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春秋战国 >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颜回坐忘是个怎样的故事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977

颜回是一代大儒,是历史故事

image.png

颜回孔子的学生,但是颜回性格比较内向,总是沉默寡言,一开始的时候孔子也曾经认为颜回比较愚笨,但是后来经过了解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颜回的沉默有时候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不了解的人非常容易误会,其实用现在的话说,颜回属于大智若愚,但是这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下面就讲一个颜回的小故事说明这一点。

据史书记载,有一段时间学堂内总是丢失纸笔,孔子问是谁偷的,大家都说是颜回偷的,于是孔子批评了颜回颜回自己也不申辩,还是继续的认真学习,本分做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子觉得颜回不像是会偷东西的人,所以孔子想试一下颜回,于是用红纸包起一锭金子,并且在纸上写道:“天赐颜回一锭金”,并且将这锭金子丢在颜回回家的路上,自己藏在远处观察颜回颜回见到金子,也见到了纸上的字迹,颜回并没有将这锭金子放进自己的衣兜,用笔在纸上添了一句:“外财不富命穷人”,然后将金子丢在路边,自己走掉了。从这件事上孔子颜回大加赞赏,对于颜回的人品看得一清二楚,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回偷盗,如果有人说,孔子就重重的惩罚。并且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从这则故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高风亮节,颜回不会接受任何的来路不明的钱财,这是非常智慧的一种做法,如果颜回拿走了金子,那么可能再也没法洗清自己偷盗的恶名。别人说颜回偷盗,颜回不申辩,因为没有证据申辩也没用,颜回知道清者自清,所以颜回真的是大智若愚,其境界非一般人可以理解。

颜回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最受老师孔子喜欢的学生,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颜回的喜欢,甚至评价颜回是其弟子中仅有的一个好学的学生,由此可见颜回孔子身边学习的时候是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些学习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颜回能够成为一代大儒。

颜回最值得称道的学习方法不是刻苦,也不是其聪明领悟力高,而是颜回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将孔子的要求真正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去实施。这在孔子对其评价中可以看到,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颜回安贫乐道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颜回孔子的“仁”的思想内化为行动的结果。

颜回学以致用的证明还有孔子评价颜回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的“足以发”就是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正是因为颜回天分极高,所以对于老师所讲都能够领悟贯通,没有任何的疑问,重要的是颜回可以做到“足以发”。

学习的结果如果不是能够学以致用,那么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现代的教育经过积极的改革已经完全的关注到了这一点,现代教育课程的设计也充分的考虑了学以致用,颜回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对现代人的学习观念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

颜回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一代大儒,颜回可以说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的,而且颜回非常的聪明,可以说颜回是智慧与贤德并存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看问题的时候非常的透彻,能够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优点,但是对于不了解颜回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产生误会,下面这则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孔子家语-颜回》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鲁定公有一次问颜回,你听说过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说,听说过,但是他的马会很快逃走。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左右的人说,君子也会陷害别人。过了几天,东野毕的马真的逃走了,鲁定公听了之后,非常震撼,赶紧把颜回找去,问,你怎么知道东野毕的马会逃走?颜回说,驭马其实与治国是相同的道理,舜善于治国,从来不穷尽民力,造父擅长驭马,从来不穷尽马力,但是东野毕驭马的时候总是穷尽马力,并且还苛求于马,所以马一定会逃走的。鲁定公听了觉得意犹未尽,要求颜回再多说一些,颜回说,马急了就会逃跑,人急了就会反叛,所以治理国家一定不能穷尽民力,没有听过人民过的不好而国家没有危险的事情。鲁定公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就是颜回,不值得去夸奖。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思想是多么的深邃,可见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是多么的了解,颜回真的可以用大智若愚来形容。

颜渊就是历史上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多次给予颜渊非常高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位具有非常高的品德的人,位列七十二贤之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前却是潦倒落魄,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维持,年仅四十岁就英年早逝。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盗跖,原名柳下跖,春秋时期的奴隶起义的领袖,被春秋时期的统治者说成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恶棍,所以被称为盗跖盗跖的主张是“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虽然其主张没有任何华丽的理论做依顿,但是其起义主张却实实在在的道出了奴隶当时的心声,说出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在那个乱世出现一个这样的乱世英雄也是必然的。

现代作家唐生1977年以《柳下跖痛骂孔老二》为题写出了盗跖的心声,指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的失败,说明在那个战乱纷纷的年代儒家学说的不合时宜,可以说柳下跖的话铿锵有力,说将孔子批的体无完肤也不为过。

事实上真的就像是颜渊所说的那样“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意思就是说孔子的儒家学说之所以不能在各国推行是因为当时的世道不好,不能推行,其所以不能推行正是说明了儒家学说是君子之道。

可见颜渊是清醒的认识到了孔子的学说不能推行的事实的,但是颜渊选择的是独善其身,这是儒家典型的存世之道,盗跖则选择了与那个世道做坚决的斗争,从这一点上看,儒家的学说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不适宜的。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