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春秋战国 >  历史上范蠡三次散尽家财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范蠡三次散尽家财是因为什么?

来源:历史知识网阅读:613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历史上范蠡三次散尽家财是因为什么?散完之后钱又为什么来的那么快?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第一次散财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王,被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的性命。后来,他又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范蠡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行,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白手起家成为巨商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象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

在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第二次散财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详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从头再来成就辉煌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首富

三聚三散布施典范

范蠡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第三次散财

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后,没有象其他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并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有三次之多。

为富且仁,世人奉为财神

范蠡因为善于致富而又乐于施财济众,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

为了表示对他人格的仰慕,后来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贴挂起来,以他为榜样。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谁了,只晓得他是财神,礼拜财神也不是为了学布施,而是想从他这里求发财。

古人的财富智慧

看完范蠡的故事,很多人会羡慕范蠡,怎么就那么容易的“财源广进”呢?自己为何没有那样的好运气?其实很简单,财布施就有可能得财富。

布施

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你之外的一切人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布施。布施分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你舍什么,你就会得什么;你舍得多,你就得的多,你舍的少,你就得的少,你不肯舍,你就一无所得。

当我们种下帮助他人的种子,我们收获到了就是获得他人的帮助。如果我们种下的因是有所求,我们得到的果,也是有限的因果的力量。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