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楚地狂生,壮志入越范蠡,字少伯,本是楚国宛地(今河南省南阳市)三户邑(今河南省淅川县)人。据《史记正义》引《会稽典录》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区区六字,尽显名士风流。可以想见,青少年时期的范蠡定是落拓不羁,特立独行,卓越豪迈,与俗不同。
当时恰逢文种为宛令,即宛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觉得范蠡是个难得的奇才,很想同他结识,便派人带着礼物去问候他,并想请他来官邸一叙。文种的礼遇不可谓不高,然而范蠡并不买账。去请范蠡的人回来向文种报告说:“范蠡是国中的狂人,他天生就有这狂的毛病,专门请他他还避而不见,咱又何必结识这种人呢!”文种听后笑了笑,说:“我曾听说,但凡士有贤达俊逸的资质,就必定会遭到世俗的讥讽,诬他为佯狂的。其实范蠡志向高远,洞悉世事,内怀独见之明,虽然他的外在表现不合常俗,不为人知,并因而遭受世人的诋毁,但他这种人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呀。”于是文种亲自驾车前往拜访。范蠡依旧避而不见。如此多次之后,范蠡知道文种是以诚心待己了。有一天,范蠡估计文种一定又会来,就对他的哥嫂说:“今天我会有客人来,想借哥哥的衣服和帽子用一用。”不一会儿,文种果然来了。二人一见如故,抵掌促膝而谈,心同志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据说当时有很多围观的人,旁听他俩的谈话,都觉耳目一新,闻所未闻!
两人相识后,便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从三皇五帝到当前形势,从天道运行到伍子胥侍吴王。谈话间,两人都热血沸腾,认为男儿生在天地间当有一番大作为。范蠡的内心深处更是如波涛汹涌,他觉得已经到了实践自己远大抱负的时候了。范蠡觉得楚国的政治腐败,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了,而吴越两国正在崛起,于是范蠡便打算邀文种一道入吴。这时有一个叫冯同相的人对他们说:“现在伍子胥在吴国,你们想有所作为恐怕难通过他这一关呀。”范蠡想了想说:“吴越两国一衣带水却又势不两立,将来的胜国非吴则越。既然伍子胥在吴,那我们径自去越好了。”范蠡的政治生涯也就由此开始了。
范蠡与文种入越后,事越王允常。越王对两人很是器重,常常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因得贤臣范蠡、文种的辅政,越国不断强大,而吴越冲突也在不断加剧。
第二节吴越交战,一计存国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与越积怨多年的吴王阖闾听说后,乘丧出兵攻打越国。新继位的越王勾践率兵抵抗,双方在槜李(音zuì,在今浙汀嘉兴市西南夹谷中)摆开战场。勾践见吴军阵势严整,便派遣敢死队冲锋,吴军阵势岿然不动。勾践再次组织敢死队,派罪人排成三行,各持剑注于颈上,冲到吴军阵前说,吴、越二国交战,臣等违反了军令,不敢逃避刑罚,谨敢自首谢罪,于是都刎颈而死。吴军都注目呆看,惊骇不已。勾践便趁机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越大夫灵姑浮又乘势挥戈进击,斩落了吴王阖闾的脚趾。阖闾身受重伤,在退败途中,因伤口感染而死。阖间临终,叮嘱他的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吴国虽然在槜李之战中遭到失败,但当时吴国的实力远远超过越国。槜李的失败使吴国明白:要争霸中原,必先灭掉越国,方可解除后顺之忧。
自吴王阖闾战死后。夫差即立志要报仇。他派人每天站在庭院中,逢他出入时,那人就喊:“夫差!你难道忘记越王杀死你父之仇了吗?”夫差回答说:“是,不敢忘记!”因此吴王日夜练兵,准备报复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将要报仇。便想先发制人,乘吴国尚未准备就绪,出兵攻打吴国。勾践和范蠡商量这件事。范蠡规劝说:“不可。治国之道,要牢记三条:一要掌握好持盈之道,二要掌握好定倾之道,三要掌握好节事之道。”勾践问:“这三条说的是什么意思?”范蠡说:“持盈之道,是说要像天那样满而不溢,盛而不骄,这样可以得天助。定倾之道,是说人君要能够拯救危乱,安定国家,而又能谦卑自守,这样就可以得人助。节事之道,是说要善于把握时机,就像大地生长万物一样,时节不到,不可强生;时机不到,不可强成;善于因时而动,就可以得地助。