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
乾隆死后,
嘉庆皇帝在开始亲政的十五天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一代奸雄
和珅判处了死刑,立刻引起了朝野的极大轰动,掀起了清算
和珅及其死党的热潮。那些久被
和珅压制、深受其迫害的满汉官员们,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纷纷上书,揭露
和珅的罪行,参劾
和珅的余党。
这时
纪晓岚也接连上了两道奏折:一是奏请开复已故御史
曹锡宝;一是奏请开复原任内阁学士尹壮图。
曹锡宝那年参奏
和珅家奴
刘全倚仗
和珅的势力、招摇撞骗、逾制营建房舍,被
乾隆怀疑为他是受了
纪晓岚的指使,意在攻击
和珅,以参劾不实的罪名革职过了一年多,在
乾隆五十七年的正月,含冤抱恨、抑郁而终,享年74岁。
当时,
纪晓岚看皇上有意拿自己开刀,不但在
曹锡宝被革职时不敢说话,就是
乾隆活着,他也不敢再提这件事,只是在《题曹剑亭绿波花雾图》诗中(
曹锡宝号剑亭),隐秘地抒发了对
曹锡宝不幸遭遇的同情。其诗云:其一醉携红袖泛春江,人面桃花照影双。
名士风流真放达,
兰舟不著碧纱窗。
其二
洒落襟怀坏壈身,
闲情偶付梦游春。
如何乐府传桃叶,
只赋罗裙打动人。
现在搬倒了
和珅,查抄了
刘全。
刘全的家产竟多达二十余万,完全证实了
曹锡宝当年参奏。
曹锡宝被革职问罪,当然是一桩冤案。
嘉庆看过
纪晓岚等人的奏请,当即在正月内下了诏谕,为
曹锡宝平反昭雪:"前已故御史
曹锡宝,曾经参奏
和珅家人
刘全倚势营私家资丰厚一事,彼时
和珅正当声势薰天之际,举朝并无一人敢于纠劾,而
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殊为可嘉,不愧诤臣之职。
今
和珅治罪后,查办
刘全家产竟有二十余万之多,是
曹锡宝前此所劾信属不虚,自宜加之优奖,以旌直言。
曹锡宝着加恩追赠副都御史衔,并将伊子照加赠官衔,给予荫生。该部照例办理。"对于尹壮图的冤案,皇上也在同一天降下谕旨:“前原任内阁学士尹壮图,曾以各省仓库多有亏缺,藉词弥补,层层朘削,以致民生受困之处,具折陈奏。其事虽查无实据,而所奏实非无因,似此敢言之臣,亟宜录用。尹壮图前以礼部主事请假回籍,著富纲传知尹壮图,令其即行来京,候旨擢用,并著准其驰驿。"两月之后,尹壮图回到了北京,立即到
纪晓岚府上拜望。
纪晓岚治宴款待,尹壮图感激不已,连声道谢,转而谈到
和珅等人,尹壮图感慨地说:"
和珅专权二十余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老宗师和大学士王杰大人、
刘墉大人,及
朱珪大人、铁保大人、玉保大人,终不曾依附,刚正不屈,壮图视为楷模。壮图蒙宗师垂爱,奏请皇上召弟子回京师。壮图复出以后,定不负老宗师栽培之恩。"“楚珍啊!此言尚欠思虑。虽然圣上处治了
和珅、
福康安等,颇有彻底整顿吏治的雄心,但
和珅在位之时,广结党徒,这上上下下,有几个人与
和珅没有点儿瓜葛?常言说法不治众。事情究竟落到何等地步,尚属难料。万万不可再鲁莽行事。要看风使舵,顺水行船啊!"
纪晓岚语重心长地说。
尹壮图听着
纪晓岚的话,连连点头。
嘉庆皇帝处死
和珅的果敢之举,确实使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吏,尤其是
和珅的内外党羽不寒而栗;另一方面,又激励着那些刚直忠正的官员,大胆地上疏言政,清算
和珅等人的罪行。尹壮图回京之初,深深地受到这种气氛的激励和感染,情绪激昂,仍然带有些迂直和固执,没有听从
纪晓岚的劝告,又上疏奏请
嘉庆皇上,清查各省陈规,铲除贪官污吏。奏折言词恳切,忠正之心不泯,报国之情可嘉。
嘉庆看了尹壮图的奏请,降下一道谕旨,却使雄心勃勃的尹壮图大失所望。
"陋规一项,原不应公然以此名目达于朕前,但为县于经征地丁正项,以火耗为词,略加其余;或市集税课于正额交官之外,别有存剩;又或盐当富商借地方官势,出示弹压,年节致送规礼;其通都大邑差务较繁,舟车夫马颇资民力,皆系积习相沿,由来已久,只可将来次第整顿,不能概行革除。
今若遽行明示科条,则地方州县或因办公竭蹶,设法病民,滋事巧取,其弊较向来陈规为甚。且所谓廉洁重臣,一时既难评选,倘所任非人,权势过盛,尤属非宜,况令周历各省,传集绅士父老,询问年规数月,俾之逐一证明,尤觉烦扰纷起,未协政体。"尹壮图的一颗火热的心,这回变得冰凉了。又将心中的积愤,去向
纪晓岚诉说。
纪晓岚听完劝道:"你呀你呀楚珍,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你上疏陈奏诸事,皇上哪能不有察觉?自然会设法治理。你上疏言谏,忠勤可嘉,但皇上倘有不悦之处,再治你'纷言乱政'之罪,你如何担当的起呀?我看皇上对敢言之臣,未必实有重用之意,你可要谨慎从事啊!"尹壮图无言答对。
纪晓岚又接着问道:"皇上将任你何职,吏部有无消息?"“尚无消息。"“好吧。待我向吏部尚书
朱珪大人探听一下。"第二天早朝以后,
纪晓岚找到吏部尚书
朱珪,悄悄地向他询问。
朱珪与
纪晓岚同一年中举,第二年就成了进士,比
纪晓岚早两科。他曾为
嘉庆皇帝
颙琰讲授古文、古体诗,是
嘉庆皇帝的老师。
嘉庆继位后,对
朱珪崇遇颇隆,已擢升他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纪晓岚与
朱珪的兄长朱筠,是
乾隆甲戌同年,两人交谊很深,后来由于朱筠的缘故,与
朱珪也成了莫逆之交。
朱珪清楚,
纪晓岚不爱管此类闲事,如今见他探询,定是因与尹壮图友谊深厚,便告诉他说:"据闻皇上有意擢用尹学士,但尹学士几番上疏,直陈弊政,一矢众的,妨碍了很多人,恐怕开复原职之后,复又挑起事端。再说皇上对
和珅党徒的处治,已渐露宽宥之情,看来尹学士的事不太好讲啊!"
