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由此,很多人提到长平之战,不仅会立即联系到白起和赵括这两位武将,还会对45万这一数字记忆犹新。对于赵国来说,正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精锐士兵,从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根本,并且这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过程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军五校(每“校”8000—...
有一句俗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放在楚怀王身上就是“铁打的后宫流水的妃”,好色又昏聩的楚怀王,不知道在后宫收纳了多少美丽的女子,他要将天下的美女都纳入自己的后宫,而郑袖凭借着出色的外貌顺利进入了楚怀王的后宫。事实证明,像郑袖这样的女子不论放在哪里都是祸害。张仪说:“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
秦锐士第一个叫做郑安平,原本是魏国丞相府里一个打扫茅房的小仆人。那一年,范睢在魏国中大夫下面做门客,被怀疑是齐国的卧底,被魏国相国打得半死扔到了茅房。正巧这个茅房是郑安平负责的,范睢半死不活之时求郑安平救他。正是有了郑安平后来的帮助,范睢才能保住性命逃到秦国,并成为秦国的丞相。范睢也是知恩图报,给郑...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槜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
在公元前328年的时候,天下有很多诸侯国,其中秦国算是比较大的一个,所以为了对抗秦国,其他的诸侯国联合对抗秦国,为此秦惠文王很伤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客卿张仪建议攻打魏国。...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有“战神”之称的白起,被秦王赐了一把剑,令他自杀。白起拿起剑,抹脖子前仰天长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之后过了会儿,又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就这样,白起自杀,一代“战神”就此陨落。由白起临死前说的话,可以知道,白起之...
【拼音】:cóng shàn rú liú...
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日益激烈,秦楚联盟抗晋,晋国联吴制楚。后伍子胥出逃楚国,助吴国崛起于东南。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大举进攻楚国,孙武、伍子胥率领3万吴军在柏举大败20万楚军,进而攻陷楚国都城,楚国在秦国支援下虽然得以复国,但却就此一蹶不振。战争背景:春秋末期晋楚南北争霸,伍子胥出逃楚国助...
春秋末期,中原诸侯因为内乱不再折腾,晋国陷入六卿之乱,齐国姜氏和田氏相互角力,差点被吴国打得覆灭的楚国还处于恢复期,这时候天下的注意力都放在东南角。吴越争霸数十年,固然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可晋国支持吴国,楚国支持越国,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晋楚争霸的延续。公元前544年,吴国进攻越国,吴王余祭不小心被战...
我们都了解秦虽然最后一统了天下,但是战国初期秦国是很惨的,被魏国压着打了几十年,直到商鞅变法才算是开始起飞。春秋末期赵、韩、魏三家分晋,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来临。而在战国时代的初期,华夏大地最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也不是老牌强国楚国和齐国,而是魏国,一个凭借着率先变法的优势成为战国初期的唯一霸主。而...
在秦末的时候双方兵力其实并无定数,因为各路诸侯有的结盟有的没结盟,所以不好定数。但是到了这个鸿门宴的时候,项羽的兵力已经达到了40万大军了,而且当时刘邦只有10万大军。这个时候的项羽那还是挺霸气的,刘邦就不怎么够看了。但是我们再把时间拉到这个楚汉争霸的时期,我的个天啊,这个项羽竟然只剩3万大军了,而...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田忌主张尽快救援,邹忌则认为不救为好。军师孙膑此时献出“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计策,意思是齐国应与韩国维持友好关系,承诺出面救韩,但不急于发兵,先让韩魏相争,待魏国疲于攻韩之战后再出兵。齐威王采用孙膑的主张。魏国以灭韩的气势攻打韩国,韩国虽竭力应战,仍是五战五败。此时,齐威...
《史记商君列传》里面记载了一段卫鞅与反对改革派代表人物甘龙之间的对话,甘龙的核心意思就是沿袭旧规治理国家,既容易又安全。那么,潜在意思是否就是:如果破除陈规另立新法,就会既困难又危险呢?客观来说的确如此,改变一定需要冒风险,而改革主体的规模越大,冒的风险就越大。所以,对二十多岁的秦孝公和三十多岁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