现在君王您未盈而溢,未盛而骄,没有定倾之劳而自矜其功,天时还未到就想先物以成,时机还不成熟就想伐人之国,这样做,就是违人而又背时。王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必将有损于国,又有害于身。”勾践不听。范蠡又劝谏说:“我听说,刀枪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义的事情,用争斗来解决问题是最下策的。靠阴谋违背道德,使用兵器,以及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这都是上天所不允许的,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现在您如果对吴国用兵,一定对我们不利。”勾践说:“我的决心已定,你不用多说了。”于是越国出兵对吴发动进攻。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征发全部水陆军迎战,双方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市北)展开激战,越军大败。吴军乘胜直捣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攻破了会稽城。
勾践战败之后,只带得残兵五千甲士退守到会稽山。夫差带兵追来,将会稽山团团围住。勾践愧疚万分,他问计于范蠡说:“我因为不听信您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后悔也来不及了。事已至此,你看该怎么办呢?”范蠡说:“君王难道忘了吗?善守持盈之道,就可以得天助;善守定倾之道,就可以得人助;善守节事之道,就可以得地助。”勾践说:“现在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得人助。你看该怎么做呢?”范蠡说:“要想挽危为安,关键在于能够谦卑下人。现在君王您只有卑辞厚礼,侍奉吴王。君王町以多多地赠送珍奇玩好和女乐给他,用崇高的名号尊称他。如果这样还不能够得到吴国的宽宥,就需要更进一步,把宫廷的钥匙也交给他,君王还得以身相随,亲自去侍奉吴王,给他做奴仆。这样先求得生存,然后再图发展。”
勾践依计而行,派文种前去吴国求和。文种见到吴王,跪地前行,一边磕头一边说:“君王的亡国之臣勾践派陪臣文种壮着胆子奉告您的下属:勾践请求作您的奴仆,妻子愿意作您的侍妾。”夫差想答应越国的请求,但伍子胥进言说:“吴越两国相邻,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是越国灭掉吴国啊!现在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吴国怎能违背天意呢!不能答应他们的请求。”夫差就拒绝了越国的请求。
文种回国后,把事情的经过报告给了勾践,勾践于是打算杀了妻子、焚烧宝器,然后拼死一战。文种知道吴国的太宰嚭(音pǐ)素与伍子胥不和,就想利用这个矛盾,便劝阻勾践说:“吴国的太宰们嚭贪婪,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请派人私下里求他,也许可以成功。”勾践立即派文种带上美女和宝器,秘密地去献给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接受贿赂后,就领人人文种去见夫差。文种一面对吴王夫差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道:“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他会送来他全部的宝器。假如您不赦免,勾践就将杀尽他的妻子儿女,烧光他的宝器,并将率领他那剩有的五千甲士与吴国决一死战,这样的话,即使越国灭亡了,吴国再强大也得不到什么利益,只有损失吧!”伯嚭乘机劝吴王说:“越王勾践已经愿意降服做臣子了,如果现在赦免了他,这将对吴国有利啊!”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准备答应这个和议了。伍子胥再一次进言,说:“现在不消灭越国,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勾践是个贤明的君主,范蠡和文种都是能干的良臣,如果让他们再回到越国,终将会再叛乱啊!”夫差不听,最终赦免了越王,撤兵回国了。
第三节陪君为奴,谋计返越吴兵退去之后,勾践君臣返回越都,收拾库藏宝物,装成车辆,送往吴都。勾践夫妻准备停当,将去吴围充作臣妾。
勾践伤感万分。对群臣说:“孤继承前王余德,经营先祖的遗业,幸蒙诸位大夫的辅佐,而得以保全先王的墓丘。不料夫椒一败,竟至旧破家亡,如今还要遭受辱耻,被天下人嗤笑,这是我的罪过。只是今日一别,不知能否再见?”