纪晓岚听了
朱珪的话,点头赞同。回到本部衙门,即接到皇帝降下的一道通谕。其中说道:"朕所以重治
和珅罪者,实为贻误军国事务,而种种贪黩营私,犹其罪之小者。是以立即办理,刻不容贷,初不肯别有株连,惟其儆戒将来,不复追咎既往,凡大小臣士,毋庸心存疑惧。"通谕一下,那些因与
和珅有牵连而心存疑惧、惶惶不可终日的贪黩营私的大小臣工,立刻吃了一颗定心丸,纷纷恭谢圣恩,恢复了往昔的"平静”。就连
嘉庆在宣布
和珅二十大罪状的上谕中点到的吴省兰、李潢等人,也没有治罪。
纪晓岚、刘石庵、刘权之、董浩、王杰、
朱珪等人心中愤愤难平,但谁也不敢说话。他们谁也不清楚
嘉庆皇帝的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儿。
时过不久,翰林
洪亮吉当了问路的石头。
洪亮吉投书成亲王等处,指斥
嘉庆帝视朝稍晏,恐有"俳优近习,荧惑圣听",又论
和珅之党羽不问,大臣之有罪释放不当。这下惹恼了皇上。
嘉庆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谕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讯问
洪亮吉。军机处拟以大不敬罪处斩,
嘉庆降谕从宽免死,发戍伊犁。
纪晓岚与
洪亮吉,也是相知甚深的朋友。
乾隆甲辰年,61岁的
纪晓岚充任会试副考官。
洪亮吉这年应礼部会试,他的房师祥庆,干事有个拖拖拉拉的毛玻祥庆这一房的试卷阅完的最迟并且将三场的试卷都压到最后才报送主考官和副考官。
纪晓岚看了
洪亮吉的试卷,极其欣赏,非要把他放在第一名。但这时整科录取的名次已基本排定,一动将全动,同考官们也不太满意,这就出了麻烦。内监试郑澄坚决反对,他提出
洪亮吉的试卷阅完的最迟,现在要取为第一名,里边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坚持要把
洪亮吉移到第四十名。
纪晓岚执以己见,不肯依从。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越争越气,越吵越凶,最后竟至詈言出口,互骂起来。
纪晓岚是何等厉害,把郑澄骂了个狗血喷头,十分难堪。闹得正考官蔡新、德保也不好解决。后来还是副考官胡
高望调停此事,干脆将
洪亮吉除了名,才将这事平息下来。
纪晓岚气愤难平,在
洪亮吉的试卷尾部,题下了六首《惜春词》。出榜后,
纪晓岚顾不得回家,首先到
洪亮吉的寓所造访,诉说心中不弃,使
洪亮吉极为感激。下科会试,
洪亮吉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与
纪晓岚往来不断,成为挚友。
洪亮吉这次被发配从军,
纪晓岚自然替他愤愤不弃,但又不敢在专制的
嘉庆皇上面前奏谏,只是眼巴巴地看着
洪亮吉发往西域。
这次
纪晓岚明白了:
嘉庆皇帝与他老爹--
乾隆一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制连环砚铭告诫自己:连环可解,我不敢;知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
其实,在当时形势下,
嘉庆皇帝宽赦
和珅党徒的策略,可以说是正确的、明智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危机,官僚制度的腐败,已经病入膏肓。
乾隆末年,白莲教起义从四川、湖北、陕西到安徽、河南、直隶,彼伏此起,声势越来越大,
乾隆皇帝就是在这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呐喊声中毙命的。
嘉庆要维持这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统治秩序,哪里还敢大加株连,向"大小臣工"开刀呢?如果说
和珅是一个恶性肿瘤,那么内内外外、大大小小的贪婪营私的官吏,就是已经扩散的毒垒了,遍体皆是,已经是防不胜防,治不胜治了。
四月,
嘉庆降下上谕,给了尹壮图一个给事中的虚衔,并命他请假回籍。尹壮图愤懑难平,自不用说;却说这一招,真没有超乎
纪晓岚的预料:
嘉庆皇帝哪里会起用尹壮图这样耿直迂钝的人呢?但
