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二十六
康延孝,塞北部落人也。初隶太原,因得罪,亡命于汴梁。开平、乾化中,自队长积劳至部校。梁末帝时,频立军功。同光元年八月,段凝率众五万营于王村,时延孝为右先锋指挥使,率百骑来奔。庄宗得之,喜,解御衣金带以赐之。翌日,赐田宅于鄴,以为捧日军使兼南面招讨指挥使、检校司空,守博州刺史。庄宗屏人问梁兵机,延孝备陈利害,语在《庄宗纪》中。庄宗平汴,延孝颇有力焉,以功授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赐姓,名绍琛。明年,郊礼毕,授保义军节度使。
三年,讨蜀,以延孝为西南行营马步军先锋、排阵斩斫等使。延孝性骁健,徇利奋不顾身。以前锋下凤州,收固镇,降兴州,败王衍军于三泉,所俘蜀军皆谕而释之,自是昼夜兼行。王衍自利州奔归成都,断吉柏津浮梁,以绝诸军。延孝复造浮梁以渡,进收绵州,王衍复断绵江浮梁而去。水深无舟楫可渡,延孝谓招抚使李严曰:「吾悬军深入,利在急兵。乘王衍破胆之时,人心离沮,但得百骑过鹿头关,彼即迎降不暇。如俟修缮津梁,便留数日,若王衍坚闭近关,折吾兵势,傥延旬浃,则胜负莫可知也,宜促骑渡江。」因与李严乘马浮江,于是得济者仅千人,步军溺死者亦千余人。延孝既济,长驱通鹿头,进据汉州。居三日,部下后军方至。伪蜀六军使王宗弼令人持牛酒币马归款。旬日,两川平定,延孝止汉州以俟继岌。平蜀之功,延孝居最。
时邠州节度使董璋为行营右厢马步使,华州节度使毛璋为行营左厢马步使,以军礼当事延孝。郭崇韬以私爱董璋,及西川平定之后,崇韬每有兵机,必召璋参决,延孝不平。时延孝军于城西,毛璋军于城东,董璋军于城中。闰十二月,延孝因酒酣谓董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蔌相从,反首鼠于侍中之门,谋相倾陷,吾为都将,公乃裨校,力能斩首。」璋惶恐,谢之而退。酒罢,璋诉于郭崇韬,崇韬阴衔之,乃署董璋为东川节度使,落军职。延孝怒,谓毛璋曰:「吾冒白刃,犯险阻,平定两川,董璋何功,遽有其地!」二人因谒见崇韬,曰:「东川重地,宜择良帅,工部任尚书有文武才干,甚洽众心,请表为东川帅。」崇韬怒曰:「绍琛反耶?敢违吾节度!」延孝等惶恐而退。未几,崇韬为继岌所害,二人因责董璋曰:「公复首鼠何门?」璋俯首祈哀而已。
四年正月甲申,大军发成都,继岌令延孝以一万二千人为后军。二月癸巳,中军次武连,中使诏至,谕以西平王硃友谦有罪伏诛,命继岌杀其子遂州节度使令德,延孝大惊。俄而董璋率兵之遂州,遇延孝不谒,延孝怒,谓诸校曰:「南平梁汴,西定巴邛,画策之谋,始于郭公,而汗马之劳,力摧强敌,即吾也。若以背伪归国,犄角而成霸业,即西平王之功第一。西平与郭公皆以无罪赤族,归朝之后,次当及我矣!」丙申,延孝次剑州。时延孝部下皆鄜、延、河中旧将,焦武等知西平王被祸,兼诛令德,号哭军门,诉于延孝曰:「西平无罪,二百口伏诛,河中旧将,无不从坐,某等必死矣!」时魏王继岌到泥溪,延孝报继岌云:「河中兵士号哭,欲为乱。」丁酉,延孝至剑州,遂拥众回,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以檄招谕蜀人,三日间,众及五万。己亥,继岌至利州。是夜,守吉柏津使密告魏王曰:「得绍琛文字,令断吉柏浮梁。」继岌惧,乃令梁汉颙以兵控吉柏津。延孝已拥众急趋西川,继岌遣人驰书谕之。夜半,令监军使李廷安召任圜,因署为副招讨使。令圜率兵七千骑,与都指挥使梁汉颙、监军李廷安讨之。辛丑,先令都将何建崇击剑门,下之。甲寅,圜以大军至汉州,延孝来逆战,圜令董璋以东川懦卒当其锋,伏精兵于其后,延孝击退东川之兵,急追之,遇伏兵起,延孝败,驰入汉州,闭壁不出。西川孟知祥以兵二万,与圜合势攻之。《九国志·李延厚传》:康延孝入汉州,知祥遣延厚率兵二千会李仁罕讨之,将行,誓士卒曰:「今出师不三旬必破贼,乃立功图赏之日也。士卒忠奋者立东厢,衰疾者立西厢,无自苦也。」得请行者七百人,逐延孝西寨,斩首百余级,竟拔其城。汉州四面树竹木为栅。
三月乙丑,圜阵于金雁桥,即率诸军鼓噪而进,四面纵火,风焰亘空。延孝危急,引骑出战,遇阵于金雁桥,又败之,以十数骑奔绵州;何建崇追及,擒之,任圜命载以槛车。时孟知祥与任圜、董璋置酒高会,因引令延孝槛车至会。知祥问曰;「明公顷自梁朝脱身归命,才平汴水,节制陕郊,近领前锋,克平剑外,归朝之后,授爵册勋,巨镇尊官,谁与为竞!奈何躁愤,自毁功庸,入此槛车,还为邓艾,深可痛惜,谁肯愍之!」知祥因手自注杯以饮之。延孝曰:「自知富贵难消,官职已足。然郭崇韬佐命元勋,辅成大业,不动干戈,收获两川,自古殊功,但恐不及,一旦何罪,阖门被诛;延孝之徒,何保首领。以此思虑,不敢归朝,天道相违,一旦至此,亦其命也,夫复何言!」及圜班师,行次凤翔,中使向延嗣赍诏至,遂诛之。部下怀其首级,瘗于昭应县民陈晖地。天成初,其子发之携去。