范蠡劝说道:“臣听说‘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代的圣王贤主们也都遭受过困厄之难,蒙受过不赦的耻辱。只要信念坚定,熬过苦难,终会否极泰来,功垂万世的。吴越两国争雄,彼兴则我辱,我霸则彼亡,这是必然的。臣已观看过天象,君王目前的危难,正是天道的劫数。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何况古人自有天相,君王不必过于悲观!如今大王虽处在危困之际,但怎见得祸不能转化为福,谁又能肯定这不是畅达的预兆呢?”
勾践对范蠡说:“我去吴国以后,你就留下来为我守住国家吧。”范蠡提议说:“国内治民的事,我不如文种。对外应付敌国,见事敏捷,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因此,请留文种大夫主持国政,还是让我随君王去吴国吧。”
勾践依议,留文种守国。自己与夫人并范蠡等人到吴国去给吴王做奴仆。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勾践夫妇和范蠡入吴都拜见夫差。勾践肉袒伏于阶下,见到夫差,便稽首再拜称臣,说道:“东海贱臣勾践,上愧皇天,下负后土,自不量力,污辱了王的军士。诚蒙大王厚恩,罪臣的性命得以须臾保全,不胜仰感俯愧。臣勾践叩头顿首。”此时站在一旁的伍子胥,声如雷霆地进谏吴王说:“鸟飞在青云上,尚且想举矢射杀,何况它自己栖息于庭院呢!现今越王来到我吴国境内,势单力薄,正如等待宰杀的羔羊,若不杀他,更待何时!”吴王说:“我听说诛杀降服的人,会祸及三世的。不是我爱护越国而不杀勾践,我是害怕上天会因此惩罚我吴国,所以才赦免勾践的死罪。”太宰嚭谏言道:“子胥是只顾眼前一时之计,不懂得安定国家的长远道理。愿大王按上天的旨意行事,无拘群小之口。”夫差于是不诛杀越王,派人在阖闾墓陵之侧筑一石屋,将勾践夫妇贬入其中,令其驾车养马。
三月,吴王召见勾践君臣。勾践跪伏于前,范蠡侍立于后。吴王对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仕绝灭之国。’如今越王无道,国家已将灭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被天下人嗤笑。而你们君臣俱为奴仆,囚于一室,先生不觉得可悲吗?寡人打算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一定重用,使你去忧患而享富贵,先生意下如何?”勾践听到这里,跪在地上偷偷流泪。范蠡却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臣也听说过:‘亡国之臣不敢言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臣在越国没能辅佐勾践以行善政,得罪了大王,已经不忠不信了。承蒙大王鸿恩,赦免了臣等的死罪,使臣得以养马洒扫侍奉大王,臣已经很满足了。”夫差听了,冷漠地说:“先生既不愿移志,那么就回石屋去吧。”
回到石屋后,勾践专心养马,他的夫人穿着破衣烂裳,除粪洒扫。三年的时间里,勾践君臣毫无怨言,脸上也没有丝毫怨恨的表情。有一天,夫差登上姑苏台,远远地望见勾践夫妇静静地坐在马粪堆旁边歇息,范蠡站在旁边,君臣之礼,夫妇之仪肃然。夫差回头对太宰嚭说:“勾践不过是个小国之王,范蠡不过是一介之士,即使处于困厄之中,仍然不失君臣之礼,寡人觉得可敬可叹。”伯瓠立即附和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同情他们这些穷孤之士。”夫差点了点头,说:“寡人将赦免他们。”从此,夫差便有意释放勾践回国。
伍子胥听说夫差起了同情之心,想放勾践他们回去,急忙拜见夫差,竭力陈述不可以这样做,说:“从前夏桀曾经囚禁了商汤却不诛杀,商纣王囚禁了周文王而不诛杀,结果天道还反,祸福转化,所以夏桀被商汤诛杀了,殷被周灭了。如今大王既然囚禁了越王却不诛杀,难道不担虑会有夏、殷一样的祸乱吗?”于是夫差又萌生了杀勾践之意,派人召勾践入宫。勾践十分恐慌,不知所措。范蠡沉着地说:“大王不必害怕。吴王既然把您囚禁了三年并未杀您,难道会在今天杀您吗?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勾践于是入城见吴王。等候了三天,夫差亦末上朝,伯嚭出来传旨,让勾践仍回石窄。然后悄悄地告诉勾践说,吴王有病,伯嚭从中疏导斡旋,已经化险为夷了。
又过了些时日,勾践听说夫差的病仍未好,便对范蠡说:“吴王已经病了三个月了,还不见好转,我怕夜长梦多,你看该怎么办呢?现在请你再为我谋划谋划。”范蠡说:“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进一步取得夫差的好感和信任。眼下他有病,倒是个好机会。我已经观察过了,犬差不会死,他的病一定会好的。依据我的推算,他的病到己巳那天就会大好转,到三月壬申那天就将痊愈。大王可以请求去问候他的病。如能被夫差接见,便可以就此请求尝一尝他的粪便。就说您会依据粪便的气味诊探病情,这样便可表现您对吴王的一片赤诚和忠心,同时您仔细观察他的颜色,然后向他拜贺说:‘大王不用担心,您的病一定会好。据我的诊断推测,到三月壬申那天就将痊愈了。’等到夫差的病好了,您的预言验证了,您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