纪晓岚认为十足玩味的,是皇帝上谕中的话:"前因原任内阁学士尹壮图曾奏各省仓库多有亏缺,经派令庆成带同尹壮图前赴近省盘查,各督抚等冀图蒙蔽,多系设法弥缝掩饰,遂至尹壮图以陈奏不实降调回籍,此皆朕所深知。且礼部尚书
纪昀等人奏请开复,是以降旨令其驰驿来京,另侯擢用。今尹壮图到京,具呈谢恩。据军机王大臣面奏,尹壮图现有老母年逾八十等语。尹壮图籍隶云南,距京师较远,既难迎养,若着留京师供职,则母子万里睽违,朕心实有所不忍。尹壮图以前尚属敢言,着加恩赏给给事中衔,仍令驰释回籍侍母,他年再侯旨来京供职。"
纪晓岚不会忘记,八年前尹壮图被以莠言乱政、诬官诬民诬皇上的罪名治罪,多亏自己冒死苦谏
乾隆,并被皇上污辱了一番,才救下他一条性命。但
乾隆还是以不孝的罪名大加谴责,施以压力,迫使尹壮图不得不请假回了原籍云南。
今天,
嘉庆皇帝只给了尹壮图一个给事中的空衔,又匆匆地打发回去,名义上是不忍母子万里睽违,多么地让人发笑?一个是词严色厉的责斥,一个是仁慈为怀的同情,但不同样是以孝母为口实,谪而不用吗?尹壮图这次一离京城,将永远不会再有任用的机会。
纪晓岚越想越气,心中愤懑难平,但这次再也不敢上疏皇帝了,只好叹息着为尹壮图送别。
这天,尹壮图来到阅微草堂辞别,最后一次拜望对他恩深似海生死难忘的老宗师
纪晓岚。在给
纪晓岚叩头时,61岁的尹壮图禁不住潸然泪下。
纪晓岚将尹壮图扶起来,两人相对无言,沉默良久。后来,
纪晓岚从九十九砚斋里找出一方古砚,对尹壮图说:"我都知道了。你此次一回云南,难想何日再入京城。我已是76岁的人了,恐怕今日一别,将成永诀我没有什么可送你的,这方古砚,是宋时的旧物,我珍藏了多年,刘石庵几次向我索要,也没舍得放手。这次送给你吧,作为留别的纪念。"尹壮图站起接过砚池,看是一方下岩石砚,上面布满了漩涡状的小孔,弥足可爱。侧面刻着
纪晓岚制的砚铭:“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和。晓岚铭。"“多谢老宗师厚爱,学生愧领了。"尹壮图眼里含着泪说,"只是学生还有一事相求,不知老宗师肯否答应?"“答应,答应。何事你尽管说。"
纪晓岚让尹壮图坐下说话。
"学生今日拜访老宗师,一来向您辞别,二来为家母乞请寿序。今年中秋节后,是家母八十寿辰。学生来京之时,即有请序之意,几番来访,未曾出口。事到这步田地,学生也不愿多留京城。乞请宗师写好寿序,学生离京之时,一并带走。有劳宗师大驾,学生此生感恩至深,三生图报!"说着,尹壮图又站起来向
纪晓岚跪了下去。
"不必多礼,不必多礼。"不知
纪晓岚是惋惜尹壮图之才不能施展,还是象前边说的,从此一别恐无相逢之日而悲伤,语言竟有些失去伦次。他接着说:"好好!我现在就写,今天你就可以带着。"
纪晓岚说着,一边摸摸头发脱落殆尽的光头,一边让人拿出文房四宝。略作思索,展纸挥毫写了起来,一气呵成、片刻而就。那序文是:尹太夫人八十寿序内阁学士尹君楚珍改官礼曹,高宗纯皇帝恩许归养,盖太夫人年已七十余矣。
嘉庆四年,诏征至京师,俾条论时政,仍以太夫人年高,加给事中衔,俾归终养。且特赐折匣,
许由启奏事,一时士大夫以为荣。
尹君濒行,特过余邸,云:辛酉某月,太夫人八十。
乞余文为寿。余文何足重太夫人?顾余与尹君先德松林舍人为甲戌同年,同入词馆,又同以朴拙相得;尹君继入词馆,松林又时使以所作诗赋就余商榷。故朝绅之内知其家事者,莫如余。使祝嘏属他人操笔,不过推原母教,概以丸熊故事,称太夫人贤而已,不能得其实也。即以尹君漟直,足以显亲扬名为太夫人庆,亦未尽得其实也。然则,太夫人居心行事,卓然与古人争光者,非余缕述,世弗能知。余固弗得辞也。
盖尹君之初遘外艰也,奉太夫人归故里,服阙以后,即拟请终养,太夫人曰:"汝父世受圣恩,是不可不报。
以我老耶?我固剑以路远耶?我身自往来亦三四月可到,非必不能往返也。"尹君俯首不敢答,然终不治行李。
太夫人督促再三,则跽出一简曰:"服官以来,窃见外吏所为有不惬于私心者,出而不言,此心耿耿,终不安;言则书生一隅之见,未必悉当于世务,或转为太夫人忧,故宁不出也。"太夫人方据几坐,索视其稿,振衣起立曰:"儿能上此,即受祸,吾无憾,虽并我受祸亦无憾。儿行矣,自今以往,尔置我度外,我亦置尔度外,均无不可矣。"尹君之毅然抗疏,盖由于此。士大夫间有窃惜尹君不为太夫人者,是乌知尹君,又乌知太夫人哉!