硃守殷,小字会兒。庄宗就学,以厮养之役给事左右。及庄宗即位,为长直军使,虽列戎行,不闻战攻。每构人之短长,中于庄宗,渐以心腹受委。河上对垒,稍迁蕃汉马步都虞候。守殷守德胜寨,为梁将王彦章">王彦章所攻,守殷无备,遂陷南寨。庄宗闻之曰:「驽才大误予事!」因撤北寨,往固杨刘。明宗在郓州,密请以覆军之罪罪之,庄宗私于腹心,忍而不问。同光二年,为振武节度使,不之任,仍兼领蕃汉马步军。京城初定,内外警巡,恃凭主恩,蔑视勋旧,与景进互相表里,又强作宿德之态,言语迟缓,自谓沉厚。及郭从谦犯兴教门,步军始乱,中使急召骑士,守殷按甲不进,庄宗独领宦官斫射,屡退,而骑军终不至。庄宗既崩,守殷拥众方在北邙,憩于茂林之下。迨闻凶问,乃入内,选嫔御及珍宝以归,恣军士劫掠京都,翌日方定,率诸校迎明宗于东郊。天成初,授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加侍中,移汴州节度使。车驾将巡幸,外议喧然,初以为平吴,又云制置东诸侯。守殷乃生云梦之疑,遂杀都校马彦超、副使宋敬。《欧阳史》:守殷将叛,召都指挥使马彦超与计事,彦超不从,守殷杀之。明宗怜彦超之死,以其子承祚为洺州长史。守殷驱市人闭壁以叛,明宗途次京水,闻之,亲统禁军,倍程直抵其垒,长围夹攻,缒城甚众。守殷力屈,尽杀其族,引颈令左右尽其命。王师入城,索其党,尽诛之。诏鞭守殷尸,枭首悬于都市,满七日,传送洛阳。
杨立者,潞州之小校。初事李嗣昭及李继韬,皆畜养甚厚。继韬被诛,愤愤失志。同光二年四月,有诏以潞兵三万人戍涿州,将发,其众谋曰:「我辈事故使二十年,衣食丰足,未尝边塞征行,苟于边上差跌,白骨何归?不如据城自固,事成则富贵耳。」因聚徒百余辈,攻子城东门,城中大扰。副使李继珂及监军张机祚出奔。立自称留后,率军民上表请旄节。庄宗怒,命明宗与李绍真攻讨,一月拔之,生擒立及其同恶十余人,送于阙下,皆磔于市。潞州城峻而隍深,攻立辄敢据之,庄宗因兹诏诸道撤防城之备焉。
窦廷琬者,世为青州牙将,梁祖擢置左右。同光初,为复州游奕使,奸盗屏迹,历贝州刺史。未几,请制置庆州盐池,逐年出绢十万匹,米十万斛,遂以廷琬为庆州防御使。俾制置之,由是严刑峻法,屡挠边人。课利不集,诏移任于金州。廷琬据庆州叛,诏邠州节度使李敬周率兵讨平之,夷其族。
张虔钊,辽州人也。《九国志》云:虔钊,辽州榆社人。父简,唐检校尚书左仆射。初为太原牙校,以武勇闻于流辈,武皇、庄宗之世,累补左右突骑军使。《九国志》:庄宗尝以偏师取镇阳,命虔钊率骑为先锋,屡挫贼锐,遂陷其城。明宗素闻虔钊有将帅才,及即位,擢为护驾亲军都指挥使,领春州刺史。天成中,与诸将围王都于中山,大败契丹于嘉山之下,及定州平,以功授沧州节度使。《北梦琐言》:虔钊镇沧州日,因亢旱民饥,发廪赈之,方上闻,帝甚嘉奖。他日秋成,倍斗征敛,朝论鄙之。移镇徐州。长兴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西面马步军都部署。及末帝起于凤翔,闵帝诏令虔钊帅部兵会王师于岐下。洎西师俱变,虔钊愤惋,退归兴元,因与洋州节度使孙汉韶俱送款于蜀。孟知祥待之尤厚,伪授本镇节度使,俾知祥坐获山南之地,由虔钊之故也。《北梦琐言》:入蜀,取人产业,黩货无厌,蜀民怨之。孟昶嗣伪位,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晋开运末,蜀人闻契丹入洛,令虔钊率众数万,将寇秦、雍。俄闻汉高祖已定中原,虔钊无功而退。《九国志》云:历左右匡圣马步军都指挥使,出为昭武军节度使。及汉祖即位,乃移镇梁州,以观朝廷之变。会晋昌军节度使赵匡赞、凤翔节度使侯益俱谋归蜀,遂以虔钊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应接经营。俄而赵匡赞、侯益请昶出师,掠定三秦,因命虔钊与韩保贞等总师五万出散关,雄武军节度使何重建出陇右,奉銮肃卫都虞候李廷珪出子午谷,会于雍州。廷珪始出子午谷,闻匡赞为王景崇所逼,弃城自拔东去,遂先退师。时虔钊、福诚、保贞师次陈仓,谋不相叶,而侯益闻匡赞已去,廷珪班师,亦诚款中变,闭垒不出。司天监赵廷枢累以云气不利为讽,保贞乃与福诚率所部取陇州道,会重建归蜀,虔钊留宝鸡,以势孤不可深入,遂班师。行至兴州,感愤而卒。
杨彦温,汴州人,本梁朝之小校也。庄宗朝,累迁裨将。天成中,为河中副指挥使,及末帝镇河中,尤善待之,因奏为衙内都指挥使。长兴元年四月,乘末帝阅马于黄龙庄,据城谋叛。末帝遣人诘之曰:「吾善待汝,何苦为叛?」彦温报曰:「某非敢负恩,缘奉枢密院宣头,令某拒命,请相公但归朝廷。」数日,诏末帝归朝。明宗疑其诈,不欲兴兵,授彦温绛州刺史。安重诲坚请出师,即命西京留守索自通、侍卫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等帅兵攻之。五日而拔,自闭门及败,凡十三日。初,彦稠出师,明宗戒之曰:「与朕生致彦温,吾将自讯之。」及收城,斩首传送,明宗深怒彦稠等。时议者以当时四海恬然,五兵载戢,蒲非边郡,近在国门,而彦温安敢狂悖。皆以为安重诲方弄国权,尤忌末帝之名,故巧作窥图,究莫能倾陷也。彦温愚昧,为人所嗾,故灭其族焉。
