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春秋战国 >  赵括与长平之战 详论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

赵括与长平之战 详论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245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由秦国名将、被后人称为“战神”的白起指挥的秦赵两国会战,经历大体如下:战国末期,秦伐韩国上党,守将冯亭以上党降赵,赵国采纳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意见,纳上党而出兵御秦,从而与秦国兵戎相见于长平。《史记》认为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赵国名将廉颇,最后才葬送了赵军。

其实长平之战胜负的原因很复杂,小编为您分析一下。

<a href=赵括与长平之战 详论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

一、长平之战,其他几个国家为什么不救赵?

长平之战,先是赵国廉颇抵挡不住秦国大军,一路退守,后有赵括率兵迎击,却惨遭败北。始终都没有看到有除了赵国和秦国以外的国家参与这场战争,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当时的赵国和秦国实力相当,所以他们不应该是因为惧怕秦国而不出兵,那他们是为了什么?

我们先来分析分析赵国的盟友齐国,齐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援助赵国,眼睁睁的看着赵国被秦国追着打,全国的年轻人几乎都被秦军杀光。齐国怎么就能这么狠心呢?原来,不是人家齐国狠心,是赵国先不仁,所以齐国才这样无义的。齐湣王时期,齐国达到最强盛的阶段,在诸侯国中名列第一。可是齐湣王天生就是贪婪的性子,他东征西战,扩张了齐国的领土,增加了齐国的人口,齐国变得十分强大。他自恃国力强大,就随意欺辱小国和弱国,燕国就是他齐国曾经欺负过的一员。燕昭王一直对齐国曾经欺辱燕国的事情记恨在心,还派出了间者苏秦离间齐国和赵国的关系。

齐湣王做的坏事多了,报应不爽,齐国遭到秦国、燕国、韩国、魏国以及赵国的五国合纵攻打,差点亡了国。幸好有齐将田单的火牛阵,才挽回了齐国灭亡的命运。可是尽管如此,齐国的国力也再也回不到当初,成为了二等国家。五国合纵中就有赵国,也就是说,是赵国先背弃了和齐国的盟约,和其他国家勾结在一起攻打齐国。这叫什么,这叫背后捅刀子啊!齐国没在秦军将赵军打得团团转的时候也插上一刀就算好的了,哪里还要去管赵国的闲事。

再来说楚国吧,楚国可是一个富饶的大国,但是老楚王时期经历了丹阳蓝田之战和垂沙之战后,楚国的实力也大大下降,沦为二等国家。这几年秦国也一直在攻打楚国,将楚国的大半重要城镇都攻占了。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正在收复部分南郡。楚国可不是为了帮助赵国,你傻啊,在秦国火头正旺的时候去添把柴火,直接援救赵国,可不就是往火坑里跳吗?那还不如直接对秦昭王说,我已经自己挖了个坑,马上就把自己埋好了,你快来拿走楚国吧!

接着就是魏国和韩国,这魏韩两国的交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两国都有些小摩擦,但是大国邦交,小打小闹不介意,正常情况。加上魏国和韩国是两个邻国,两个国家又都和赵国接壤,因此和赵国一起被称为“三晋”。和各诸侯国比起来,似乎魏国才是被欺负得最惨的那一个。秦国为了东出,为了统一天下,对各个国家都发起了进攻,可是魏国却是其中承受伤害的主力军。为啥呢?因为魏国在战国初期是强国中的强国,领土面积广阔,可如今已经被秦国蚕食了三分之二。可见,秦国有多么凶猛,多么可怕。魏国尽失河东,退守大梁,剩余的国土在黄河中游两侧的冲击平原,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无险可守。无险可守就是,打起仗来了,什么保护层都没有,人家可直接把刀子插到你的心口上。这可把魏国吓坏了,但是还有人比他更害怕,那就是韩国。魏国倒是安逸了,退守大梁,但是却把小小韩国给推到了强大的秦国面前。

魏国不敢帮助赵国,害怕把秦国惹毛了,直接派个军队过来灭了魏国。那韩国呢?韩国被魏国推到了前面,可是韩国的实力还不如魏国呢,丢了宜阳之后,又被秦国打通了三川路,整个韩国就这样被分成了两半。秦国攻打韩国,韩国还没怎么招架就投降了,还亲自将上党奉上,弱得简直了。