勾践依计而行,通过太宰嚭,请求探视吴王的病。吴王召见勾践。勾践来到吴下宫中,正遇上夫差刚解完手,太宰嚭端着他的粪便出来,一股强烈的恶臭味也随之而来。夫差立即上前说:“请让我尝一尝大王的粪便,以诊探大王病情的吉凶。”说完随即用手撮取夫差的粪便,放到嘴里尝了尝。然后勾践来到夫差床前,向夫差拜贺说:“下贱的囚臣勾践恭贺大正:大王的病到己巳那天将会大好转,到三月壬申那天就将痊愈了。”夫差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勾践说:“下臣曾经从师学过医道,能够从患者粪便的气味探知病情的吉凶。粪便的气味与时节的气息相背的,患者就将死;粪便的气味顺应时节气息的,患者就一定会痊愈。刚才我私下尝了尝大王的粪便,其味苦且酸,这种气味,正应春夏之气,我因此知道大王的病一定会好。”吴王听了大为高兴,说:“你真是个仁人啊!”
后来夫差果然到了三月己巳那天,病就痊愈了。正如范蠡所预料的那样,夫差十分感念勾践的一片真情和忠心,从此改变了态度,厚待勾践。赦免了他的罪,并决定让他们君臣返回越国。但自从勾践尝过夫差的粪便之后,便落下个口臭的毛病。
第四节节事图强,良策兴国越王勾践夫妇与范蠡等人于周敬王二十几年(前491)回国。勾践心念会稽之耻,决心大力发展生产,振兴越国。他想先重修旧都,范蠡却认为靠山建都,远不能满足复国扩张的需要,他说:“大王想要建国立都,与敌国抗衡,如果不选择地形宽广且平坦的地方,不占据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地形,将来又怎能建立霸业呢?”于是勾践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观测天文、察看地形,在会稽规造新城,将会稽山也包括在内。据说修筑城墙时,唯独城的西北方向没修城门,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国已经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贡的道路。”吴国正在会稽城的西北方向,吴王听说后,甚为快慰。实际上,这是越人不忘吴耻,为将来出兵伐吴留出的道路。
勾践立志报仇雪耻,他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我想行你所说的节事之道以增强国力,你看该怎么做呢?”范蠡说:“如果行节事之道,就可以得地助。因为只有大地能包罗万物,使其生长繁衍而不失其时。时节不到,不可强使物生;时机不到,也不可强使物成。大王想振兴国家,报仇雪耻,在事机尚未出现、时机尚未到来的时候,应该好好地抚恤和教导自己的人民,以等待时机的到来。”
范蠡接着谈了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一些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说:“按照顺乎自然的原则来考虑和处理天下的事,就应凡事凶时而动,待时而行,以获取成功。凡我国人,不论男女,都要发动起来,全力从事农业生产。要兴修水利,努力防止天灾。要大力开辟田野,增加粮食生产,以使国家府库充实,民众殷富。决不要使人民旷废农时,影响生产,否则国家就容易产生祸乱。天时的变化有往返,世事的发展有反复。一定要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才可以据有天下、振兴万物以成利。”
范蠡也谈到了对外关系。他主张要礼待弱国顺从强国,但却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它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以一举歼灭。
于是勾践听从范蠡的话,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队。他自已则时时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出不敢奢,入不敢侈,亲自耕种而食,妻子织布而衣,劳身焦思,夜以继日,勤于国政,而不敢稍有懈怠。他有宫殿华屋不住。而住在陋室之中,以柴草铺地而卧,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他还在居室的门前悬挂一只苦胆,进出门时都一定要尝一尝,以示不忘亡旧之耻、丧家之辱,激励复仇的斗志。这就是“卧薪尝胆”成语的来源。他还命一人在他的居处经常高声提醒他:“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他即连忙回答:“勾践不敢忘!”