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文彦博领兵下贝州 曹招讨血筒破妖法
诗曰:
雄师十万贝州来,妖术军兵命合衰;
天差三遂同收伏,任你英雄化作灰。
却说文彦博自接了敕旨,兼程来到东京,官员都在接官厅伺候,迎接入城。次日早朝,随班见帝。怎见得早朝,但见:
禅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祆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羽扇开,白玉阶前停玉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当日仁宗天子宣文彦博至面前,圣旨道:“河北贝州王则造反,今命卿为将领,收伏妖贼,当用人马几何,副将几人?任卿便宜酌处。”文彦博奏道:“臣闻王则一党 尽是妖人,若人马少,恐不能取胜。臣愿保举一人为副将,请十万人马,可以克敌。”仁宗天子道:“军马依卿所奏,但不知卿保何人为副将?”文彦博奏道:“臣乞曹伟为副将。”仁宗天子道:“这曹伟莫非是下江 南第一有功,封王的曹彬的子孙么?”文彦博道:“正是曹彬嫡孙。”仁宗闻奏,龙颜大喜,命宣曹伟见驾。仁宗当殿封文彦博为统兵招讨使,曹伟为副招讨。拨赐内帑金银钱帛,犒赏三军。二人谢恩出朝,便去各营点兵发马,即日离京上路,渡黄河直抵河北界上,军马就于冀州驻扎。
冀州太守刘彦威迎接二招讨入城,备说王则妖法难敌。文彦博与曹伟商议道:“目今要下贝州,小知招讨有何神策,用何计谋可以破贼?”曹招讨道:“曹伟系副将,安敢僭越计谋,主帅有命,一听指挥。”文招讨道:“不然,招讨乃名将之子孙,曾与先皇建立边功。彦博虽为主将,终是书生,全杖诏讨共成王事,不必谦逊踌蹰也。”曹招讨应诺道:“据曹伟愚意,不若把人马分作三路,作长蛇之阵去攻贝州,若一路有失,两跑必相救应。”文招讨道:“贝州乃一洼之地,令人打听,他兵不满万,我这里有大兵十万,更得招讨奇谋,破贼如反掌矣。”曹招讨道:“曹伟亦探听得,王则等辈虽不能用武施文,尽行妖法。日前刘彦成去收伏时,被王则用了妖法,是以损兵大败而回。伟欲主帅将四万人作中军,以三万人与曹伟作左辅,以三万人与总管王信为右弼,令先锋孙辅各营巡视。今王则兵不满万,止可敌我一路。我军若胜,则三路并取贝州;若有少亏,则两跄必来效应。此必胜之策也。”文招讨见说,大喜道:“招讨如此用兵,何愁贝州不破!”次日文招讨分三路人马来取贝州,不在话下。
却说王则探听得文彦博领十万人马来取贝州,遂聚集左黜等一班儿妖人计议。弹子和尚道:“前日冀州刘彦威领兵来,只一阵杀得他片甲不回。今文彦博虽有大兵十万,吾何惧哉?某请一万人马,当取文彦博之头于麾下。”王则大喜,即选一万人马出战。当日早间,开城门靠城摆列阵势,文招讨将兵分作三路,出于阵前,与王则搭话。王则见文招讨出马,唱个喏道:“王则为因张大尹没道理,我杀了他替百姓除害,众人推尊我暂领贝州一隅之地,朝廷何必兴兵到此?”文招讨大喝道,“汝乃一州之军,敢坏一州之主,又占据贝州,杀伤各路官兵,罪恶弥天。今我大军到此,理合开门投降,辄敢引兵迎敌?”王则拍手笑道:“招讨虽有人马十万,如何收伏得我!”文招讨交 擂鼓,先锋孙辅挺槍指人马抢城捉王则。王则见鼓响人马抢来,就取所佩之剑在手一指,却早阵门开处,走出弹子和尚、左黜、张鸾、卜吉等辈,在阵前叩齿作法,只见乌风猛雨,雷声闪电,火块乱滚,就兵马队里卷起一阵黄砂来,罩得天昏地暗,黄砂内尽是神头鬼脸之人,引着许多豺狼虎豹前来冲阵。众军只斗得人,如何斗得神鬼猛兽?战马惊得乱蹿,把鞍上将都颠将下来。王则见文招讨阵脚乱动,乘机趁势驱人马一掩,文招讨同先锋孙辅大败而走,王则领人马随后追赶。副招讨曹伟,总管王信,见文招讨兵败,各引本部军马前来救应。王则见两路军马齐来,唯恐有失,急下令收军马人城。
文招讨将本部军马离城三十里下寨,计点人马,杀伤并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文、曹二招讨及总管王信,三人共议攻城之策。文招讨道:“我与西番戎兵大小也曾战数十阵,不曾见王则这般阵势,可知道各路军马都输与这贼。这贼阵里暗藏着神头鬼脸、雷电火块、猛兽,乱滚将来,惊得战马跳动,乱了阵脚,被贼众乘势赶来,不能抵敌。若非招讨与总管救应,必致多折人马。似此丧败,如之奈何?”曹招讨道:“闻得贝州除了王则四五人外,余者俱不会妖邪术法。然这妖邪术法,曹伟有个道理可破,贝州可得,王则可擒。”文招讨听了,欢喜道:“敢问招讨,有何妙计可破妖法?”曹招讨道:“王则这家法术,和尚家唤做‘金刚禅’,道士家唤做‘左道术’。若是两家法都会,唤做‘二会子’。皆是邪法。只怕的是猪羊二血及马尿,大粪,大蒜;若滴一点在他身上,就变不成神鬼,弄不得邪法。”文招讨大喜,分付军士,但交 战时,刀槍头上都要蘸血。曹招讨交 做三伯个唧筒,都盛猪羊二血。选三伯个身长力大的军人做唧筒手,交 战时,若见神鬼、异兽,便唧将去。文招讨犒赏了军士,至次日摆布军马,依先分作三队,离城三里排列阵势。