史臣曰:《春秋传》云:「夫不令之臣,天下之所恶也。」故不复较其优劣焉。唯虔钊因避地以偷生,彦温乃为人之所嗾,比诸叛臣,亦可矜也。
《警世通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完成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与作者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其作者为卜商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湘妃剑》是古龙1960年创作的武侠小说,是古龙早期作品之一,通过男主角仇恕为父报仇的故事,描写众多江湖人物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情感,透析人性。
《大地飞鹰》是古龙后期作品,和一般的武侠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其实是写一个生存与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独特的文风,令人悠然神往的藏边风情,更是显现了一位作家的成熟和睿智。
杀子报案又名“清廉访案”、“通州奇案”、油坛计,是清末著名奇案之一,记载于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敬文堂刊本。有一说法认为此案应属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浣花洗剑录》是古龙的武侠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一名东瀛剑客(实为旅日华侨)前往中原寻访挑战,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一死以求得武道真谛的故事。
《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传》,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名已佚,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写狄仁杰任昌平县令时平断冤狱;后三十四回,写其任宰相时整肃朝纲的故事。
《风铃中的刀声》为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人性的体验,细腻笔触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
《鸳鸯刀》是金庸创作的中篇武侠小说,《鸳鸯刀》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秘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故事。该小说情节曲折,语言诙谐,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个不同的江湖侠士形象,可读性强。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剑玄录》又名《奇侠绝情剑》,是古龙所著武侠小说,亦有疑为由他人代笔者。另外本书因女角极多,网络上曾将其中十二人合称“剑玄录十二金钗”。
《春阿氏谋夫案》又名《春阿氏》,是根据光绪年发生在北京内城镶黄旗驻防区域内一桩实有命案创编而成的小说。作品在面世一个世纪以来却不断有读者在读在议,不曾为岁月埋没,可见其价值之存在。
《说岳后传》根据单田芳评书《铁伞怪侠》改编,讲述了岳霆将自己的私仇与国家的兴亡结合在一起,在众多武林高手的帮助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迹,终于使秦桧罪有应得,遗臭万年。
《孔雀翎》是古龙武侠小说《七种武器》的第二种武器。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离别钩、霸王枪、六种非一般江湖武器(拳头不是七种武器之一),件件精妙绝伦。