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草原和中原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只了解发生在中原的历史,对于草原的认识就比较少了。那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位草原上的传奇人物,他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并且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此后和汉朝征战百年,这个人就是冒顿(mò dú)单于。
冒顿(mò dú)出生于公元前234年,姓挛鞮氏,冒顿于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他是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冒顿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冒顿是曾经带领着整个游牧民族达到最鼎盛时期的部落首领,匈奴这个部落在他的领导下强盛和崛起,鸣镝弑父之后登上王位。灭东胡,征服楼烦等国,称霸草原,夺取河套地区,最终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帝国,冒顿单于是个很强悍,有野心和野性的领导人。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一场由废立而引起了谋杀发生在了冒顿身上,头曼单于因为宠爱阏氏,而改立阏氏的儿子为太子,将冒顿送到月氏,并挑起了月氏和匈奴之间的战争,由此形成借口而杀了大儿子,就在”月氏欲杀冒顿“时,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没有料到自己的大儿子能够活着回来。从此不敢轻视冒顿,头曼作为一个部落首领,他欲更改接班人时,就借刀杀人想除掉长子,以免后患;当”以为壮“时,却立即授以兵权,”令将万骑“,在这种情况之下,鸣镝弑父的情况就发生了。
他以”鸣镝“为信号”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也就是说,他的响箭射到哪儿,所有人的箭也要射到哪儿,谁不跟着射就斩谁。第一次,他将箭射向自己的爱马。没有跟随的就立刻杀掉;第二次,他射向自己的妻子。没有跟随的人,再次被杀掉;第三次,他再射自己的马,所有人都跟着他的箭;最后一次,他把他的箭指向了自己的父亲,箭无虚发,一旦发出不再回头,顿时跟随冒顿的箭齐齐飞向了头曼单于,头曼单于就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下。
灭东胡,征服楼烦,在他的努力之下,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后又夺取河套地区,与整个中原都形成了对峙的场面,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将视线转向千里之外的中原,群雄逐鹿,这时汉军正与项羽的大军相互抗争,中原地区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所以冒顿才能独自强大,拥有能拉弓射箭的军队三十余万。匈奴趁着中原战乱在悄悄壮大势力。公元前201年,汉朝刚刚安定,刘邦将韩王信迁徙到北方,加强边防。谁知韩王信经受不住冒顿军队的轮番冲击,竟然投降了匈奴。匈奴得到韩王信的军队,便继续南下,围攻太原。冒顿率领精兵将刘邦团团围困在白登山,后来,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派出密使贿赂了冒顿的阏氏,才放走了刘邦。汉朝从此开始惧怕匈奴,于是便主动求和,以和亲安抚匈奴。
一、灭掉东胡
草原,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碧蓝的天幕,那无垠的绿意,那清爽的空气,那明媚的阳光,还有蒙古包,马头琴,搏击长空的雄鹰,嘶鸣的骏马,那牛那羊那驼铃。
自古以来,蒙古高原就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马背上的民族,总会有英雄出现。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的长子,很早就被确定为单于的继承人。
后来头曼有了新的阏氏(皇后、妃子的意思),被他生了一个儿子。
这位新的美人枕边风不时吹,令头曼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
匈奴西面是月氏国,当时比较强大,就把冒顿作为人质送到月氏,这是一箭双雕的上策,一来向月氏示弱,麻痹对方,伺机发起攻击;二来可以假借月氏之手,杀死冒顿。
冒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父命难违,只好前往。
不长时间,头曼单于率兵马攻打月氏,早有准备的冒顿乘月氏慌乱之时,偷了一匹快马,逃了回来。
头曼单于认为冒顿能够从月氏回来,是雄武过人,就交给他一万骑兵,叮嘱他要刻苦训练。
冒顿拥有了兵权后,训练这一万手下,并让工匠打造了一种鸣镝(响箭),并对手下说:“鸣镝所射而射者,斩之!”