他礼贤下士,厚遇宾客,振贫吊丧,抚恤和教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休养乍聚。规定壮年不准娶老妻,老年人不准娶壮妻。号召男女适龄婚嫁,女孩到十七岁还未出嫁,则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不结婚,父母同样有罪。生孩子由公家派专门的医护人员照顾,生男孩奖赏:二壶酒一条狗,生女儿奖赏二壶酒一头猪,生三个孩子则公家派保姆抚养,或供给食物。若家中长子死去,就免除三年的徭役;其他儿子死去,就免除三个月的徭役。对老弱病残以及贫病无依鳏寡孤独进行各种照顾。同时宽刑薄赋,积极发展手工业,提倡“垦其田畴”而减轻赋税,做到“民俱有三年之食”,从而“内实府库”,达到民富国强、社会安定。
加强军事训练,征聚兵员,训练水军。川重赏和严刑教导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与此同时,对吴国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内部养精蓄锐,对外不露声色。勾践运用大大文种所献的“伐吴计谋”,进献重金财帛给吴国君臣。以顺服的假象迷惑他们,从而减少吴人对越国的警惕;吴王夫差嗜好建造宫室,兴建亭台楼阁,越国便送去能工巧匠和大木良材,帮助吴国大造姑苏台,以此来消耗吴国的资财,疲乏吴国的民力。勾践还派范蠡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郑旦,以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消磨他的意志,使他亲近佞臣疏远忠良;鼓励吴国北上伐齐,使吴国结怨于楚、齐、晋三国,越则“结齐、亲楚、附晋”。联合三国以制吴。越王不断运用这些法术,长远规划,尽可能消耗吴国的国力。
越王勾践发奋图强,与臣民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终于强大起来。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勾践觉得越国已经相当强大,府库充实,人民乐为所用了。于是有一天,他召范蠡问道:“先君去世,由我继位。可是我只顾荒淫玩乐而不问政事,不恤百姓。致使上天降祸给越国,使越国归制于吴。然而吴国对待我,也太过分了。我现在想同你商量向吴国报仇的事,你看可以吗?”范蠡回答说:“不可。我听说,时机未到,事不可成;必欲强成,事将不祥。相反,如时机已到,而不顺时成事,则将反其受殃。是夺足予,皆需相时而定。现在时机未到,请王切勿过早行动。吴国迟早会属于您的。君王如果过早行动,事情就很难预料了。”
越大夫逢同赞同范蠡的意见,他也劝阻勾践说:“国家刚发展起来,现在才殷实富足,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很害怕。吴国害怕了,我们越国的灾难也就来了。我们需要等待时机。现在吴国的军队正在讨伐齐国和晋国,又与楚国、越国结下仇怨。越国不如先好好结交齐国、亲楚、附晋,厚待吴国。正如凶猛的鸟袭击目标时,一定要隐藏它自己的形体。我们要先设法麻痹吴国的警惕,从长计议。”勾践说:“好吧,我听你们的。”
过了一年,即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劝阻夫差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时从来不超过两样菜,穿衣不穿两层华丽的衣服,而且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他如此隐忍,志在灭吴复仇。这个人不除去,就一定会成为我们吴国的祸根啊。越国是我们吴国的心腹大患;而齐国只不过是块石田,即使得到了也不能种植庄稼。希望大王还是放弃出兵齐国,先进攻越国的好。”吴王不听,发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于艾陵,还俘虏了齐国的高张和国夏。归国后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
越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执政太骄傲了,可以试着向吴王借贷粮食,来测试一下他对越国的态度。”文种去吴国请求借粮,吴王想借给,伍子胥劝说不要借,吴王不听,还是借给了越国。越王暗自高兴。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说了这话,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又怎能真心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攻伐齐国,他就竭力劝阻,结果大王获胜归来,他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的。”