今太夫人耳目聪明,康强不衰,上受格外之恩荣,下受南陔之孝养,殆以闺壶之身,而有士君
子之行,以德邀福,固其理耶。抑尝闻晋人之言曰:"
廉颇、
蔺相如虽死,千载下奕奕有生气;曹蜍、李志虽健在,奄奄如泉下人。"然则人之寿与不寿,不在年岁之修短,叔孙豹所谓三不朽也。太夫人之寿永矣,岂复与寻常寿母较年之大小哉!
余今老矣,叨列六卿,久无建白,平生恒内愧。尹君今为太夫人祝,追忆旧闻又深愧于太夫人。虽不知太夫人视余何如,或以此序据实成文,差胜于泛泛颂祝,徒以期颐富贵相期者,不弃其言,为欣然进一觞,亦未可知也。
尹壮图看过序文,面露喜悦之色,感激地说道:"楚珍心事,尽知于吾师。作此序者,非吾师不复能为!"确实,这篇寿序,颇有弦外之音,与其说是盛赞尹氏母子卓然与古人争光的节操,毋宁说是对乾嘉父子虚伪面目的讽刺。而且不露声色,却又针锋相对,愤懑之情尽在不言之中,又能娓娓道来,让人毫无瑕疵可挑。不难看出,
乾隆嘉庆二帝放着尹壮图这样忠正的大臣不用,非此而他求,那国之弊政何日可除?
和珅党羽逍遥法外,依旧鱼肉百姓,官逼民反,何以求得天下太平?
纪晓岚"平生恒内愧"的叹息,正是这个老于世故的"观弈道人"的清醒的呐喊,是"知不可解,以不解解之"的处世哲学的反映。
五月十三日,王公大臣等来到观德殿殡所,敬谒高宗
乾隆的梓宫,进香行祭。祭礼行完,读祭文官奉祭文从殿内走出,一位郎中持画龙烛前导而行,十七王子以下哭而随之,跟在后面的是一帮号哭的大臣,其中哭得最厉害的,是礼部尚书
纪昀和侍郎多永武,两人相顾掩泣,涕泪滂滂,号啕不止。
最后,
纪晓岚让人搀扶着哭出观德殿,回高宗实录馆的路上,仍然像小孩一样啜泣着。
在二月,
纪晓岚就已受命担任高宗实录馆副总裁,开始了《高宗实录》的编写。到这时已历时三个多月,浏览过高宗
乾隆一生的全部历史记录,以他的学识和眼光,对
乾隆进行研究,当然比其他人要全面、深刻。再加上他的亲身体会,更在他心中形成了独到的评价,他的哭灵表现,在人们看来是正常而又自然的,毫无做作品饰之感,更无哗众取宠之意。
《高宗实录》告毕进呈御览,已是一年之后的事了。
纪晓岚于《高宗实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功劳,实录馆无一人可比。实录馆便公众合议,奏请
嘉庆皇上,为副总裁
纪昀议叙。
议叙是清朝官吏的一项管理制度,在考核官吏之后,对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议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级,一是记录。
纪晓岚劳苦功高,理当议叙。
可这时有人红眼了,认为皇上对
纪晓岚已经够优厚的了。
于是从中作梗,向皇上奏言,为
纪昀议叙将有过优之嫌,众臣难以服气。
嘉庆帝看了这样的奏议,也有些犹豫起来。
嘉庆心里清楚:
纪昀虽是一位文臣,但他一生的功勋,满朝文臣无人可比,几十年孜孜不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按他的资历,早该升任大学士了。
嘉庆元年十月,大学士出缺,
嘉庆帝就想擢升
刘墉、
纪晓岚二人为大学士,但与太上皇
乾隆一商量,太上皇不答应,提出由董浩担任大学士,可能是因为
刘墉、
纪晓岚在内禅大礼时,贸然苦谏,硬把传国玉玺从
乾隆手中"夺"了过来,惹得太上皇不愉快。
嘉庆帝当时未能亲政,只好按父皇的意愿行事,在上谕中这样晓谕臣工:"大学士出缺已久,现在各尚书内若以资格而论,则
刘墉、
纪昀、彭元瑞三人俱较董浩为深。但
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即如召见新选知府戴世仪,人甚庸劣,断难胜方面之任,朕询之
刘墉,对以'尚可',是
刘墉平日于栓政用人全未留心,率以模棱之词塞责,不胜纶扉,即此可见。
纪昀读书多不明理,不过寻常供职。俱不胜大学士之位。董浩在军机处行走有年,供职懋勤殿亦属勤勉,著加恩补授大学士。
刘墉、
纪昀皆当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刘墉确实有点玩世不恭、虚与委蛇,但于政事方面大事决不糊涂。
嘉庆是深深信任他的,在
嘉庆二年补授了大学士。
纪晓岚却一下子又被冷了六年,从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又到礼部尚书,转来转去仍是平调,至今大学士一职仍无缺可补。现在实录馆奏请为他议叙,
嘉庆真有些为难了。
这天,
嘉庆皇帝召见礼部尚书
纪晓岚,问道:"卿于实录馆总裁任内,异常勤勉,实录馆奏请议叙。然有以过优的言者,朕当如何?"