冒顿带手下出猎,鸣镝射出万箭齐发,鸟兽立毙,稍有迟缓的士卒被处死。
不久,冒顿又把鸣镝故意射向自己一匹心爱的宝马,不少士卒不敢跟着射箭,冒顿立刻把他们处死。
不长时间,冒顿又把鸣镝射向自己一个宠爱的阙氏(老婆),左右的人都惊恐不已,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没有放箭的人杀掉。
接下来,冒顿又带手下出猎,特意声鸣镝射向其父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争先恐后跟着射,射死头曼的座骑。
冒顿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对其父头曼单于下手。
机会来了,头曼约冒顿一块狩猎。
冒顿趁头曼追赶猎物,没有防备,取出鸣镝射向头曼,左右亲随万箭齐发,头曼刹那死于非命,被射成刺猬。
冒顿就是采取这种狠手段,夺得了单于的宝座,成了一代雄主。
冒顿当了匈奴可汗,正是另一游牧民族东胡强盛的时期,东胡王听说冒顿这个“不孝子”杀父登位,相趁机占些便宜,于是,派使者对冒顿说:听说你老子头曼有一匹宝马千里驹,送给我好了。
冒顿便召集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纷纷表示这匹千里驹是匈奴的国宝,我们头曼单于自从得了这匹宝马,匈奴才兴旺强大起来,此马是祥瑞之物,万万不可送给东胡。
冒顿望了望众人,不动声色地说:“东胡是我国强邻,与东胡和睦相处才是头等大事,东胡王要这匹马,当然要给他!”
于是,冒顿愉快地把那匹宝马送给东胡。
东胡见了,认为这是冒顿认怂了,就又派人对冒顿说:听说你的老婆(阏氏)美艳,送给我好了。
冒顿便又召集大臣们说:“东胡又派人来索要我的老婆。”
臣僚们一听,群情激昂,愤愤不平地说:“东胡欺人太甚,竟然索要单于的阙氏,请您立刻下命令,我们与东胡一战。”
冒顿笑了:“与东胡搞好关系才是上策,为了一个女人大动干戈不值,我的女人多了,送给他好了!”
冒顿很听话的把自己的老婆送给东胡王。
这东胡王得寸进尺,觉得匈奴软弱可欺,愈发飞扬跋扈,便又派人提出条件:我们两国之间那片缓冲地带,我想用来放牧,那块土地归我好了。
冒顿又召集文武询问意见。
文武大臣们觉得,冒顿连宝马与老婆都给了人家,十足一个窝囊废,那两国之间的“无人区”没有什么用,愉快送给人家好了。便纷纷说:“既然是荒芜之地,留着也没有用,为了两国的和睦共处,给他算了。”
许知,冒顿一听便火了,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之根本,怎能轻易放弃呢!”把那些主张送地的大臣处死,随后冒顿召集兵,整军杀向东胡。
几次得手的东胡,早就不把匈奴当回事,没有一点防备,东胡王正搂着冒顿的阙氏饮酒寻欢,没想到冒顿兵马仿如神兵天降,东胡王成了刀下鬼,东胡的所有穹庐帐幕皆被毁坏,人口和牲畜被掳,只有残部落荒而逃(后来演变成鲜卑、乌桓、契丹与蒙古),从此强盛一时的东胡灭亡了。
二、与汉王朝叫板
冒顿趁热打铁,北服浑窳、丁零、鬲昆诸部,西出击败月氏,向南并吞了楼烦王与白羊王的领地,又收复了当年被秦将蒙恬占领的匈奴土地,进而侵入燕、代,让冒顿成了草原霸主,建立起东尽辽河,西至西域(西域各国都臣服于匈奴),北抵贝加尔湖,南临黄河,一统诸胡的匈奴王朝,与中原大汉王朝南北对峙,史称“北有引弓强国,南有冠带之邦”,名闻天下。
在中原汉族士人眼中,杀父杀妻的冒顿似乎禽兽不如,但在匈奴人眼中,强者才是英雄。