后来伯嚭不断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吴王开始不相信,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完成使命,临回国前,他对随行的儿子说:“我已经预见到吴国的灭亡了。你回吴国没有好处。”于是他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牧,只身回到了吴国。伍子胥因与夫差政见不合,多次进谏而引起夫差的不满,再加上太宰嚭的谗言诬陷,夫差早就不满伍子胥了。夫差得知伍子胥寄子敌国后,立即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帮助你父亲称王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你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我死后,请把我这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的东门,总有一天我可以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里入城!”夫差对伍子胥恨及入骨,把他的尸首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身鱼腹。伍子胥死后,夫差任用伯嚭执政,吴国的朝政于是愈加黑暗。
于是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去年我同你谋划伐吴的事,你说时机未到,不可以。现在吴王杀了伍子胥,荒淫玩乐而忘其百姓,扰乱农时,违逆天常,信任奸佞诽忧之人,而讨厌和疏远那些正直的辅佐大臣,致使圣贤之人隐而不出,忠正之臣灰心懈怠,一般的人则曲意逢迎以取容,忠耿之臣已遁,阿谀逢迎之臣更加得势了,再没有人批评不忠正的人和事,上下相蒙,苟且偷安。吴国已到了这个地步,你看可以发兵攻打,报仇雪耻了吧?”范蠡说:“吴王杀害忠良,逆节虽已萌生,吴国在人事方面,确实混乱已极。但综合天时地利等诸方面的情况看,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兴师,尚无必胜的把握。请王再等待些时吧。”于是勾践继续等待时机。
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吴国遇到天灾,粮食吃光,百姓饥馑。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召见范蠡商议伐吴。范蠡说:“上天灭吴的迹象已经出现了,但人事的机缘还没全到,大王姑且等待吧。”勾践闻言大怒,说道:“是按照道理本该这样再三等待呢,还是你在妄言欺骗我呢?我与你谈人事,你回答我天时还没到;现在天时已至,你又以人事机缘还没到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暂且不要见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参合,然后才能大功告成。现在吴国正遭蟹灾,百姓恐慌,他们君臣上下都知道国家资财不足,难以支持长久。这样吴国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不怕牺牲地来抵御内忧外患,拼死支撑危局。我们若这时去攻打它,没有必胜的把握。大王您可以趁机进一步麻痹吴国,姑且到外面去驰骋射猎,但是不要过分沉迷于田猎;宫中可以暂且有些声色娱乐,但是不要沉湎忘返;您可以尽情和大夫们饮酒,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政事。这样,吴国君臣见越王无伐吴之心,他们将放松警惕,更加不修德行而骄奢淫逸,百姓也会被徭役拖得精疲力竭。等到老百姓财枯力竭,食不果腹而怨恨朝廷时,到这地步,才亓丁以替天行道,诛伐吴国,那时可望马到成功。”勾践只好继续等待时机。
这一年正值越国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一万石蒸熟了的粮食。吴人见子粒肥大,以为越国土地肥沃,种子优良,遂尽做了种子,结果颗粒不收,终于酿成了大祸。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天宝末年,净身入宫,供职小黄门。安史之乱发生后,护送唐玄宗出逃,侍奉唐肃宗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大历五年,唐代宗联合宰相元载,坐罪赐死。鱼朝恩出现,...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
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人物生平继承王位赵王...