纪晓岚听皇上如此问他,确实感到新鲜,心想这事我自己怎么好说可与不呢?于是不置可否地笑笑说:"万岁容禀,臣服官数十年来,从未收受过一分一毫贿赂,也没有人敢以苞苴相送;只是亲友中有请臣为其先代题主或作墓志铭的,即使以厚礼相送,臣也不作推辞。"
嘉庆帝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道:"那么,朕为先帝
施恩,有何不可?啊?!呵呵呵"君臣二人相视而笑。
嘉庆帝遂照原议批示优叙。这件事也便无人反对。原来这"题主"一事,里面还有些名堂。
题主又叫点主,劳苦人家是没有这回事的。只有官宦人家和富有人家,家家都有家庙,也叫家祠或者祠堂,将死者的姓名写在牌位上,供在祠堂之内,这个牌便叫"神主"。
可是神主不是愿什么时候立就立,那不行。必须在死者发殡的时候,由孝子(或孝孙)把当地有功名的人请上六人或八人,其中一人充任"点主官"。这个点主官必须是在当中功名最高的。不过这功名不是说官的职位高低,而是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的科举功名。
那什么才叫"点主"呢?就是用孝子的名义在牌位上写上:"显考、某公讳某某之神主",母亲则写:"显妣、某太君之神主",不过"神主"的"主"字不写全了,写成"王"字。
在赞礼的仪式中,由点主官用硃笔在"王"字上点上一点,就成了"主"字,这便叫"点主"。
"点主"没有白"点"的。因为是替孝子推恩,所以都有很丰厚的报酬。点主官在这事上谁也不推辞,多么丰厚的馈赠也要毫不谦让地收下,在当时已为常礼。
纪晓岚是翰林出身,自然请他点主的就多了。他跟皇上说的,就是该收的我也不推辞这个意思。
纪晓岚为名臣名儒,德
高望重,士林望之如泰山北斗,他又好行方便,所以求他作序记碑表的很多。他晚年的作品,除了御制诗文,最多的就是铭、记、序、传、跋以及书后等一些应酬之作了。不过这些作品,每每出手都超然不凡,但他自己的著述却不多。他的学术见解,多见于他为人所作的书序、书跋、书后当中,成为今人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在他死后,由他的孙子纪树馨将这些作品的大部分收入《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五年八月,
纪晓岚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二十四卷,编定刊行,由门人盛时彦作序。其序曰: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之重望,而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谈标榜门户,亦不喜才人放诞诗社酒社夸名士风流。是以退食之余,惟耽怀典籍,老而懒于考索,乃采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详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故诲淫导欲之书,以佳人才子相矜者,虽纸贵一时,终已渐归湮没,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顾翻刻者众,讹误实繁,且有妄为标目,如明人之刻《冷斋夜话》者,读者病焉。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
近来诸板俱漫漶,乃请于先生,合五书为一编,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灯手校,不敢惮劳。又请先生检视一过,然后摹樱虽先生之著作,不必借此刻以传,然鱼鲁之舛差稀,于先生教世之本志或办不无小补云。
《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分别是:《滦阳消夏录》六卷,作于
乾隆五十四年;《如是我闻》四卷,作于
乾隆五十六年;《槐西杂志》四卷,作于
乾隆五十七年;《姑妄听之》四卷,作于
乾隆五十八年;《滦阳续录》作于
嘉庆三年。这些作品是他追录见闻的杂记之作,采访范围极广,上至官亲师友,下至皂隶士兵。内容泛杂,凡地方风情、宦海变幻、典章名物、医卜星相、轶闻逸事、狐精鬼怪,几乎无所不包。全书共40万字,收故事1200余则。
纪晓岚学宗汉儒,于道学虚伪有所抨击。笔记中有多处以嘲弄口吻讽刺所谓道学家的迂执虚伪。试看: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议,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天性,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
—-《滦阳消夏录·四》
天津某孝廉,与数友郊外踏青,皆少年轻保见柳阴中少妇骑驴过,欺其无伴,邀众逐其后,嫚语调谑。
少妇殊不答,鞭驴疾行。有两三人先追及,少妇忽下驴软语,意似相悦。
俄,某与三四人追乃,审视,正其妻也。但妻不解骑,是曰亦无由至郊外。且疑且怒,近前诃之。
其妻笑如故。某愤气潮涌,奋掌欲掴其面。妻忽飞跨驴背,别换一形,以鞭指某数曰:“见他人之妇,则狎亵百端;见是己妇,则恚恨如是。尔读圣贤书,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挂名桂籍耶?"数其径行。
某色如死灰,矗立道左,殆不能去。竟不知是何魅也。
--《滦阳消夏录·三》
吴僧慧贞言:有浙僧立志精进,誓愿坚苦,胁未尝至席。
一夜,有女窥户。心知魔至,如不见闻。女惶惑万状,终不能近禅榻。后夜夜必至,亦终不能使其一念。女技穷,遥语曰:"师定力如斯,我固宜断绝妄想。虽然,师忉利天中也,知近我则必败道,故畏我如虎狼。即努力得到非非想天,亦不过柔肌著体,如抱冰雪;媚姿到眼,如见尘壒,不能离乎色相也。如心到四禅天,则花自照镜,镜不知花;月自映水,水不知月,乃离色相矣。再到诸菩萨天,则花亦无花,镜亦无镜,月亦无月,水亦无水,乃无色无相,无离不离,为自在神通,不可思议。师如敢容我一近,而真空不染,则摩登伽一意皈依,不复再扰阿难矣。"僧自揣道力足以胜魔,坦然许之。偎倚抚摩,竟毁戒体。
懊丧失志,侘傺以终。
夫"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惟圣人能之,大贤以下弗能也。此僧中子一激,遂开门揖盗。天下自恃可为,遂为人所不敢为,卒至溃败决裂者,皆此僧也哉!
