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汉朝 >  韩信遇害的时候,为什么张良要袖手旁观呢?

韩信遇害的时候,为什么张良要袖手旁观呢?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772

对于张良这个名字想来大家都是耳熟的,刘邦能够拿下江山,就是因为他麾下有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萧何韩信张良。后代的人称这三个人为“汉初三杰”。张良因为过人的聪明才智,所以是三节之首。对于张良的评价,从古到今的人都是给予了非常高的描绘。有一条评价他的句子到现在还是一方经典。那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评价!张良是不可多得的谋士,不仅智谋过人,而且能够未雨绸缪,但是在刘邦要杀死韩信的时候,却选择了冷眼旁观,导致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发生,连刘邦最亲近的哥哥燕王卢绾都被牵涉叛乱的罪名。

在公元前196年的时候,萧何邀请了韩信入宫商议要事,因为他对韩信有恩,所以韩信一点都没有迟疑就赴约前去。但是没有想到韩信刚进入宫内,就被吕后的人抓了起来,后来进来的宫女用竹刀活活的把韩信刺死了。一代骁勇善战的将军就这样死在了宫女的手上,实在是非常的耻辱凄凉。从刺杀的整个事件来看,这个绝对不是什么临时起意的事情,而应该是谋划已久。从陈豨叛乱开始的时候,恐怕韩信就已经身处在危险之中了。不过按张良的智谋,他会看不出吕后的心思吗?显然不可能,但是为什么张良选择了冷眼旁观?

有很多人就“韩信遇害时,张良袖手旁观”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点的思路还挺独特的,这个观点觉得是韩信自己不想活了。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萧何呢?萧何一直都是为国为民,张良为什么也没有去救他呢?我们从时间上面再次梳理一下这个事件。韩信是在公元前196年的时候离开的人世,刘邦是在公元前195走的,萧何在公元前193离开,而张良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86.也就是说,刘邦韩信还有萧何的遭遇都是看在眼里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推理了。首先,张良在帮助刘邦拿下天下以后,就金盆洗手,不在过问政治的事情。一心就是投入到了山水中静心修炼。加上张良对权势什么的不感兴趣,所以离开的早。对于韩信萧何的遭遇,也许张良早就料到了并劝他们和他一样离开但是张良的话放在当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只有张良一个人离开了。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第一个开刀的肯定是她们这群开国老臣,而刘邦和他们之前虽然非常要好,但是登上皇位以后就会有猜忌,张良的智慧早就考虑到了这些,所以金盆洗手远离是非,而韩信萧何恐怕是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所以还是留在了那里,萧何韩信的才能高于刘邦,功高盖主就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张良都察觉到了刘邦有意除掉他们的想法,想要离开,那么刘邦怎么就这么轻易的放他离开了呢?说到这个,张良也是用了不少功夫。张良一直以来身体都不是很好,经常生病,在刘邦迁都长安以后,张良就整天闭门不出,有时候连饭都不吃,说是什么锻炼身体休养生息。其实就是为了明哲保身,让刘邦看自己好像整天都是沉迷修炼,从而放松对他的警惕。后来张良还和刘邦提出想要退出朝堂,理由是自己推倒秦国的心愿已经完成了,这辈子已经没有其他的所求,所以想要辞官云游四方。聪明的张良对于兔死狗烹的道理是理解的非常透彻,所以他选择离开朝堂,这样才能让刘邦消却对他的杀心。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从这个历史书籍里面的记载就更加彰显了张良的机智,那么多的封地他都不要,只要和刘邦那时候相遇的地方,来表明自己把和刘邦的这段感情看的很重,让刘邦从心里有所感动。其实也不能怪张良不救韩信萧何,因为那时候的张良他都有被杀的危险啊,在刘邦铲除其他的诸侯的时候,张良是极少的说话,选择了明哲保身非常高明。

刘邦登上皇位以后,张良几乎就不给刘邦出谋划策了。他深深的明白开国功臣和皇帝在打天下的时候那是亲如兄弟,但是等到天下已经在手中的时候了,就又害怕这些兄弟要瓜分他的天下。这些昔日的兄弟就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还有江山的所有权,开国功臣很容易就成为第一个祭刀的人。为汉朝创立奉献了很大功劳的张良,后来选择袖手旁观,是时势所做的选择。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