最后是燕国,燕国和秦国是烟亲之国,一直在秦国的庇护下生存,唯秦国老大马首是瞻,是最不可能救赵的国家。

赵孝成王无奈之下派赵括上场,赵括熟读兵书,有奇计,差点让长平之战成为白起的滑铁卢。他知道若是赵军一直像廉颇那样固守,最终拖死的是赵国而不是秦国,秦国运送粮草的效率实在太高了,远远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二、地形、兵器、阵法的对比

长平之战前的赵、秦两军可以说是中原最强大的两支军队。赵军在北地战场上与胡人交战多年,绝对是天下强军。而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也打造了一支王者军队。秦、赵两军至少在战斗力上是不相上下的。赵军在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赵国在诸侯国中率先扩充了骑兵这一兵种,其军中骑兵的比例接近1/10,而其他诸侯国只在1%左右。既然赵国骑兵比秦国骑兵牛X的厉害,那骑马跑的快的骑兵不应该比地上跑的慢的步兵更能杀人吗?

这还要从长平这个地方的地形地势说起。长平这个地方位于上党中间,上党四面都是高山,中间是盆地。

长平是上党中央的一部分。长平地区属于山区,地形沟壑比较多,易守难攻。赵国的骑兵虽然很牛X,但骑兵更适合在开阔的平原地区作战,但是在山区里基本就废了,马可能跑着跑着就掉坑里。而且战国时期的骑兵,还没有完全脱离配合战车作战的辅助兵种的这一属性,完全独立完成作战任务的战例还不多。而且在攻城(寨)战的环境下,赵国的骑兵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相比之下,秦军的阵势,是先用弩阵对敌,而且秦军的弩兵是站成三排。弓弩射击,临敌不过三发,等到你射出去三发敌人可就冲到眼前了,所以需要三排士兵相互接替,第一排射击,第二排准备,第三排上弦。因此在战场上可以形成密集连续的强大杀伤力。

赵军在对面哇哇一顿跑,秦军悠闲地往高地上一站,弩一架,随便一射,就射到一大片赵军。就算赵军也有弓箭手,弩箭比弓箭速度更快、射程更远,而且锋利的棱角可以穿透甲胄射入皮肤,二者可以相比吗?

说完弩机再来看秦国人手里的长矛,据考古发现,秦军当年使用的长矛接近7米。在现代人眼光看来,这七米长的兵器,连拿稳都是个事儿,更别说拿着杀人打仗了。但是别忘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成名绝技马其顿兵方阵,马其顿士兵手里的长矛可是七米二,横扫世界,打谁谁灭。

拿着七米长长矛的秦军方阵这可不是盖的,这种步兵方阵是克制骑兵的有效方法之一,这在后世的宋朝被一再证明。(宋军步兵经常需要结成类似方阵,在大平原上对抗来去如风的北方民族骑兵。)除非有具装甲骑这样的重骑兵集团,轻骑兵在面对重装步兵集团的时候,经常是束手无策的。

三、秦军对战争的渴望与热情远远超过赵军

而且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对于秦国的老百姓而言,他生活的好不好、地位高不高,完全取决于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爵位。按照秦制,爵位共分20级,秦国的士兵斩杀的敌人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当官必须有爵位,没有爵位的人不能当官。甚至同在军中效力,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仅仅只能填饱肚子。因此,秦军对战争的渴望与热情远远超过赵军。

当时人记载,上了战场的秦军光头赤膊,奋勇向前,秦军士兵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着自己的对手,真是令人害怕。

况且赵军虽然骑兵天下无双,但是步兵的改革却远没有骑兵来得猛烈,和秦军步兵单兵作战能力本就有差距,再加上秦军中近远火力搭配更加的合理、科学,士兵作战素质和士兵战斗热情也是空前高涨,赵军确实很难抵挡住。

在长平大战的刚开始阶段,虽说赵军比较吃力,连续退守三道营垒,但是还是站稳了脚跟。赵军统帅廉颇很清楚,秦军劳师袭远,虽说攻击锋芒必露,但是利在速战速决,于是廉颇开始领着赵军扎下营盘稳扎稳打。