--《姑妄听之·一》
梁豁堂言:有粤东大商喜学仙,招纳方士数十人,转相神圣,皆曰:"冲拳可坐致,所费不赀。"然亦时时有小验,故信之益笃。
一日,有道士来访,虽敝衣破笠,而神竟落落,如独鹤孤松。与之言,微妙玄远,多出意表。试其法,则驱役鬼神,呼召风雨,如操券也。松魲台菌,吴橙闽荔,如取携也。皇娥琴竽,玉女歌舞,犹仆隶也。握其符,十州三岛,可以梦游。出黍颗之丹点,瓦石为黄金,百炼不耗。粤商大骇,服。
诸方士自顾不及,亦稽首称圣师,皆愿为弟子求传道。
道士曰:"然则择日设坛,当一一授汝。"至期,道士登座。众拜迄,道士问:"尔辈何求?"曰:"求仙。"问:"求仙,何以求诸我?"曰:"如是灵异,非真仙而何?"道士轩渠良久,曰:"此术也,非道也。夫道者冲穆自然,与元气为一,乌有如是种种哉。盖三教之放失久矣。儒之本旨,明体达用而已,文章记诵非也。谈无说性,亦非也。佛之本旨,无生无灭而已,布施供养非也。机锋语录,亦非也。
道之本旨,清净冲虚而已,章咒箓符非也。炉火服饵,亦非也。尔所见种种,皆是章骂符箓事。去炉火服饵,尚隔几层,况长生乎!然无所证验,遂斥其非,尔必谓誉其能,而毁其所不能,徒大言耳。今示以种种能力,而告以种种不可为,尔庶几知返乎?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吾疾夫道家之滋伪,故因汝好道,姑一正之。"因指诸方士曰:"尔之不食,辟谷丸也。汝之前知,桃偶人也。尔之烧丹,房中药也。尔之点金,缩银法也。尔之入冥,茉莉根也。尔之召仙,摄厉鬼也。尔之返魂,役狐魅也。
尔之搬运,五鬼术也。尔之辟兵,铁布衫也。尔之飞跃,鹿庐蹻也。名曰道流,皆妖人耳。不速解散,雷部且至矣。"振衣欲起,众牵衣扣额曰:"下士沉迷,已知其罪;幸逢仙驾,是亦前缘,忍不一度脱乎?"道士欲坐,顾粤商曰:"尔曾闻笙歌锦绣之中,有一人挥手飞异者乎?"顾诸方士曰:"尔曾闻炫术鬻财之辈,有一人脱履羽化者乎?夫修道者须谢绝万缘,坚持一念,使此心寂寂如死,而后可不死;使此气绵绵不停,而后可长停。然亦非枯坐事也。
仙有仙骨,亦有仙缘。骨非药物所能换,缘亦非情好所能结,必积功德,而后名列于仙籍。仙骨以生,仙骨即成;真灵自尔感通。仙缘乃凑,此在尔辈之自度,仙家安有度人之法乎?"因索纸大书十六字曰:"内绝世缘,外积阴骘,无怪无奇,是真秘密。"投笔于案,声如霹雳,已失所在矣。"—-《姑妄听之(三)·十七》族兄次辰言:其同年
康熙甲午孝廉某,尝游嵩山,见女子汲溪水。试求饮,欣然与一瓢;试问路,亦欣然指示。因共坐树下语,似颇涉翰墨,不类田家妇。疑为狐魅,爱其娟秀,且相教洽。女子忽振衣起曰:"危乎哉!吾几败!"怪而诘之。
赧然曰:"吾从师学道百馀年,自谓此心如止水。师曰:'汝能不弃妄念耳,妄念故在也。不见可欲故不乱,见则乱矣。
平沙万顷中,留一粒草子,见雨即芽。汝魔障将至,明日试之,当自知。'今果遇君,问答留连,已微动一念;再片刻则不自持矣。危乎哉!吾几败。"踊身一跃,直上木杪,瞥如飞鸟而去。
--《如是我闻·二》
自宋代二程、
朱熹等人倡导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浸及明清,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成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些理学家们只会空谈,实际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大量的理学家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给予道学家以生动形象的揭露。另一方面,
纪晓岚的因果报应思想,也在中国哲学史上达到顶峰,《阅微草堂笔记》中,更是到处可见:王符九言:凤皇店民家,有儿持其母履戏,遗后圃花架下,为其父所拾。妇大遭诟诘,无以自明,拟就缢。忽其家狐祟大作,妇女近身之物,多被盗于他处,半月余乃止。遗履之疑,遂不辩而释,若阴为此妇解结者,莫喻其故。或曰:"其姑性严厉,有婢私孕,惧将投缳。妇窃后圃钥纵之逃。有是阴功,故神遣狐救之欤!"或又曰:"既为神佑,何不遣狐先收履,不更无迹乎?"王符九曰:"神正以有迹明因果也。"余亦以符九之言为然。
--《槐西杂志·一》
有纳其奴女为媵者,奴弗愿,然无如何也。其人故隶旗籍,亦自有主。媵后生一女,年十四五。主闻其姝丽,亦纳为媵。心弗愿,亦无如何也。
喟然曰:"不生此女,无此事。"
其妻曰:"不纳某女,自不生女矣。"乃爽然自失。
又亲串中一女,日构其嫂,使受谯责不聊生。及出嫁,亦为小姑所构,曰受谯责如其嫂。归而对嫂挥涕曰:"今乃知妇难为也。"天道好还,岂不信哉!
