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辨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
我们现在在谈论中华文明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这几个地方:山东(因为这里有孔子)、陕西(因为中国最开始是从这里统一的)、河南、河北(因为这里是中原,是华夏文明的腹心),其实有一个地方,它叫山西,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现在的山西,或许除了煤、醋这些东西给了我们一些印象之外,很少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但...
在战国时期,楚怀王是一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而在楚国历史上,楚怀王也可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君主。楚怀王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变法,大败魏国,消灭越国,开疆扩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但是,楚怀王在位后期,却在和秦国的较量中屡屡处在下风。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轻时驰骋沙场的廉颇在暮年为何落得如此清冷?在春秋战国时期,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跌宕起伏,被人称为“德圣”。拥有一个仁义之心和极高的贵族精神,在廉颇眼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一位刚正不阿的英雄。饱读经书的蔺相如,一生为赵国安危出谋划策,他和廉颇举世闻名的负荆请罪故...
长平之战后赵王派他抵御秦军,在李牧的带领下他秦军无法攻取赵国,于是秦国派奸臣郭开散布遥言,使用反间记,不料赵王中记杀了李牧。如果有人说却敌有方说的就是李牧。因为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李牧就被杀害了。在李牧一生的战绩中,最显赫的就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公元782年,唐...
齐魏马陵之战后,孙膑名显天下,在回军途中,孙膑献给田忌一计,让田忌提前做好兵变准备,占领战略要地,届时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国首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大权就可以由将军掌握决定了”。但田忌舍弃不用之后,孙膑就此神秘失踪,不见史书记载,这又是为什么呢?根据史书记载,孙膑一生出过五计,其中最后一计...
战国中期,齐与楚,本来坚持“合纵”,但是楚怀王改变联齐抗秦政策,转而与秦昭王联合。齐国便伺机报复楚国。齐在孟尝君执政时,继续采用“合纵”之策,并远交近攻,联合魏、韩两国结为同盟。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逼,也需要投靠齐国寻求支援,齐、魏、韩三国有了较牢固的联合。齐、秦两强对峙。秦东向中原扩展,进占韩、...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是古代春秋时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晋国由于自己内部矛盾,为了王室成员之间的夺权和报复,晋公大肆打压杀戮王室公族,导致晋国的王室公族力量弱小。因此,晋文公时期的“六卿”政策就诞生了,用卿大夫组成一个“小内阁”来治理国家。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卿大夫的实力渐渐超过了晋公。到了晋出公时,国内还剩四个大家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
晋襄公于公元前628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人物生平垂拱而治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襄...
晋襄公一面为父亲主持丧礼,一面派遣使臣至各国,将文公死讯告知天下。中原诸侯对晋文公敬畏非常,皆星夜赶到绛都,参加文公葬礼。晋襄公在诸侯面前盟誓,要继承文公之业,为晋国的霸业、中原的和平再接再厉。数数各个诸侯,唯独秦伯没来。身为晋襄公外公兼舅舅的秦穆公并没有到场为先君发丧。秦晋之好第一次被人看穿其虚伪...
我们都曾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过负荆请罪的故事:赵国将领廉颇不服出身低贱的蔺相如职位比自己要高,誓要羞辱他,没想到蔺相如对廉颇处处避让。后来廉颇才发现了蔺相如是为了赵国的稳定才不和自己计较,在羞愧之下廉颇赤裸上身背负荆条去蔺相如门前请罪,最终二人冰释前嫌。这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总是觉得有点没讲完,其实在历史...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
经历了“曲沃代翼”与“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室实力大削,哪怕是文韬武略的晋文公,也不得不重用与自己一起流亡的狐偃、赵衰、胥臣、栾枝、郤溱、魏犨等外姓臣子,“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晋文公作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