王则见文招讨兵临城下,对众人道:“昨日被我杀了一阵,兀自不怕,今日又来和我厮杀,这番把文彦博一发捉了,定交 他寸草不留!”点起一万人马,出城迎敌。两阵对圆,旗鼓相望,鼓声震地,喊杀连天,弩箭如雨,射住了阵脚。王则手下无甚英雄好汉,厮杀全仗妖法,屡屡取胜,不把文招讨许多军马在意。却说文招讨下令交 金鼓齐鸣,先锋孙辅仗长槍去敌上首,曹伟架双刀去敌下首,文招讨指挥中军,三路人马一齐杀来。王则见了将剑尖一指,门旗开处,又驱出许多神鬼、异兽出来。文招讨喝开阵门,放出三伯个唧筒手,一齐射去。只见王则的神鬼、异兽见了秽物猪羊二血,破了那法,望本阵便走,文招讨招人马乘势掩杀将来,王则大败落荒而走,槍刀尽弃,人马踏做肉泥。只因此阵败,有分交 :好邪逆党 俱遭刀剑分尸,妖法妇人推出市心斩首。正是:
欲将妖法害正人,正人有福神灵护。
毕竟王则败走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警世通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完成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与作者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湘妃剑》是古龙1960年创作的武侠小说,是古龙早期作品之一,通过男主角仇恕为父报仇的故事,描写众多江湖人物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情感,透析人性。
《大地飞鹰》是古龙后期作品,和一般的武侠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其实是写一个生存与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独特的文风,令人悠然神往的藏边风情,更是显现了一位作家的成熟和睿智。
杀子报案又名“清廉访案”、“通州奇案”、油坛计,是清末著名奇案之一,记载于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敬文堂刊本。有一说法认为此案应属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浣花洗剑录》是古龙的武侠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一名东瀛剑客(实为旅日华侨)前往中原寻访挑战,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一死以求得武道真谛的故事。
《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传》,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名已佚,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写狄仁杰任昌平县令时平断冤狱;后三十四回,写其任宰相时整肃朝纲的故事。
《风铃中的刀声》为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人性的体验,细腻笔触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
《鸳鸯刀》是金庸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鸳鸯刀》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秘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故事。该小说情节曲折,语言诙谐,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个不同的江湖侠士形象,可读性强。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剑玄录》又名《奇侠绝情剑》,是古龙所著武侠小说,亦有疑为由他人代笔者。另外本书因女角极多,网络上曾将其中十二人合称“剑玄录十二金钗”。
《春阿氏谋夫案》又名《春阿氏》,是根据光绪年发生在北京内城镶黄旗驻防区域内一桩实有命案创编而成的小说。作品在面世一个世纪以来却不断有读者在读在议,不曾为岁月埋没,可见其价值之存在。
《说岳后传》根据单田芳评书《铁伞怪侠》改编,讲述了岳霆将自己的私仇与国家的兴亡结合在一起,在众多武林高手的帮助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迹,终于使秦桧罪有应得,遗臭万年。
《孔雀翎》是古龙武侠小说《七种武器》的第二种武器。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离别钩、霸王枪、六种非一般江湖武器(拳头不是七种武器之一),件件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