又一少年,喜窥妇女,窗罅帘隙,百计潜伺。一日醉寝,或戏以膏药糊其目。醒觉肿痛不可忍,急揭去,眉及睫毛并拔尽;且所糊即所蓄媚药,性至酷烈,目受其熏灼,竟以渐盲。
又一友好倾轧,往来播弄,能使胶漆成冰炭。一夜酒渴,饮冷茶。中先堕一蝎,陡螫螯舌,溃为疮。虽不致命,然舌短而拗戾,话言不复使捷矣。此亦若或使之,非偶然也。
--《槐西杂志·三》
沧州城南上河涯,有无赖吕四,凶横无所不为,人畏如狼虎。
一日薄暮,与诸恶少村外纳凉。忽隐隐闻雷声,风雨且至。遥见一少妇,避入河干古庙中。吕语诸恶少曰:"彼可淫可也。"时已入夜,阴云黯黑。吕突入,掩其口。众共褫衣沓嬲。
俄电光穿牖,见状貌似是其妻,急释手问之,果不谬。
吕大恚,欲提起掷河中。
妻大号曰:"汝欲淫人,致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杀我耶?"吕语塞,急觅衣裤,已随风吹入河流矣。徬徨无计,乃自负裸妇归。
云散月明,满村哗笑,争前问状。吕无可置对,竟自投于河。
盖其妻归宁,约一月方归。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栖,乃先期返。吕不知,而遘此难。
后,妻梦吕来曰:"我业重,当永堕泥犁。缘生前事母尚尽孝,冥官检籍,得受蛇身,今往生矣。汝后夫不久至,善事新姑嫜;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镬也。"至妻再醮日,屋角有赤练蛇垂下视,意似眷眷。妻忆前梦,方举首问之。俄闻门外鼓乐声,蛇于屋上跳掷数四,奋然去。
--《滦阳消夏录·一》
张某、瞿某,幼同学,长相善也。瞿与人讼,张受金,刺得起阴谋,泄于其敌。瞿大受窘辱,衔之次骨;然事密无佐证,外则未相绝也。
俄张死,瞿百计娶得起妇。虽事事成礼,而家庭共语,则仍呼曰张几嫂。姑故朴愿,以为相怜相戏,亦不较也。
一日,与妇对食,忽跃起自呼其名曰:"瞿某,尔何太甚耶?我诚负心,我妇归汝,足偿矣。尔必仍呼嫂何耶?妇再嫁常事,娶再嫁妇亦常事。我既死,不能禁妇嫁,即不能禁汝娶也。我已失朋友义,亦不能责汝娶朋友妇也。今尔不以为妇,仍系我姓呼为嫂,是尔非娶我妇,乃淫我妇也。淫我妇者,我得而之矣。"竟颠狂数日死。
数以直报怨,圣人不禁。张因小人之常态,非不共之仇也。计娶其妇,报之已甚矣;而又视若倚门妇,玷其家声,是已甚之中又已甚焉。何怪气愤激为厉哉!
--《槐西杂志·四》
康熙末,张歌桥(河间县地)有刘横者,(横读出声,以强悍得此称,非其本名也。)居河侧。
会河水暴满,小舟重载者往往漂没。偶见中流一妇,抱断橹浮沉波浪间,号呼求救。
众莫敢援,横独奋然曰:"汝曹非丈夫哉,乌有见死不救者!"自棹舴艋追之四里,几覆没者数,竟拯出之。
越日,生一子。月馀,横忽病,即命妻子治后事。时尚能行立,众皆怪之。
横太息曰:"吾不弃也。吾援溺之夕,恍惚梦至一官府。
吏卒导入,官持簿示吾曰:'汝平生积恶种种,当以今岁某日死,堕豕身,五世受屠割之刑。幸汝一日活二命,作大阴功,于冥律当延二纪。今销除寿籍,用抵业报,仍以原注死日死。
缘期限已迫,恐世人昧昧,疑有是善事,反促其生。故召尔证明,使知其故。今生因果并完矣,来生努力可也。'醒而心恶之,未以告人。今届期果病,尚望活乎?"既而竟如其言。此见神理分明,毫厘不爽。乘除进退,恒合数世而计之。勿以偶然不验,遂谓天道无知也。
--《槐西杂志·四》
曾伯祖光吉公,
康熙初官镇番守备。云有李太学妻,恒虐其妾,怒辄褫下衣鞭之,殆无虚日。
里有老媪,能入冥,所谓走无常是也。规其妻曰:"娘子与是妾有夙冤,然应偿二百鞭耳。今炉心炽盛,鞭之殆过十馀倍,又负彼债矣。且良妇受刑,虽官法不褫衣。娘子必使裸露而示辱,事太快意,则干鬼神之忌。娘子与我厚,窃见冥籍,不敢不相阐。"妻哂曰:"死媪谩语,欲我禳解取钱耶!"会经略莫洛遘
王辅臣之变,乱党蜂起。李殁于兵,妾为副将韩公所得。喜其明慧。宠专房。韩公无正室,家政遂操于妾。
妻为贼所掠。贼破被俘,分赏将士,恰归韩公。妾蓄以为婢,使跪于堂而语之曰:"尔能受我指挥,每日晨起,先跪妆台前,自褫下衣,伏地受五鞭,然后供役,则贷尔命。否则尔为贼党妻,杀之无禁,当寸寸脔尔,饲犬豕。"妻惮死失志,叩首愿遵教。然妾不欲妻遽死,鞭不甚毒,俾知痛楚而已。年馀,乃以他疾死。计其鞭数,适相当。
此妇其顽钝无耻哉!亦鬼神所忌,阴夺其魄也。此事韩公不自讳,且举以明果报。故人知其详。
—-《滦阳消夏录·五》
不讳言
纪晓岚在笔记中宣扬了贞节观念,但同时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让人们看到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封建末世的人间地狱图,为后世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郭六,淮镇农家妇,不知其夫氏郭父氏郭也,相传呼为部六云尔。