四、后勤战场的较量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赵军站稳脚跟,顽强抵御,虽说战力恐怖的秦国重兵集团对赵军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但是赵军依然牢牢地钉在了长平谷地。

两军相持,实际比拼的是双方的后勤能力。

按理说,长平距离赵都城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战场态势本应是赵军以逸待劳,而秦军远道而来,粮食辎重补给艰难才是。然而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长期的重兵对峙给后勤带来的压力竟然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赵国当时的农业远不及秦国发达。一方面,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其中生产地关中的土地质量被《禹贡》评为“上上”。而赵国主要粮食生产区包括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只被《禹贡》评为“中中”。另一方面,商鞅变法将“耕战”确立为秦国国策,将农业生产提高到了最高战略位置。赵国却并不如秦国重视农业,就连赵武灵王的变法,也未见涉及农业生产,当时赵国商业发达,但农业相对滞后。这样一来,秦国的粮食储备远超赵国。

不仅如此,自从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今山西西南部)400里之地献给秦国,到长平之战前,河东已经成为秦国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秦国可以将大量粮食通过水运(古代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从关中运到河东再转运前线,从河东向长平前线运输粮食,距离不足200里。与邯郸到长平距离相当,而交通情况比起需要翻越太行山才能补给长平前线的赵国方面要好得多。

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赵国输了。在本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长平前线的情况下,赵国被迫向齐国求援,而齐国却见死不救。国内乏粮,外援无望,赵国已经无法继续战争。只守不攻已经是不可能的,粮食不够守不了多久,撤退也很可能不战自败。这时候,主动攻击还有一线生机。然而,面对赵王的谴责与督促,廉颇仍坚守持久防御的战略不变。廉颇非常清楚,在长平这个战场,赵国地利尽失。秦军屯兵在战场西南的山谷中,地势险要。而赵军驻扎在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秦出山谷攻赵简单,赵入山谷攻秦困难。只要赵军进了山谷,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了赵军后路,数十万大军便会成为瓮中之鳖。

廉颇考虑的是大军,而赵王考虑的是整个国家。只守不攻,赵国必败。因此坚持死守防御的廉颇被撤走,已经成了定局。

五、临阵换将的真相

但是换走廉颇,该找谁来代替呢?此时,作为赵氏宗室的赵括就成了一种选择,赵括素有“精通兵法”的名声,又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偏偏秦国派出的间谍又放出了“让秦军害怕的只有赵括”的谣言。于是赵王下定决心,让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出任前线主将。现在一提赵括,肯定要提他“纸上谈兵”。然而对照其他各类史料发现,赵军主帅赵括其实并非如《史记》所言的只会“纸上谈兵”,他在长平之战中选择主动出击其实基于三个方面的“无奈”:

一是赵军粮饷不足、后勤难以为继,必须采取速战速决之策,不主动出击便是死路一条;

二是赵军最高统帅赵王急于与秦军决战,不惜为此临阵换将,且换赵括为帅的目的就是尽快与秦军决出胜负;

三是廉颇在战争前期屡战屡败,当转为守势时赵军又不善于“坚壁”(赵军自赵武灵王时期建立了长于主动进攻的强大骑兵,但在擅于防守和山区作战的重装步兵建设方面却落后于秦国),因此军心士气低落。

后来,在进攻失利,被白起截断后路的情况下,赵括在全军断粮之时,仍带领赵军与秦军抵抗了四十多天。赵军是在赵括战死之后,才崩溃散去的。

可见赵括还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只是他的军事能力却被这场战役的形势所限制了,并没能发挥出来。

当然,赵括也确实有不足的地方,譬如贪功逞强而且刚愎自用。

但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当时的赵国不缺粮、地形好,赵括是不是就不需要背这口黑锅了?

回望长平之战,赵军在军事上的最终失利,根本原因还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秦国。

无论是赵王的战略指导,还是之前廉颇的屡战屡败;无论是秦国的反间计,还是赵括的错误作战指导,其背后都根源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对比和军事力量的优劣异势。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历数代有为之君的长期经营和艰苦征战,统一天下的国家意志已经坚如磐石,举国动员的战争机器和军事体制已非赵国等其他六国所能抵抗。

赵军战败的命运,在长平战场赵军缺粮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