冒顿单于为了便于统治,创造了一种适合草原的“三权分立”的统治模式,把庞大的草原帝国一分为三,自己统治帝国中心区域(也是核心区域),帝国东部由左贤王管辖,西部由右贤王统辖,三王各自建立王庭(首府),大单于的王庭最初在杭爱山一带,后来为躲避汉朝打击,北撤到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要由单于统一指挥布置,小规模军事活动与日常事务由左右贤王自主处理,无需向单于请示汇报。
冒顿自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人称天为“撑犁”,称儿子为“孤涂”,所以,这“撑犁孤涂单于”可解释为“像天的儿子一样伟大的首领”,也就是“天子”之意。
匈奴尚左,以左为尊,由之左贤王的地位仅次于单于,一般都是以最得意的儿子担任,有储君的意思。
冒顿雄起的时候,恰大汉王朝建立,刘邦刚刚平定天下,与项羽楚汉相争胜出,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匈奴,派韩王信(这个韩信不是汉军闻名天下的统帅韩信,而是另一个同名的人,是原来韩国王室的后裔,在楚汉争霸时,站在刘邦一边,是汉初异姓王之一)率领本部人马进驻太原,防御匈奴。
说来这刘邦拥有了天下,对所有的异姓王都不放心,他派韩信来对付匈奴,可谓用心良苦,一箭双雕:打胜了,就算又为刘邦卖了次命,战败了可以治他的罪,翦除一个祸患。
刘邦一听,乐了,这马邑在今天山西朔州一带,更靠近匈奴,便愉快地同意了。
韩信到了马邑,便修缮城池,储存战备物资,训练士卒。
公元前200年秋天,韩信的工作初见成效,匈奴大军就杀奔而来,把马邑围个水泄不通。
这马邑虽然不大,但匈奴人善长的是骑兵野战,而不是攻城夺寨,所以一直没能攻下,匈奴大怒,便增加攻城人马。
韩信看到情况危机,飞书告急,同时采取缓兵之计,派人去见匈奴诈称要投降。
刘邦闻报,派出了援军,谁知援军到达太原便停止前进,统兵将领诬告韩信要谋反投降匈奴。
刘邦一直就对这个韩信不太放心,便派人赶到马邑,责问韩信什么意思?
韩信不由大惊,他深知刘邦的为人与性格,早就对自己产生猜疑,早晚要对自己下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倒戈投降了匈奴。
刘邦得到消息,大惊失色,立马决定御驾亲征。
公元前200年冬十月,刘邦统率三十二万大军,冒着严寒,雄纠纠杀奔而来。
冒顿闻讯,马上令左右贤王各统一部兵马驰援,双方在晋阳(太原)城下交锋,汉军大获全腹,匈奴兵马败走,汉军趁胜追击,缴获大量牲畜,一下让刘邦飘了起来。
匈奴冒顿曾于很擅长诱敌深入,将精兵埋伏好,把羸弱的士卒与牲畜有意暴露出来,一开始,刘邦还是比较小心的,派人打探匈奴虚实。
派出的人回来报告,匈奴可击。刘邦还有点不放心,又派了精细的刘敬去侦察,刘敬回来后认为这有可能是匈奴诱敌深入之计,匈奴不会这么羸弱,不要追击为好。刘邦听了反而老大不高兴,训斥道:“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刘邦志得意满,想建万世功业,把匈奴收拾了,把刘敬抓了起来,督促军队北上追击。
汉军三十多万,大部分是步兵,求功心切的刘邦,亲自率骑兵北上追击,很快到达平城,此时,步兵被冒进的刘邦远远甩在后面。
到达平城,刘邦人马已是强弓之末,人困马乏,恰恰这时,四面都出现匈奴铁骑,冒顿亲自指挥,势不可挡。
刘邦率军爬上平城东北方的白登山,固守待援。
刘邦从山上俯瞰,见匈奴骑兵漫山遍野,西面全是白马,东面全是青马,南面都是红马,北面都是黑马,这阵势雄壮无比,进退有序,此刻刘邦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匈奴一连围了七天七夜,汉军断粮,面临覆灭的危险,士兵悲歌:“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弯弓弩。”
恰在最危机的时刻,刘邦身边有一个能人,谁呀?