雍正甲辰、乙已间,岁大饥。其夫度不得活,出而乞食于四方,濒行,对之稽颡曰:"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妇故有姿,里少年瞰其乏食,以金钱挑之,皆不应,惟以女工养翁姑。既而必不能赡,则集邻里叩首曰:"我夫以父母托我,今力竭矣,不别作计,当俱死。邻里能助我,则乞助我;不能助我,则我且卖花,毋笑我。"(里语以妇女倚门为卖花。)邻里趑趄嗫嚅,徐散去。乃恸哭白翁姑,公然与诸荡
子游。阴蓄夜合之资,又置一女子,然防闲甚严,不使外人觌其面。或曰,是将邀重价,亦不辩也。
越三载余,其夫归,寒温甫毕,即与见翁姑,曰:"父母并在,今还汝。"又引所置女见其夫曰:"我身已污,不能忍耻再对汝。已为汝别娶一妇,今亦付汝。"夫骇愕未答,则曰:"且为汝办餐。"已往厨下自刭矣。
县令来验,目炯炯不瞑。县令判葬于祖茔而不袝夫墓,曰:"不袝墓,宜绝于夫也;葬于祖茔明其未绝于翁姑也。"目仍不瞑。
其翁姑哀号曰:"是本贞妇,以我二人故至此也。子不能养父母,反绝代养父母者耶?况身为男子不能养,避而委一少妇,途人知其心矣,是谁之过而绝之耶?此我家事,官不必与闻也。"语气而目瞑。
时邑人议论不一。先祖宠予公曰:"节孝并重也,节孝又不能两全也。此一事非圣贤不能断,吾不敢置一词也。"—-《滦阳消夏录·三》奇节异烈,湮没无传者,可胜道哉。姚安公闻诸云台公曰:"明季避乱时,见夫妇同逃者,其夫似有腰缠。一贼露刃追之急。妇忽回身屹立,待贼至,突抱其腰。贼以刃击之,血流如注,坚不释手。比气绝而仆,则其夫脱去久矣。惜不得其名姓。"又闻诸镇番公曰:"明季,河北五省皆大饥,至屠人鬻肉,官弗能禁。有客在德州景州间,入逆旅午餐,见少妇裸体仗俎上,绷其手足,方汲水洗涤。恐怖战悚之状,不可忍视。客心悯侧,信价赎之;释其缚,助之著衣,手触其乳。少妇艴然曰:'荷君再生,终身贱役无所悔。然为婢仆则可,为妾媵则必不可。吾惟不肯事二夫,故鬻诸此也。君何遽相轻薄耻?'解衣掷地,仍裸体伏俎上,瞑目受屠。屠者恨之,生割屁股肉一脔。哀号而已,终无悔意。惜亦不得其姓名。"—-《如是我闻·二》
纪晓岚虽一生通显,但位居清要,对庸官俗吏的骄横恣肆,排挤倾轧,不仅借鬼神寓言,更有直斥其非的。如《滦阳消夏录·六》中,曾指出除官以外的四种恶人: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无官之责,有官之权。官或自顾考成,彼则惟知牟利,依草附木,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同时,笔记中也有许多考辩文字,流露出处于乾嘉考据之学兴盛时期的
纪晓岚,也以考据专学自任的态度,如在《如是我闻》中,记京剧人物
窦尔敦,实为献县"巨盗"窦二东的音转;《滦阳续录》中考证科场拜榜、拜录的仪制;考证新疆巴里坤军士凿井得古镜等唐物,证明这里早就是华夏的领土。笔记中还有些记载,又很讲究科学道理,如《姑妄听之》中记老河兵推究河中石兽逆流而上的事件,极为近情,且有一些篇章,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乌鲁木齐深山中,牧马者恒见小人高尺许,男女老幼,一一皆备。遇红柳吐花时,辄折柳盘为小圈,著顶上,作队跃舞,音呦呦如度曲。或至行帐窃食,为人所掩,则跪而泣。絷之,则不食而死。纵之初不敢遽行,行数尺辄回顾。或追叱之,仍跪泣。去人稍远,度不能追,始蓦涧越山去。然其巢穴栖止处,终不可得。此物非木魅,亦非山兽,盖僬侥之属。
不知其名,以形似小儿,而喜戴红柳,因呼曰红柳娃。丘县丞天锦,因巡视牧厂,曾得起一,腊以归。细视其须眉毛发,与人无二。知《山海经》所谓竫人,凿然有之。有极小必有极大,《
列子》所谓龙伯之国,亦必凿然有之。
--《滦阳消夏录·三》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笔记文学中极有影响的一种,与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笔记文学中的两座高峰,但对它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还是
鲁迅先生的评价最为公允:"惟
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辩,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
高望重以传者矣。""然较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议论,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
纪晓岚学识渊博,在清代已无人能及,晚年不轻易著书立说,独以《阅微草堂笔记》传流于世,是颇有用心的。且其草堂之名,亦是取古人"阅微知著"之义,其思想之深邃,非本书作者能望其项背,有待专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