家人卦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意思就是:家人卦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象》说:六二的吉祥,是柔顺且随顺的原因。“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中馈”指的是家中饮食方面的事。这里为什么会提到主持家庭的饮食呢?下卦,又称内卦,六二在下卦中位,就是在...
第一个是中学生素材必备人物——司马迁。“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史书上的美名有时候比身家性命、尊严都要重要,所以古代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少。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中学生写作文最爱举的例子,无非是因为他先遭受宫刑,后写出了《史记》。《史记》在古代被一部分人视为对汉武帝的“谤书”,例如三国时期的司...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说起太监这个职业总是有所偏见。毕竟这些身体残缺的人,大多数精神上或者心理上也是有些扭曲,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极端行为,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也很正常。不过,毕竟这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得到报酬。为皇上的亲戚们辛苦了整整一年,到了年末多领些福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母亲卢氏,惠安县名士卢仁之女。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相互战争。齐国和鲁国相邻,都处在山东境内,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躲过鲁国的截杀,率先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不甘心,趁着齐桓公刚刚上位立足未稳,发兵攻打齐国,这便是乾时之战。战争以鲁军战败而告终,愿赌服输,鲁国只得承认...
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简介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
公元前302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人物生平继位初期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刚即...
三国其实就是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之所以成为国,不光是各自称帝,而且在军事外交方面都是按照大国的方式办事,比如蜀汉最弱但也能制约西南少数民族,孙吴也对海盗及南方蛮族进行打压,曹魏最强,直接打的北方游牧民族没脾气,匈奴都俯首称臣。所以三国名副其实,虽然最后江山落到了司马家,但继承了曹魏强大实力的西晋王朝...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是发配到边疆,来往几千里不说还有各种危险,可是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犯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之刑出现,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之刑远古以来出现的比较少,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屋内的人正在休息,屋外一位杀手轻轻用手指戳破了窗户,点燃迷烟,塞了进去,屋内的人便被迷晕了。当你看到这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纸糊的窗户又怎么能遮风挡雨呢?请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哦。最开始人们是用兽皮遮挡窗户的,在冬天里可以保暖,夏天却十分闷热。到...
殷峤(6世纪-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人物生平继承爵位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人物生平追随刘邦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
盔甲是古代行军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同刀、剑一样,是士兵们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们现在的枪支弹药一样,都是属于国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许平常百姓家拥有盔甲,盔甲是作为国家、政府专用的,属于部队专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制作盔甲,就同走私盐铁一样,是要被致死罪的,严重的话,家人甚至还会被牵连。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埋下祸根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
在世人的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是国家之中最幸福的人之一,他们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实际上,皇帝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倘若他们想要当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的话,便需要昼夜不分的工作,倘若他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话,便必须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许是早逝,亦或许是王朝的覆灭。不过,在古代的...
关于历史的纷争非常之多,这正是因为历史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记载中对于皇帝的评价,在明清两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皇帝嬗变的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数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明英宗可以说是一个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关于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记载出现...
古代皇帝解除武将的方法很多,有和平的有血腥的。在历史上比较好的就是宋代解除将领的办法,和平的,并且这些将领基本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有句成语叫做“杯酒释兵权”,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属将领也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最终成功让带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韩侂胄(hántuō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以恩荫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绍熙五年(1194年),与...
首先中国是个大陆型的国家,虽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占地面积并不大,所以中国根本还是个农业型的国家,渔业资源也并不丰富,古代的造船技术和现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体积小的船只,那种可以远洋航行的船只制造难度大非常消耗资源,所以造的不多,人们也无法像现在一样进行远洋捕鱼作业。所...
宋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司马唐山杀死太子肥,又打算杀死华元,华元要逃亡到晋国,鱼石阻止了他,到了黄河又折回来,杀死了唐山。于是,立宋共公的小儿子成为宋国国君,是为宋平公。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十四国之弭兵会...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