就是传说中那位与自己嫂子有私性的“智囊”陈平,他那敏锐的目光无意中发现冒顿的老婆大阏氏与冒顿并马而行指挥军队(游牧民族的女性颇有发言权的)。
陈平这小子一下鬼点子就来了,眼睛眨了眨,灵机乍现,想出一个解围的馊主意,对刘邦耳语了一番。
刘邦依计而行,立马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偷偷去见大阙氏,并且还掏出一张美人图,谎称这美貌的娇娃就是献给冒顿单于的那个美人。
秦汉时期,燕赵娇娃在当时闻名天下,北方游牧民族更喜欢这燕赵风情楚楚的美人儿,与游牧民族的女性比,自有不一样诱人的风采。
大阙氏顿时醋意大发,便找到冒顿单于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听了,便采纳了大阙氏的建议,解围一角,让刘邦趁着大雾突围而出(据说当初冒顿未围住刘邦之前,曾经与韩王信手下的两个将领王黄、赵利相约,到此会合,围攻汉军,围了七天,这王黄与赵利的兵马也没有如约到达,冒顿怀疑这二人私通刘邦,会夹击他,所以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刘邦突围而出不久,汉朝步兵也源源不断到达,冒顿也就引兵而去。
三、草原英雄
冒顿虽然放走了刘邦,可东进收复失地的计划没有改变,不时派兵攻击代郡、雁门、云中。
刘邦返回后,立马释放了劝他不可冒进的刘敬,悔不听刘敬的劝告,封刘敬为建信侯,食邑两千户。
刘邦见匈奴是边患,就问计于刘敬。
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把公主嫁给冒顿,这样,冒顿就成了刘邦的女婿,化干戈为玉帛。
刘邦同意这个建议,但又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就选了一个宗室女冒充公主送给冒顿为老婆。
公主出嫁,这嫁妆当然不能少。刘敬出使匈奴,与冒顿约定,一次性赠送黄金千斤,并且每年给冒顿一定数量的棉絮、缯衣、食品等,同时开放关市,允许两国人民进行贸易。
送“公主”出塞的第二年,刘邦派亲信陈豨出任代国国相,防御匈奴。不料陈豨勾结匈奴自立为代王,害的刘邦费了很大劲平息下来。
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冒顿单于得到消息,就给刘邦的老婆,掌权的吕后写了一封信,其中有“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为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其大意是说:我没了老婆,你死了丈夫,你我都不快乐,咱俩结为夫妻好了,共享快乐。
这封信是对大汉国母的侮辱与挑衅,满朝文武无不愤慨。
开国名将樊哙主动请缨说:“臣愿得精兵十万,横行于匈奴之中。”
季布站出来说:“应该把这个吹牛的樊哙拉出去砍头,当年汉军三十二万,樊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白登山,樊哙不能解围救高帝于水火,现在却扬言以十万击败匈奴,这是当众撒谎。”
吕后默默点头,这位以强悍著称的铁腕女人,低三下四地亲笔给冒顿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自己“年老气衰,发齿坠落,行步失度”,无意改嫁,但与匈奴和亲政策一定要维护等等。
冒顿单于此时的注意力主要在经营西域,也就没有纠缠,仅仅是对大汉王朝示威一下而已。
此后,虽然有匈奴铁骑不时南下侵掠,但大体上维持了和平态势。
公元前174年,草原上的一代霸主冒顿单于去世。
可以说,匈奴冒顿单于,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其自命之尊,胸襟之大,给中原王朝带来最强悍的冲击波,匈奴冒顿单于也成了第一个草原英雄。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