投靠大顺的,没想到自己的利益不但没有得到保护,而且受到了损害,这时投降大顺的前明官僚地主阶级就产生了心理落差,然后满清政府给这些官僚地主阶级点好处,这些官僚地主阶级就会效忠清朝。想一想以前投降大顺的前明将领,在后来基本上清一色地又投降了满清,并不是他们想当汉奸,而是他们认为跟着李自成太没前途了。官僚地主们归顺大顺政权,正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当汉奸,要知道这些官僚地主阶级是没有政治信仰的,今天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归顺大顺政权,明天他们会因为自身的利益投降清朝政权的,这就看谁给得自己好处大了,而以后的事实证明,清朝在拉拢前明官员上是舍得花血本的。

大顺政权追赃助饷的政策的确是正确的,它证明李自成虽然已经成了皇帝,他并没有忘自己的出身,并没有忘记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难兄难弟”们,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要指的一点是李自成称帝后他就是中国最大的地主,如果李自成还打击地主阶级那他就是自己打自己。这时李自成应该从打击地主官僚阶级变为保护地主官僚阶级,毕竟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如果他还想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最多来个“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追赃助饷”的打击面太大了,因为“追赃助饷”李自成失去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在古代地主阶级可以称得上是精英阶级,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我都要负责任地说:任何一种政体,任何一种社会,他的统治阶级都是精英阶级。而李自成却失去了精英阶级的支持,这就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该争取的没争取,不该打击的却打击了,这就是李自成的战略失误。

李自成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当他当了中国最大地主的时候,他的思维还是老农思维。

战术上的失误

李自成吴三桂决裂的时候,李自成就应该想到吴三桂可能会投降满清,这时他对吴三桂就应该速战速决,而他却没有快速地赶到山海关,这就给了吴三桂充足的备战时间。在山海关大战后他应该对清军下一步进攻北京的动作出判断,而当时在北京地区李自成的军队太少,不足以抵挡清军进攻北京。李自成当初就应该力守北京,然后等陕西的援军,但是李自成没有那样做,而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就等于将一座具有战略价值的城市拱手让给了满清。

李自成丢了北京,西撤的时候,他直接跑回了老家陕西,没在派重兵驻守山西,对山西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上在丢了北京和河北后,山西就是大顺军和清军对垒的主战场。

李自成把前明的降将全部署在陕西周围,而自己的嫡系主力却在驻守西安、潼关、榆林、延安,前明降将如果再次投降满清,就等于把进入陕西的大门全部打开。而事实上姜镶、唐通叛变后陕西就直接暴露在满清的枪口之下。

在陕西失守后,李自成为了回本,不惜把所有的家当全压在了攻打南京上,而襄阳等地历来是军事重镇,李自成却派很少的兵力守卫襄阳等地,至使阿济格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襄阳等地,这样一来大顺军就失去了最后一块根据地,认识襄阳的重要性上李自成甚至还不如白旺。

李自成战术上的失误是:他的用兵处处都体现着只顾眼前没有远见的小资思想。

李自成并不是非典型性朱元璋李自成朱元璋比起来缺一种素质,那就是当皇帝的素质,那种素质叫雄才大略。

李自成失败原因还有很多:

1.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政权稳固的地方很少,除了关中地区比较稳固(比如陕西)。

2.关中虽然稳固,农民军暂时不会反对李自成,会有一些拥护李自成。但是,没有恢复生产,(比如种田、养猪、养家禽、锻造武器),不能供养足够的作战部队。没有足够粮食,部队怎么打仗?

3.当时的局势,李自成没有看清楚。其实当时处境很危险,明朝虽然灭亡,但是还有残留人员到了南明小朝廷。山海关还有吴三桂,关外还有清朝军队。非常混乱的局面。李自成和大部分人以为进了北京,就好说了。但是,北京城很大,自己军队只有6万人,无法长期坚守。多数部队(大约40万人)分布在很多省份。

4.没有想到清军的野心。只想到明朝倒了,想去消灭南明小朝廷。但是清军多年来一直想入关,可惜万里长城挡住了进入中原的步伐。吴三桂一直在抵挡清军。

5.没有想到吴三桂最后会和清军结盟,攻击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无法约束好部下,让他们掠夺百姓财物,抢了吴三桂陈圆圆。同事,李自成还对投降的明朝旧部实行残酷的剥削制度,让这些前朝旧部捐出钱财、粮食、人口。这些人虽然投降了,但是没有安抚好,导致他们心思和闯王李自成不一样,甚至反目成仇。

6.投降的人,人心浮动。李自成让他们交出财物,影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虽然投降,但心里不服。时间长了,也会造反。

7.在北京的军队很少,且部队分散在广大地区,无法抵挡敌军进攻。后来吴三桂和清军围攻,李自成无法抵挡,放弃了很多城市。

8.吴三桂散布消息,要收复北京,为崇祯帝报仇。北京城的百姓,也都人心浮动。从军队到老百姓,都对大顺政权有一些不满。李自成无法控制好社会舆论。没有积极引导。也就是说,标语没有做好。以前闯王起义,农民纷纷跟着闯王干。那是因为闯王打豪强,分田地给老百姓,分财富给老百姓。而且制度还比较好,士兵没有贪污受贿、随便拷打百姓乱施淫威。后来,好的法令没有推广开来。急于扩大地盘,没有养足内力。

9.占领的地方,并没有经营好,不够稳固。而是急着扩大地盘。军队也没有那么多去驻守城池。如果哗变,无法控制。百姓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没有安定好百姓。还是连年战争,生民涂炭。就像成吉思汗以前占领到了亚洲欧洲,甚至想进非洲,最后没有那么多军队驻守,不得不回来。占领的地方还屠城,引起百姓恐慌。李自成虽然没有去屠城,但是占领的地方经营得也不怎么好,法律条文没有改好,市场流通也没有搞好,人民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10.所以说,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占领的地方有人民,但是人民活的还是很苦。劳作工具够不够?家里的男人够不够?交的税合不合理?钱币的流通合不合理?有没有假币?市场的物价合不合理?东西是不是很贵?吃穿住行合不合理?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能不能得到保证?城池稳不稳固?需不需要修理?人民生活得幸不幸福?军队的纪律怎样?有没有严格执行?有没有保护好老百姓?行军作战的指挥才能怎样?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